文/李苏芳(永州市宁远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春来咏语”教研团队成员)
统筹/吴春来(永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春来咏语”教研团队主持人、正高级教师)
写景怎样情景交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一个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这也就是说,写景要构建一个典型的中心情境。这个中心情境,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生动具体的气氛(景),体悟到幽妙的情趣(情)。
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就是本期我们将要诠释的中心情境构图法。
成功的写景抒情文章,往往有极具情感张力和审美意趣的中心情境。比如,在《赤壁赋》中,“月”就是一个中心情境。苏子立于赤壁之上,望江上明月,由眼前之月联想到历史之月、隐喻之月、哲思之月。这时的“月”不仅是一个特殊的意象,更是一个触类旁通的中心据点,是苏子翱翔无限时空的载体。
诗歌、散文、小说都钟情用中心情境构图法来实现情景交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的描写,《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的描写,《故都的秋》中“秋院”(一椽破屋)的描写,都是使用中心情境构图法的经典例子。
因意绪、情趣、义理、风格、观察角度等不同,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作者笔下,也会呈现独一无二的个性。比如,山很美,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山在他们心中所引起的意象和所表现的情趣都是不同的。
同样写荷,“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荷之风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荷之雅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是荷之神韵。
选择最具表现力的中心意象,表达内心最独特的情感,方能实现意象与情境的契合。在景物描写中,如何确定一个中心情境,从而实现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呢?我们以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为例,一探究竟——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上阕,词人描绘了一幅夏日晨曦图:小雨淅沥,稍感闷热,焚上沉香消解夏日暑气。黎明时分,鸟儿飞上屋檐,欢快地叽叽喳喳,池中荷叶上残存的几滴露珠晶莹剔透,水面平静如镜。清风拂过,满池清荷摇曳,如同亭亭的美人在风中起舞。在这幅图里,有三个连缀的镜头,分别是焚香图、鸟雀呼晴图、风荷图。
“鸟雀”和“风荷”这两个意象都各尽其妙,哪个是中心情境呢?
下阕,眼前的风荷,蓦地触动了词人记忆深处潜藏的羁旅情愫,那分明是故乡的气息啊。此时,触景生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所有的情感都由风荷这个饱满的中心意象牵引,喷涌而出。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景时,不在景多,而在于景精。我们不妨运用中心情境构图法来创设一个典型情境,实现情景交融。
一个中心情境的构图有缜密而洗练的整体性。
情景交融之景好似漫不经心地随手写来,但一定不会旁逸斜出,而是众星拱月地整体构图,有着严谨的构图逻辑和层次,体现画面的和谐之美。
《苏幕遮·燎沉香》上阕,有空间的转换。“燎沉香,消溽暑”,写室内香雾缭绕,暑气消退的宁静;“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则将目光转向室外。和室内的宁静相比,室外有一种动态的活泼气氛,词自然地从室内人物的活动转向室外的自然风景。
有时间的推移。从“宿雨”的夜,到“侵晓”的晨,再到“叶上初阳”,时间脉络非常清晰。我们不难想象,词人从苦夏的不堪入眠里醒来,在清晨微凉的风里乍见风荷的欣喜。
有写景的层次感。“一一风荷举”,表明不只有一两朵荷花,而是满池的荷花都自由舒展着。有“水面清圆”作铺垫,“举”的立体感跃然纸上。一个“举”字,二维的平面空间立即变成了三维的立体空间。
要描写一个中心情境,须写出有灵魂、有个性的意象。
“一一风荷举”中的“一一”,从数量上看,是满池荷;从音律上看,叠词有节奏感,体现音节的悠长,情感的曲折,意象的层叠;从空间上看,与“举”结合,不挨挤,不压抑,不躲藏,有层次感。
“风”字写出了荷随风轻轻摇曳的姿态。“风”不仅仅是“夏风”,还含有随风摇曳的动态,化静为动,化“美”为“媚”。一个“风”字,没有描写荷的色、状、味、态,但荷的风姿却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个“举”字,化描写为叙述,写尽了荷舒展挺立、亭亭净植的高洁风姿。
可以说,“风荷”这个中心情境,具有“清奇”的艺术风格,表现为清远、闲淡、幽静之美。
写景的妙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也就是情景交融。中心情境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写景时的发散,最终旨在情趣的点睛之笔。
《苏幕遮·燎沉香》中的“风荷”是词中的典型情境,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一句疑问,一声叹息,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词人问了自己,又忍不住想找到慰藉,于是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风荷”这个中心情境,让过去、现在、未来的景象相交错,技法多变却又前后照应,结构严密而又委婉曲折。
词中出现的沉郁清愁,遂以一种漂亮的忧郁使读者获得一种微妙的愉悦。词中透露的忧伤,用雅丽的词句排列组合,形成一股流动的淡淡愁绪。
这样一种经过典型意象蕴藏、洗涤的情,炽烈却温柔,饱满而节制,具有美学意义上的诗情、神韵和风格。
窗外,鸟鸣啁啾,雨滴漓漓。教学楼里,学生们在安静地自修。偌大的校园,渺然有江湖千里之境。聆听自然的弹唱,人们于宁静中更能听到真实的心声,听到灵魂拔节的脆响。
我看着他稚气的脸,心突然痛了。这个即将高考的孩子独自跋涉着,陷入了迷雾。他是真的累了,撑不住了,所以来找我。此时,我的羞愧和委屈算得什么呢?我怎么能觉得他是在质疑和责怪呢?我要读懂这个孩子的心语。
…………
雨一直下着,枯黄的叶簌簌落下,谱写着一首湿漉漉的离歌。这些残叶走过了春的嫩绿、夏的青碧、秋的灿黄,在风刀霜剑中倔强地屹立于肃杀的枝丫。它们站成冬天里残缺的希冀,执意不肯落下,却在多情的春雨里,奔赴一场壮丽的谢幕。也许,枯叶有过抱歉,有过无奈,有过不安和愧疚,但更多的,却是对春天里新生的成全吧。看,它们曾经屹立的树枝上,嫩黄的新叶已冒出芽尖。
第二天的语文课,我更多地强调了课脉的起承转合,搜寻着每一个学生的目光。我欣喜地看到,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高高瘦瘦的男生,腰挺得很直,伸长了脖子,专注地听着课。
窗外,雨停了,青山绿野,天地为之一新。
(本文节选自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普通高中班主任开展家校沟通的路径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XJK22BJC059)阶段性成果《窗外,一年春草又绿》)
在《窗外,一年春草又绿》中,“春雨”是文章的中心情境。
雨是故事发生的真实情景,也是触发作者实现人生顿悟的艺术情境。故事中的人物在雨中迷茫,在雨中倾听,在雨中憬悟,在雨中欢欣……雨是心领神会的契机。
一个成功的中心情境描写,有利于情节节奏的调整,在急促时舒缓,在炽热时冷凝。
文中,落寞的高中生,对现状感到失望、委屈、不甘,甚至对老师和课堂有嗔怪和埋怨。此时的老师,也是迷茫无助的。但是,春雨中枯叶的落幕,正如大自然的神祇,带给老师领悟:有一种生命的坠落,是呵护和成全。于是,老师接纳、包容、肯定、赞许,学生蜕变、新生……文章景中寓情,景中寓理,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