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政策观的形成基础、基本内涵和实践指向

2022-12-17 00:14李友仕张荣华
学术探索 2022年8期
关键词:利益中心政策

李友仕,张荣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政策观是关于政策制定、执行、评价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政策创新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首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大将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载入党的历史决议。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表征了政策在制定、执行、评价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人民的立场、地位、态度、利益为导向和依据,将人民立场的坚定性、人民地位的主体性、人民利益的至上性、人民发展的全面性贯穿于政策发展始终。

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政策观的形成基础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政策观和人民观,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关切,以理论视野和现实指向的双重品格,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策观和人民观有机融通。

(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政策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1.以马克思主义政策观与人民观为理论基础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策观的鲜明特征和内在品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从人民利益出发,科学阐释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和政策发展,坚决维护人民利益、紧紧依靠人民力量、充分尊重人民意愿、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的人民观,成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政策观形成的理论源泉和思想基础。

(1)人民利益是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与历史上任何其他政党不同的是,无产阶级政党胸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将实现人民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4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人民利益而生的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2](P1128)确保党制定的各项政策真正代表、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

(2)人民力量是执行政策的不竭动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相信和发挥人民之伟力是政策执行的根本依靠。政策执行绝不是仅靠少数精英人物就能完成,因为“只有人民才能完成革命”。[3](P716)那种“不相信群众,怕他们发挥创造性”[4](P162)的观点是一切错误和罪恶产生的根源。中国共产党坚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执行政策,始终将人民作为政策执行的主体和主要力量,“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2](P1319)获取政策执行的不竭动力。善用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汇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执行好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政策执行百年演进的宝贵经验。

(3)人民满意是评价政策的根本依据。政策效果如何,既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主观臆断,也不取决于各种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而是取决于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和答应。人民是政策评价的主体,人民态度是评价政策成败得失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态度和人民意愿作为衡量与评价政策效果的根本标尺。毛泽东认为“只有那些受群众欢迎的政策才能成为我们党继续实行的政策”。[5](P188)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价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江泽民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胡锦涛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P638)把人民对政策的评判作为政策调整和更新的最终依据,充分体现了百年大党的为民初心。

(4)人民参与是发展政策的重要前提。人民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政策的主要参与者,人民真诚参与、广泛合作是推动政策发展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7](P287)只有人民群众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积极参与自愿合作,才能保证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坚持与人民协商、让人民参与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指向,夯实了政策执行广泛的群众基础。百年来党充分认识到“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8](P218~219)才能领导人民不断前进;只有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广泛参与共同奋斗,才能取得各项事业的最终胜利。

2.以中国传统政策观与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为理论滋养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生发于中国传统以民为本的政策观之中,“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9]其中,“道家自然主义政策观、儒家中和主义政策观和法家权治主义政策观,是中国传统政策观的典型代表”。[10](P13)

(1)儒家中庸主义政策观。儒家中庸主义政策观以中庸之道为逻辑基点,主张制定政策要合理设定目标,不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强调道德修养和政治教化在利益协调中的作用,提出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政策观——仁政。在政策目标上主张“中用”,制定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合理设定政策目标,寻求各方主体满意;在政策工具上主张“德治”,强调道德修养和政治教化在协调利益矛盾中的作用,以加强主体内在修养提高政策取向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在政策效果上主张“和合”,形成各方基本满意的利益格局,使政策主体处于一种合作共赢、和谐共生的状态。“以民为本”的儒家政策观滋养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政策观的“人民至上”理念。

(2)道家自然主义政策观。道家自然主义政策观以“道法自然”为逻辑基点,主张“顺其自然”的治理理念和“无为而治”的政策方案,以政策“无为”实现“无所不为”。在政策目标上主张“无为”,国家要按照自然规律而不是主观愿望制定政策治理社会,不要设定违背自然本性的政策目标;在政策工具上主张“不干预”。国家不要主观臆断,横加施策,人为干预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运转,要放手让人民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让社会自然而然地运转,让政策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在政策效果上主张“顺其自然”,国家要以是否合乎自然规律和自然状态为标准判断政策效果,而不是以统治者的主观认识、个人好恶和情绪来判断。“无为而治”的道家政策观滋养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政策观的“人民幸福”情怀。

(3)法家权治主义政策观。法家权治主义政策观从法、术、势三者关系及其对权力运行的影响出发,主张治国理政的核心是权力及其运行。法、术、势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构成了法家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其中,“法”和“术”是统治阶级运用权力的两种工具,充当了“政策”的角色。“法”是公开的、稳定的、成文形式的政策;“术”是隐秘的、多变的、不成文的政策。“势”是统治阶级手中的权势、权威,是统治阶级行使权力所依托的政治资源。法家权治主义政策观在政策目标上主张将政策过程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在政策工具上主张综合运用“法”和“术”两种工具,并借助“势”实现权力的有效运行,与儒家强调“德治”不同,法家更强调“法治”在利益调节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政策效果上主张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地位,维护政治安全和政权稳定。“以法治国”的法家政策观滋养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政策观的“人民主体”地位。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政策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1](P544)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不是悬置于现实之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基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应运而生。

1.基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已经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新时代各项政策都要围绕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一卡脖子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新旧动能转换等一系列政策顶层设计,正是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采取的崭新举措。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是人民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出的最迫切要求。如何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考验和现实挑战。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基于破解美好生活的制约因素,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在政策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定向发力,精准施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政策观形成的现实要求。

2.基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

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政策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表征,更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共同富裕再次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再次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迈出坚实的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坚守为民初心,践履惠民使命,顺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各阶段目标,“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12]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新挑战新任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回应和重要指引。

3.基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解放的历史过程,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新时代无论是实现个体才能的完整、自由发展,还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和谐发展,都需要变“见物不见人”的经济社会增长理念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如何以人民为中心谋发展,如何让人民享受更多更实惠的政策红利,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崭新命题。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紧紧拧住“发展”这个牛鼻子,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强调人民是发展的主体,有权利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政策观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政策观,包含为了人民的政策制定观、依靠人民的政策执行观、相信人民的政策评价观和团结人民的政策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政策观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一)政策制定观:为了人民制定政策

为了人民制定政策的政策制定观,从本体论层面科学回答了“政策为谁而定”的问题,深刻阐明了政策制定的根本目标是为坚守人民立场、为实现人民利益、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1.为坚守人民立场

制定政策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制定政策为了谁?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执政党的立场问题,是观察、认识、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无产阶级政党超越了资产阶级政党以资本为中心、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政策取向和价值立场,旗帜鲜明地选择了人民立场。人民立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而且是确保制定政策为民服务的逻辑前提和根本原则,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3](P40)背离人民立场,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制定政策,就会丧失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性,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犯历史性和颠覆性错误。为坚守人民立场制定政策,要不忘为民初心,自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面,坚持“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14]做到人民有所呼、政策有所应。

2.为实现人民利益

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人民的利益,并始终将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奋斗目标。从人民立场出发制定政策,决定了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就是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人民利益就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天,以实现人民利益为政策议题设置和筛选的依据。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存在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多,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要成为政策制定关注的焦点,让人民切实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实惠和红利;维护好人民利益就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决捍卫和保护人民的切身利益与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错误观念;发展好人民利益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政策制定凸显人民主体地位,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准实施惠民工程,“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13](P53)不断拓展人民利益的发展途径,优化人民利益的实现方式。

3.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幸福,系于党心。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从温饱、小康到现代化,从“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始终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为一以贯之的价值原则和目标指向,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满足温饱和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期待。如何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面临的新课题。党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在制定政策时,既紧扣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将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以政策用心换取人民放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15](P135)在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政策实践中破解实现美好生活的各种制约因素,不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关照人民美好生活。

(二)政策执行观:依靠人民执行政策

依靠人民执行政策的政策执行观,从方法论层面科学回答了“政策靠谁执行”的问题,深刻阐明了政策执行的根本动力是人民伟力,要依靠人民支持政策执行、依靠人民参与政策执行、依靠人民监督政策执行。

1.依靠人民支持政策执行

人民支持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强大后盾和根本保障。百年党史充分昭示了“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16](P97)党的政策能否纵向到底,直达基层,很好发挥政策效能,关键是能否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政策一旦脱离人民,就无法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政策执行就会失去依靠和源动力。赢得人民支持政策执行,必先让人民了解政策目标,知晓政策内容。人民才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政策,配合执行好政策。新时代既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的公开化、透明化和可视化,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和话语与之相见,提高人民对政策的知晓度;又要加强政策解读,耐心细致地向人民进行政策宣讲和解释,提高人民对政策的信任度和接受度,减少政策执行中来自民众的阻力,为政策执行做好准备。

2.依靠人民参与政策执行

让人民知晓政策,是为了加强政策动员,发挥人民的力量,组织人民有效参与政策执行。人民支持只是政策执行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要想执行好政策,决不能只让人民对政策执行摇旗呐喊和加油助威。必须千方百计让人民真正参与其中,成为政策执行的主体和主要行动者。新时代依靠人民参与政策执行,既要牢记“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16](P97)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提高人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扎根人民,精准施策,夯实政策执行的群众基础;又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等各项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真正成为政策执行的参与者、行动者和推动者。

3.依靠人民监督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目标转变为政策现实的关键环节和复杂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往往因执行主体、执行客体、执行环境、执行方式和执行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出现执行偏差,诸如象征式执行、选择式执行、运动式执行、野蛮式执行、欺骗式执行等。这就需要人民睁大“雪亮的眼睛”对政策执行进行有效监督,确保政策执行不变质、不走样、不打折。新时代依靠人民监督政策执行,既要正确对待人民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广泛征求人民关于政策执行的意见和建议,“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15](P72)又要畅通人民监督渠道,丰富人民监督方式,健全人民监督机制,“唤醒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权利自觉,使民众成为政策执行不可或缺的监督力量”。[17](P102)发挥好人民“监督员”的作用,提高人民监督的实效性和威慑力。

(三)政策评价观:相信人民评价政策

相信人民评价政策的政策评价观,从认识论层面科学回答了“政策由谁评判”的问题,深刻阐明了政策评价的最高标准是人民利益,要以人民实践作为检验政策的最终标准、以人民态度作为评价政策的直接尺度、以人民利益作为衡量政策的最高准绳。

1.以人民实践作为检验政策的最终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均揭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尺度和唯一标准。政策作为人们主观思想的反映,其正确与否必须经由实践来检验。党的政策是党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其是否科学,科学性大小均须回到人民的生动实践中加以检验。只有真正经得起人民实践检验的政策,才是科学的政策,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发挥政策为民的效能。以人民实践检验政策,既要时刻将人民视为政策检验的主体,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15](P183)保障人民在政策检验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又要把政策检验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将其置于人民实践的发展中反复检验,确保政策检验标准的时效性,科学性和动态性。

2.以人民态度作为评价政策的直接尺度

政策好不好,人民心里最清楚,人民最有发言权。人民态度体现了人心向背,直接决定了政策的生命周期。以人民态度判定政策好坏,既要将人民态度作为判断政策好坏的依据,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3](P40)人民拥护、赞成、高兴和答应的政策就是好政策,就要一以贯之推行下去;又要根据人民态度及时作出政策调整。党的政策,如果人民不满意,表明政策还存在问题,就要高度重视,及时调整和优化,始终围绕人民态度设计政策。

3.以人民利益作为衡量政策的最高准绳

与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人民最关心最在意的事情。以人民实践和人民态度检验和判定政策,只是对政策进行总体评价,最终还要以人民利益对政策效果作出最终裁决。以人民利益评价政策,既要着眼于“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6](P28)凡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必须立即调整,直至符合人民利益为止;又要以人民利益作为政绩考核的硬指标,把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职级晋升与人民满意度测评挂钩,以人民利益来评阅政策答卷,让“阅卷人”的利益成为衡量政策的最高准绳。

(四)政策发展观:团结人民发展政策

团结人民发展政策的政策发展观,从发展观层面科学回答了“政策靠谁发展”的问题,深刻阐明了政策发展的根本依靠是党和人民,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引领政策发展、团结人民推动政策发展、以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促进政策发展。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引领政策发展

引领和指导政策发展,关键在党。政策发展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稳定高效的政治核心来动员、组织和推动。坚持和完善党对政策发展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政策发展的独特优势,是政策发展的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党主导和引领政策发展,既可以确保政策发展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行,充分“发挥政策方向指导和政策价值引领作用”,[18](P54)防止政策发展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又可以确保政策始终为人民利益服务。离开党的领导,政策就会失去人民底色,人民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团结人民推动政策发展

推动政策发展,根基在人民。人民是推动政策发展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力量。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支持,党的领导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政策发展就会失去根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3](P40)新时代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发展政策,既要从思想上认同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的最大底气,树立群众史观,相信人民是推动政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又要从行动上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维护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动政策发展,将人民创造历史的磅礴力量转化为推动政策发展的强大动能。

3.以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促进政策发展

美好生活既不是上天赐予的,也不是从头脑中臆想出来的,而是靠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政策发展既要坚持党的领导,离开党的领导,人民就会处于无组织的散乱状态,无法形成推动政策发展的强大力量;又要坚持人民中心,背离人民中心,党就会无依无靠,失去力量。要树立党的领导的人民观和政策观,在推动政策发展的实践中,既要以党的先进性引领政策发展的方向,“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16](P168)保证党的各项政策始终站在人民一边;又要以人民性夯实政策发展的群众基础,坚持以百姓心为心,让政策发展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政策观的实践指向

政策的生命在于执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13](P213~214)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行动指向,意味着它只有回归实践,才能更好地推动政策发展、维护人民利益。新时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要始终坚持政策制定的人民至上立场、坚持政策执行的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政策评价的人民满意向度、坚持政策发展的人民利益动力。

(一)坚持政策制定的人民至上立场

为了人民制定政策的政策制定观启示我们,新时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要始终坚持政策制定的人民至上立场。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政策观的根本立场。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制定政策,要把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策制定时优先考虑人民意愿,突出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将人民所思所盼融入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政策制定是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反映民意、回应民需、维护民利的重要法宝。要不断提高政策制定水平,规范政策制定程序,完善政策体系。首先,保持政策制定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坚决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坚持以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为导向,不断完善充分反映民意的政策体系。在政策制定中真正把人民视为江山、当作主人、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为了人民的政策制定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完整、准确、全面进行政策安排。其次,要提高政策制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和滞后性。要科学制定政策,畅通和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及时收集和汇聚民意,并将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划,以政策的顶层设计顺应民心、反映民意、代表民利,始终让政策制定的指挥棒指向人民这个中心。最后,保持政策制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避免政策的急刹车和急转弯,降低政策对冲造成的政策效能损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百年来党一以贯之的政策理念和行动逻辑。政策制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需要不断更新,既要有着眼长远的远景政策规划和着眼全局的总政策;又要有具体可行的微观政策,以连续、稳定的政策输出,切实保障人民利益。

(二)坚持政策执行的人民主体地位

依靠人民执行政策的政策执行观启示我们,新时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要始终坚持政策执行的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充分肯定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执行政策,要在政策执行中尊重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执行政策,“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5](P16~17)

政策执行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也是发挥和释放政策效能的重中之重。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要加快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建设。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政策走向基层、走入人心的重要基础。首先,加快推进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一体化建设,以科学化、法律化和体系化的制度建设,提高政策执行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切实保障人民主体地位。“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19]其次,加强民意采集制度建设。创新民意采集形式,及时回收和采集人民对政策执行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转化为政策执行动力。以民意为依据,及时调整政策执行过程,让政策执行沿着人民希望的方向推进。最后,加强人民参与政策执行的制度建设。人民是政策执行的主力军,以制度建设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优化资源、创造条件,激发人民执行政策的热情,拓展人民执行政策的渠道,优化人民执行政策的方式,提高人民执行政策的效果。

(三)坚持政策评价的人民满意向度

相信人民评价政策的政策评价观启示我们,新时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要始终坚持政策评价的人民满意向度。人民满意是对政策效果的最佳肯定。新时代坚持政策评价的人民满意向度,要在政策评价中,始终把人民对政策是否满意作为政策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政策考核的优先向度,将人民满意向度贯穿于政策评价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人心向背是检验和评价政策成败得失的天然标尺,人民对政策是否满意以及满意度大小,是人心向背的外在体现。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人民中心的政策观,要真正相信人民去评价政策,放心大胆地将政策交由人民去检验和评价。首先,坚持以人民满意度为准绳衡量政策效果。政策评价的主体和标准有很多,不同主体按照不同标准去评价政策,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这就决定了党的各项政策的评价主体只能是人民,评价的标准只能是人民满意向度。要始终坚持用人民满意度来衡量政策效果,防止政策评价违背人民意愿。其次,坚持以人民满意度为导向调整政策内容。政策评价不仅要检验政策的成败得失,而且要为政策优化提供依据。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取决于人民对政策的满意度。人民满意度较高的政策要继续保持,人民满意度较低的政策要及时调整优化,人民不满意的政策要及时终结和更新。最后,坚持以人民满意度为依据问责政策主体。问责是对政策过程进行考核和评议,通过追究政策主体的责任,确保政策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导向,切实保障人民主体地位。要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度为问责依据,形成责任清单,完善问责程序,逐步建立政策终身负责制,对在政策过程中脱离群众、损害人民利益的政策主体实行终身问责追责。

(四)坚持政策发展的人民利益动力

团结人民发展政策的政策发展观启示我们,新时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要始终坚持政策发展的人民利益动力。人民利益是党的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是政策发展的内生动力。新时代坚持政策发展的人民利益动力,要在推动政策发展中,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政策发展的方向和第一动力,“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5](P35)持续推动政策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追求利益是一切行动的最初原因和第一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要始终把追求人民利益作为政策发展的出发点,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政策发展的落脚点,让人民利益成为推动政策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凝聚以人民利益为政策发展动力的价值共识。全党形成以人民利益为动力的执政共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把人民利益融入政策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努力践行为了人民利益而发展政策的价值共识。其次,把追求人民利益作为政策发展的出发点。为什么要推动政策发展,是政策发展的前提。要从满足人民的需要和追求人民的利益出发,明确政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推动政策发展的原初动力。做到人民利益在哪里,政策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就在哪里。最后,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政策发展的落脚点。从追求人民利益出发推动政策发展,只是政策发展的逻辑起点。满足人民需要是一个过程,其最终归宿是实现人民利益。要以最终实现好人民利益为政策发展的原生动力,在不断实现人民利益的实践中推动政策创新发展。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策制定、执行、评价和发展过程中,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创造性地回应了新时代重大民生关切,超越了“以物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政策观,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策观、人民观、实践观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观,不断提高党的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

猜你喜欢
利益中心政策
政策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政策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助企政策
政策
I Love You, Dear China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