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12-16 03:52佘诗蕾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新问题新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摘要:来势汹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经济下行的压力,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发生了较大转变。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国际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冲击,又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新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文章通过梳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面临的新挑战,分析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并基于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教师网络空间教学能力;做好舆情工作,把握高校网络舆论主动权;夯实平台建设,完善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重视人文关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有效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新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0-0125-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如非典、甲型H1N1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的变化。因此,做好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变局中开新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面临的新挑战

(一)受客观条件限制,大学生现实社交能力弱化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居家隔离,现实社交被迫减少。他们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中寻求自我、寻找认同感,与家人同学进行沟通与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长此以往,大学生对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处理逐渐生疏,难以与人实现真诚的、深层次的交往,交际能力下降、交往技能缺乏,形成孤僻、压抑的状态。

另一方面,网络虚拟空间能满足大学生既想隐匿真实身份又能进行自我表达的需要。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人人都是主角,部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迷失于虚拟网络带来的刺激感,将现实的情感表达转为虚拟世界中的情感交流,对加入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焦虑情绪,取而代之的是对网络产生的依赖和迷恋,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可靠稳定的人际关系,出现社交障碍,进而对学习与生活产生影响。

(二)受网络消极影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增加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由于在线教育的技术优势,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以网络平台为主阵地,网络中海量的资源与信息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网购、学习、游戏、交友等需求,且这些都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也引发了不利于其成长的一面,“网虫”“网瘾少年”等词语伴随着网络消极影响一同出现。部分学习自制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网课期间没有了老师的面对面监督,白天完成上课签到打卡后,要么挂着网课不听,要么分神玩手机、吃东西。同时,还在晚上熬夜玩耍,导致白天精力匮乏,难以集中注意力。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受长期居家影响,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增多

互联网上流动着无数与疫情有关的信息,部分抗压能力不足的大学生因此产生过分恐慌的情绪,担忧自己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还有一些希望参与公共卫生事件志愿服务,却由于客观条件和身体素质等原因而不能参与的大学生,容易产生无力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这些本应该享受丰富多彩大学生活的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节奏被打乱,封控区的大学生不得不长期宅家上网课,与家人之间的摩擦增多、矛盾激化,产生消极、厌烦情绪,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网课节奏,在网课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又无法及时解决,学习效率大不如线下,容易产生挫败感。尽管如此,大学生们还是要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学生还面临着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求职的未知与迷茫,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教育者对线上教学认识准备不够,教学效率不高

由于线上教学是新生事物,部分教师对上网课将趋向常态化的心理准备与技术准备并不充分。一方面,以往互联网就有线上教育平台,但线上教学需要通过稳定无线网络或是网线才能建立起联结关系,对网络的持续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如果网络出现时而中断、时而卡顿的情况,会导致网课效果大打折扣,大学生的专注力下降,进而产生焦虑、烦躁的心理。因此,线上教育的模式以往在高校中的使用场景不多,使用需求也不大,应用程度不深,普及度不高。教师大多在平台上发布作业与学习任务,很少依赖线上教育。

另一方面,一些年长的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但以往未曾接触过网上授课,甚至可以说是“网络小白”,而如今的网课APP五花八门,线上平台操作、网络授课设备调试都较为复杂,使得年长教师的教学出现技术困难,难以适应新时期发生巨大变化的教学方式。

(二)线上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传递温度,教学效果不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其对学生展开的也是一种追求温度的情感关怀与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育人效率、扩大影响范围的同时,也因交互场景的模糊界限不可避免地陷入情感教育的缺失[2]。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单单是向大学生传授生硬的理论知识,而是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通识教育课程。然而,由于线上教学教育场景的虚拟化,通过冷冰冰的网络屏幕,很难使大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难达到思政课耳濡目染、传情达意的教学效果,简单的机械重复也不可避免地使大学生难以产生真正的思想认同与情感认同。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单一的灌输式课程易產生审美疲劳。三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严重影响了其学习与生活,然而部分教师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未重视作为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

(三)教育者难以及时监管学生学习状况,教学困难增多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大学生只能居家或居寝隔离,无法进入课堂进行学习,线上教学应运而生,在方便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教学任务有序进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看不见学生的表情与当下的反应,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及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计划,难以把控课堂的节奏与课堂纪律。二是部分大学生受疫情影响,居家期间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心理状况产生了变化。线上教学时,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同空间,由于没有在校时老师面对面的监督,部分自律意识不强的大学生不适应这种改变,会在思想上放纵自己,行为不受约束,如养成日夜颠倒的熬夜作息、不规律饮食、上网课期间睡觉、吃零食、玩手机等不良习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分心监管课堂纪律,教学任务与教学困难大大增加。

(四)大学生网上冲浪环境暗潮涌动,教学干扰增多

大学生们享受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发言、放松、不受束缚的感觉。然而,掌握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熟练的网络技术的大学生群体,同时也是敌对势力企图分化、西化的主要对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络成为各种思潮碰撞的主战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十分激烈。疫情期间,大学生能在网络上接触到海量关于我国的防疫信息,其中一些敌对势力借着国外“躺平”政策,恶意歪曲事实,传播虚假信息,伺机污名化我国国际形象,攻击我国政策,网络舆论空间充斥着煽动言论。这些误导性言论会对部分思辨能力弱、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造成价值观冲击,产生政治迷茫。另外,敌对势力还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妄想利用部分群众中出现的负面情绪煽动更多人参与意识形态斗争,侵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进而引发网络舆情。

三、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教师网络空间教学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团学干部,然而这个群体对网络技术的把握程度还有待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建设一支专业本领过硬、网络技术使用娴熟、心理素质强的教师队伍。

一是高校应定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技能培训,提供网络稳定且舒适的条件,以免出现网络卡顿而导致课堂中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线上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自由这一优势有利于大学生开拓思维。教师可以开展集体备课、研讨会,运用我国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一些有感染力、号召力的真人真事,丰富教学案例库,及时融入时代背景,给大学生设置爱党爱国教育课、身心健康教育课、感恩与奉献教育课,拉近与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心灵距离。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挖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设置一些集体讨论、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将其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二)做好舆情工作,把握高校网络舆论主动权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是保证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3]。高校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把握舆论主导权,占领舆论主阵地。

一是要建设一支网络舆情处理队伍。对于网络舆情,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在校园官方平台及时进行处理与回应,将网络舆情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小,并且通过定期考核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二是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可以是校内活跃的网红学生、老师,也可以是学校党团组织、部门、社团的成员,要充分发挥这一群体在网络上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对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虚假信息、网络谣言进行及时澄清,通过正面示范作用,影响虚拟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从而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三是高校应引进先进的网络舆情预警技术,确保校园官方账号安全,充分了解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上网特点,将其日常活跃度高的微信、QQ、微博、抖音等作为重点观测对象,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从源头上有效遏制负面舆论的出现。

(三)夯实平台建设,完善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络成为大学生与学校、老师建立连接最重要的渠道,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具有深远影响。为了适应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校应夯实平台建设。

第一,应推出大学生健康打卡平台。在发生突发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时,由于技术受限,大学生只能通过QQ群填报表格进行健康打卡,学生填写数据十分不便,班团、学校搜集整合数据流程也比较繁杂,导致每日工作量巨大。因此,学校相应部门应进行技术创新,推出学生健康打卡与网上请假的小程序或APP,简化数据提交与整合流程,及时统计学生身心状况,了解学生的安全情况。

第二,应开通党团支部线上学习平台。通过开展线上云党课、团课,鼓励学生党员与优秀共青团员发挥模范先锋力量,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疏导员”和网上学习的先进分子。

第三,应建设有温度的线上交流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关注校内校外的相关信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无法分辨的信息,因此,高校应为本校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渠道,以便学生能及时地向校方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诉求,如在校园官方平台开通“云聊天”“为中国加油”等对话栏目,线上开课给大学生科普公共卫生知识,为其穿上思想“防护服”。

(四)重视人文关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大学生普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对其情绪进行疏导极为重要。

第一,高校应逐一摸排产生情绪问题的学生。由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应为每一个个体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将每个产生心理不适的大学生的心理情况调查清楚并进行详细记录,重点关心受影响严重地区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对存在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家庭重大变故的学生进行经济帮扶。

第二,面向全体师生开通心理疏导热线,请专职心理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并在学校公众平台、院群、班群公布各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心理老师的联系方式,鼓励遇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及时与老师沟通,督促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就医。同时,高校辅导员也应该经常关注学生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第三,发挥网络社群作用。大学生社团、党团组织可以定期举行线上社团活动,设计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参与,定期推送心理专家的文章,分散其担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的注意力。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跟随网络直播进行科学锻炼,加强身体素质,丰富居家生活,营造科学、积极、向上、健康的氛围。

四、结语

网络虚拟空间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风险与挑战并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发挥网络虚拟空间的教育功能,扎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今后从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智力支持与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 gov.cn/zhengce/2020-12/26/content _5574586.htm,2020-12-26.

[2] 蒋春燕,孙祺.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59-61.

[3] 陳志勇,詹红燕.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治理路径[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9(4):2-7.

作者简介 佘诗蕾,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问题新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问题及对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新形势下农村公共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途径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深化社会改革阶段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苹果中国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