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伟,蒲文娟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首要前提是明晰“本质”概念。所谓本质,即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一事物存在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依据。正如黑格尔所言:“质是与存在同一的直接的规定性,……某物之所以是某物,乃由于其质,如失掉便会停止其为某物。”[1](P202)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便“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规律、机制、原则和方法,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方面和思想政治教育一切过程的始终”。[2](P6)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科学灌输,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诞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总枢纽和立论之本。科学灌输并非仅仅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依托的理论和采取的方法,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鲜明导向性与广泛群众性的有机统一,性质上阶级性和科学性的有效融合,过程上破立结合、情理交融的一种实践形态。恰如“思想的闪电”对“素朴的人民园地”的“彻底击中”[3](P17)形态一般。这一实践形态以先进思想理论为依托、以启发与引导为方法、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为旨归,注重催发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强大精神力量和理论掌握群众的独特魅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科学性、适度性和有效性。新时代教育实践中,科学灌输力争“灌”似及时雨,“输”入细无声,坚持以漫灌、滴灌、渗灌、浇灌等科学方式促使知识理论和政治思想——犹如水源到达庄稼根部一般——准确有效地到达人的头脑、促进人精神世界的成长。
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仍存在诸多争论而未形成一致见解,存在本质与内容混淆、本质与功能错位、本质与属性等同、本质与目的混同等误区。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日益走向纵深化,上述误区逐渐显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的牵制和约束。因此,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断进行澄清与反思,是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论依据和前提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经近40年的深化发展,其基本内容在学术界达成共识,即政治教育与价值教育的有机统一。这一基本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外显的存在形式,而部分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出发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而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的论断。秉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从两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实现个体价值观念对统治阶级价值体系的无限靠近、趋同,故而统治阶级的价值体系与个体价值观念之间的差距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根本所在。而上述差距的弥合过程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价值观的教育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即价值观教育。第二,价值观教育兼具思想与政治双重特性,涵盖社会交往各领域的伦理道德以及政治生活各方面的思想行为规范。相较其他教育而言,鲜明的价值观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因而也是其本质的核心之所在。(1)参见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0期;候丹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王孝如,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信仰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价值观教育这一论断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但价值观教育并非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的、成其为本身最根本的东西,亦会融入到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仅从内容角度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简单归纳,以使基本内容上升到本质层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的偏差,无法深刻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先进思想理论影响人、塑造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功能在于培养与国家要求和社会需要相匹配的社会成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实现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抽丝剥茧、深入研究,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础。但功能与本质二者之间并不等同,部分学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界定过程中却误将功能提升为本质。围绕这一观点,学者们大致有以下看法。一是精神生产论,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更新人的思想价值观念、改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二是关系调节论,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促进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向同行。三是掌握群众论,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掌握群众,就是统治阶级运用代表本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影响群众的思想观念、指导群众的行为实践。(2)参见李忠军:《“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核心内涵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王学俭,郭绍均:《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再探讨》,《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2期;褚凤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再认识》,《探索》2010年第3期;宇文利:《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政治价值观的再生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1期。上述观点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提升凝练力图达到对其本质的普遍揭示,蕴含着从现实活动反观本质的思路。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实现过程,但二者在质的规定上存在较大差别。对其进行简单的对等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规定性,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走向纵深发展。
事物的本质可以派生出诸多相应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表现出政治性、阶级性、思想性、科学性、目的性等多重属性,这些属性是研究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最显著的标志和最重要的途径。但学术界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画等号,并形成一元或多元的理解。其中,一元论赋予本质一元存在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且仅有一个。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多围绕政治性、阶级性、价值性等方面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二元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具有双重规定性。代表观点有: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政治性和管理性的统一等。多元论则从多个属性出发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具有多维立体性。其中既有“阶级性、目的性、实践性”和“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等三元规定性,亦有“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等四元规定性。(3)参见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1期。虽然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反映和体现,颇具概括性、深刻性和普遍性。但本质与属性二者之间却存在根源上的差别。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深化所遵循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统一,是其内在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则是历史的、具体的,是本质外在的具体呈现形式。仅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不全面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错误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精神性的实践活动,致力于提升人的现实发展需求、满足国家和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其目的必然指向人的思想素质提升、社会的主流价值引领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目前,一些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研究界定并形成多种观点。其一,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形成人学目的本质论。这一观点基于人的思想发展和个性解放角度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思想素质提升。其二,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形成社会目的本质论。此种认识从社会发展目的、国家进步要求这一角度出发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鼓舞、教育社会成员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的工作。其三,从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出发形成综合目的本质论。此种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与“为社会”的目的统一起来,从个人与社会两个角度共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个人思想素养的提升完善为切入点,进而寻求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良性互动、同质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4)参见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其本质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郑忠梅:《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未能有效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或从应然角度出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实践的多样性,或疏漏社会目的与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处理,最终只能得出狭隘化、特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在澄清和反思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的基础上,深入阐释科学灌输本质论的立论依据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确立为科学灌输不仅是对列宁灌输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深化和创新。这一本质界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繁杂现象的统一反映、是思想政治教育多重矛盾的集中反映、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演进历史的鲜明主线。
列宁强调:“外观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本质具有某种外观。”[4](P110)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和揭示应以科学抽象的方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部联系和外在表征,进而获得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一直存在并发展着,具有客观性。这一客观性在两方面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灌输本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的客观要求。“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用思想理论去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思想理论去转变思想、塑造人格,培养本阶级所需要的人”。[5](P502)而统治阶级的思想理论只有通过科学灌输才能入脑入心化行,达到统治阶级的目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精神需求的客观需要。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不仅有基本的物质需要,也有自我实现方面的精神需求。这一精神需求的满足需要思想理论以科学合理的形式进入人脑、发挥作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具有复合性特征,即以政治实践形态、教育形态、文化活动形态等多种形态呈现。这一复合性特征表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进行抽绎归纳、从多样性中找到同一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确立的方法论指导。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之下,抽绎出如下共性:各种实践形态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先进思想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前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共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在新时代表现出的最本质的东西,也是科学灌输的内涵之一。
毛泽东在谈到事物的本质时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6](P308)在毛泽东看来,事物的本质由事物自身的矛盾决定。矛盾包含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7](P6)其主要矛盾则在这一基本矛盾的规约之下,随着历史境况和时代任务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是对人的思想品格要求与人们实际思想素质之间的矛盾。无论基本矛盾抑或是主要矛盾,思想要求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是其最根本、最深层的展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这一矛盾的解决经由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实现。在这一矛盾运动中,人的思想素质的发展完善经历了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先进思想通过教育入脑、入心、化行的循环过程。然而,先进思想理论无法在人们头脑中自发生成,人们实际的思想素养也无法自然提升,现实与要求的差距唯有理论灌输方能弥合。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8](P317)这一“弥合”过程既强调了外部力量的不可或缺性,也呈现了愿景与现实的契合性,也即灌输的科学性,集中凸显着科学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科学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普遍存在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各复杂现象之间具有主导性的本质联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界定提供根本遵循。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表现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需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9](P114)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0](P378)客观准确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应科学把握上述基本规律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境遇,深入挖掘其在“适应”和“超越”层面上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一方面,这一基本规律的“适应”过程即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11]的过程,凸显着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受教育者成长发展需求的基本要求。而受教育者成长发展需求的满足,离不开科学知识的传递和思想理论的传输。这一“适应”过程凸显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超越”过程表明,从个体需要满足走向个体需要与社会需求满足的辩证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深入挖掘思想理论中蕴含的丰富社会性内涵,并以启发、引导的教育方式促进思想理论的彻底讲授、提升受教育者的认同内化、潜移默化中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这一“超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性质以教育对象成长接受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为遵循的科学性特征,并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硬灌、不切实际的乱灌区别开来。
马克思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2](P298)因此,全面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历史,是认清其本质的必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广义上来说,是阶级社会共有的活动,尽管在不同国家或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指代和表现形式,但其本质却是同一的。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界定应具有极大的普适性和广泛的解释力,能涵盖各个时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发展演进。从时间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存在贯穿古今,但目的却各不相同。新中国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将有利于阶级统治的思想观念输入人们的头脑,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被虚置。这一历史演进中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的差异性和本质的稳定性表明:只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进入人脑——无论其对统治阶级来说是正确的,抑或是对全人类来说是正确的——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亘古不变的本质。从空间维度来看,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中国,亦存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单一性、稳定性特征,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都是正确思想观念的入脑;落脚点于我们来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但都离不开思想理论在头脑中的有效转化、发挥作用。上述思想观念的入脑体现了灌输性,而有效转化则表明了科学性。
科学灌输作为符合认识规律的灌输,在教育实践中以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坚守鲜明的阶级立场、遵循正确的价值导向、传递科学的理论学说、坚持正向的教育引导等为原则遵循,还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以本来面貌、赋予科学灌输以新时代意蕴。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促进人的解放与发展。科学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牢牢把握“做人的工作”这一使命,在以“革命的理论”催生“革命的运动”[13](P445)的过程中,推动人的精神发展、实现人的现实解放。但是,“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P3)科学灌输的使命“不仅仅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更是以产生新的物质力量为旨归而进行的说服人、掌握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14](P76),致力于人的现实解放。因此,科学灌输应充分把握理论“掌握群众”“变成物质力量”[3](P11)的功能,以理论灌输激发个体的物质力量、凝聚集体的行动意志,瓦解使人的生存沦于奴役或罪恶状态的压迫性或束缚性力量,促使现实的每一个人获得自由的发展,彰显自己的本质力量,获得现实生活的幸福。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灌输应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总体任务和价值总纲,将人从资本主义创造的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3](P4)努力实现灌输对象意识上的觉醒,促使灌输对象将共产主义理解为自己的事业并意识到其解放人类的伟大使命。
科学灌输作为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和各方面的一种实践形态,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和宗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对象。科学灌输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教育实践活动,亦要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既立足于解决无产阶级的思想困惑、着眼于提升无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层次和境界,以夯实无产阶级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又深入无产阶级,依靠无产阶级的智慧,从无产阶级实践中攫取前进的智慧资源和动力源泉。恩格斯曾指出,“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3](P672)强调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毛泽东也曾强调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明确立场和对象,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15](P836)只有遵循我们党的治国理政方略、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灌输才能有的放矢、深入人心,体现科学性。科学灌输的无产阶级立场以其为人民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的先进性,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政治性特征,也体现着其区别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特征。
科学灌输集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与塑造于一体,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价值评判标准和实践发展方向。列宁指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落,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16](P38)表明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存在着谁占领谁主导的问题,且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因其渊源久远、加工全面、传播工具多样,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控制力。因此,科学灌输的价值导向集中表现为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凝聚社会成员共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社会成员在这一价值引导之下不断拓展自身交往形式、延伸生存领域、满足精神需求,进而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极大完善。新时代,坚持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促进教育对象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这一明确的价值导向从根本上来说,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捍卫人民的主体地位,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反映人民的价值诉求,体现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社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10](P66)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参天大树”上结出的硕果、“万里长河”中的宏伟图景,其科学灌输本质必然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引和实践源泉。在实践中,科学灌输以理论充分彻底的讲授抓住事物的根本,增强理论的彻底性和说服力,实现理论启发思想、变革现实的功能。即科学灌输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托解释世界,通过展现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嬗变的规律、指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发展需求、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科学灌输以马克思主义开阔的理论视野解释世界的同时,提供变革世界的有力武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3](P11)无产阶级在科学灌输过程中,以科学理论为武器,以理论所传递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引,进行关于人的解放的革命运动,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新时代,科学灌输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和阐释,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的思想理论成果,这是科学灌输最鲜明的时代内容和实践依据。科学灌输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呈现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广阔的人类胸襟与坚定的人民立场,皆与古代固化守旧的落后灌输,西方故步自封的狭隘灌输相区别,为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科学性和先进性特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科学灌输是对列宁灌输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既是“最广泛的政治鼓动”,也是“最全面的政治揭露”,[17](P362)更是最深刻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面教育的方针,肯定发展中的主流方向,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8](P27)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宣传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宣扬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和光明未来,不断以主旋律的传导和正能量的传递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激发教育对象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教育对象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绝不意味着刻意回避错误、漠视错误思想、放弃舆论斗争。面对敌对势力发动的一系列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的错误思潮和歪曲抹黑行为,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19](P27)正面教育、启发引导是科学灌输在方法层面的原则与坚守,亦是党领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所在,任何时候都应坚持贯彻。
确立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科学灌输,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新时代,遵循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需要通过“大水漫灌”推动理论灌输、“细水渗灌”促进实践养成、“精准滴灌”激发情感共鸣、“科学浇灌”推动方法创新等实现科学灌输。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意味着在教育实践中先进理论应如同大水漫灌满足庄稼成长普遍性、大容量的水源需求一般,满足教育对象思想发展过程中整体性、普遍性的理论需求。理论作为解释、引导、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是“掌握群众”以激发物质力量的普遍形式,在教育和接受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适应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本质必然要求理论的发展创新,而只有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能实现思想领域的大水漫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一方面要实现理论实践形态的创新。在马克思看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P499)因此,理论实践形态的创新应当从主体性出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作“人的感性活动”理解,坚持理论向实践转化,坚信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融合、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是大水漫灌所应坚持和贯彻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理论创新要求文化形态的创新。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亦是科学灌输的语境前提。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应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为前提,矢志不渝立足新时代中国现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理论对人民群众精神领域的漫灌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确立鲜明的文化叙事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1世纪的发展创新增强了理论回应现实的能力,是科学灌输的生命力所在。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P500)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要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作用,就必须立足于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直面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回应教育对象的实际问题,促使教育对象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思想转变与价值观确立。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实践。科学灌输作为理论教育活动和价值观引导活动,其实践性特质决定了其所灌输的理论要与灌输对象的生活实践无缝连接。教育者需要在具象化、细微处下功夫,将理论同教育对象的日常实践相结合,使教育对象在灌输实践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长真知、见诚意、受感染、得启发。二是依托教育实践开展思想灌输。教育实践是科学灌输的重要实施方式,具有天然的理论深化、价值引导和道德涵养功能。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科学灌输应及时开展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教育活动,以深化教育对象的理论认识、引导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行为。三是在网络空间虚拟实践中实现教育拓展。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已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网络虚拟实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0](P378)因此,科学灌输应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借助新媒体技术,建设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向教育对象提供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积极形成网上网下科学灌输的合力。
科学灌输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教育,不仅需要以理论内容的创新和实践过程的渗透促进教育对象对理论的理解接受,更需要积极情感的培育以实现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在情理共融中认同理论和自觉践行。受教育者积极情感的培育以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正向情感的投入和教育对象获得感、满足感、认同感的提升为中介,进而实现情感共振、情达理通、以情促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灌输过程中的情感共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育者的正向情感投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对象对教师的信服程度深刻影响着理论的接受内化程度。而这一信服程度不仅得益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更与教师的情感投入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者在灌输过程中,要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之情和饱满的政治热情、教学激情讲授先进理论、宣扬主流意识形态、传递正能量,促进教育对象的情感升华。其二,通过理性情感疏导实现情理交融。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以科学的理论疏导教育对象的不良情绪反应,减轻和弱化教育对象的消极情感体验。此外,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中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倾向和错误思潮的影响,以至于引发思想波动,产生失望、反感、冷漠等不良情绪。基于此,教育者以理论回应现实问题、解决思想困惑的同时,还要积极传递自身的态度立场及情感指向,引导教育对象调整心态,促进个人情感的转化升华。通过对教育对象以情育行、情理交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让科学先进的理论如涓涓细流一般潜移默化地浸润教育对象情绪、滋养教育对象心灵、引发教育对象思想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坚持科学灌输本质、应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新挑战,须遵循科学性、开放性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选择灌输方法以提升教育实效性,做到科学浇灌。首先,主动适应时空变化进行方法创新。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科学灌输不仅要借助大数据的思维、技术和方法,及时将灌输内容以图片、视频、网站链接等方式推送给教育对象。还要主动借助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进行线上教育,以轻松活泼和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为教育对象解惑释疑。其次,主动根据内容变化进行方法选择。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步更新。因此,科学灌输在方法选择应用方面,应保持正面、直接的理论宣传教育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又要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领域、多学科入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思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多管齐下、精准施灌的新格局。最后,主动适应教育对象变化进行方法运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之下的个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认知图式和现实需要筛选、接收信息,并利用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性思维方式变通、重组和创造灌输内容和信息。这要求灌输主体在方法选择和应用上以大数据为依托,注重精准性、适应性。科学浇灌实现了个体教育的个性化、精准化和群体教育的高效化、便捷化,推动科学灌输实现方法的现代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