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学创新发展的催化作用探究

2022-12-16 23:04张金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催化作用创新发展受众

摘要: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以及其他各类信息传播现象的重要学科,文章对照以往研究新闻传播学技术革新发展的文章,通过对当前新闻传播学技术革新状况的调查,按照时间顺序概述新闻传播学技术变革的发展历程,结合文献参照法和实际调研法,深入研究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具体影响,如受众关系、媒体形态、媒体生态、传播环境变化等。最终得出了研究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从实现多领域的交织融合发展、研究受众对技术发展的需求、全面掌控媒体动态演进过程、加大人才培养机制投入力度、加强信息来源管控保证数据安全几方面逐一进行分析,提出利用技术变革促进新闻传播学未来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技术变革;新闻传播学;创新发展;催化作用;受众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0-0119-03

新闻传播学包含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等多个领域科学,该学科实践性较强,并且对社会的进步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也对新闻传播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变革之中既有机遇,也有潜在风险,因此本文在技术变革背景下,对新闻传播学的作用及创新重构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新闻传播学技术变革发展历程

新闻传播学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类早期通过符号等形式建立了初期的信息传播方式,随着人类功能、需要及活动需求的不断外扩,出现了语言媒介,人们利用口语进行信息的播送,进一步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距离,此后通过附在、传递、延伸、扩大等形式,又衍生出了多种信息传递工具、手段、组织等,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也因此诞生。进入工业化时期,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在社会生产力的互相催化下,电子媒介及网络传播成了新闻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其突破了传统的大众化、非目标性以及单向区域传播的问题,使新闻传播逐步走向个人化、目标性、双向化[1]。

二、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

(一)受众关系发生改变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依照社会环境以及技术变革与发展,新闻传播的受众关系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俯视受众—平视受众—仰视受众三个阶段。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爆炸式增长,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促使各行各业的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核心及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受众掌握越来越多的发言权以及主动权,这也使相关产业与活动因受众的评价获得了更多占领市场的机会[2]。

(二)媒介形态发生改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5G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使新闻传播活动的媒介形态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一是就受众主体对信息的实际需求而言,在开展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为进一步刺激和调动受众的感官,引起其思想上的共鸣,利用融媒体技术实现了媒介形态的全面发展。二是多样化融合技术应用形式,使各种媒介形态之间的界定更加模糊,各媒介之间并不是完全替代的关系,很难将部分形态归为某一类。

(三)媒体生态发生改变

技术改变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也在推动媒体生态的变化,各种资源信息的流动方式及渠道都被迫进行了调整。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移动网络技术的出现使新闻传播活动的即时性增强;从空间的角度来说,虚拟技术的出现打破了环境上的限制,使虚拟内容与现实环境充分融合,实现了全空间发展;从效能的角度来说,媒介效能由于技术的提升,重新塑造了结构,各项手段、渠道、功能,由技术融合逐步走向纵深发展,使传播活动区域性逐渐弱化。

(四)传播环境发生改变

当前新闻传播中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了受众的基本生活伴侣,逐渐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在此种背景下,新闻传播能否对受众的生活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与提升作用,积极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反馈,成了当前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技术变革也伴随着科技伦理问题的出现,例如以网络为传播媒介,能否保证人们的隐私安全,在海量的信息内容中如何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内容,从而正确判断周围的事物等。

三、研究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学创新发展的意义

当前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及深度,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社会各领域朝媒体化的方向发展,而利用技术变革促进新闻传播学创新发展,能够重构学科研究体系,不仅可以推动此领域育人质量的提高,还能加快社会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速度[3]。

从本质上来说,新闻学和传播学是决定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基础,如果在其中能够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及應用,便能够发掘更多的发展空间,新闻传播内容与途径可以依照受众需求,确定传播定位,相关研究人员能够得到良好的反馈,使新闻传播逐渐朝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增强传播活动的功能性,有利于拓展学科创新理论。

四、利用技术变革促进新闻传播学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实现多领域的交织融合发展

新闻传播学是一种复合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为进一步实现该学科的创新性,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融,利用科学技术将其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多维度的发展,保证该学科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4]。

第一,实现思维上的交织与创新。新闻传播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关系紧密,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该学科缺乏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其中引入科学技术的思维较为薄弱,与理工学科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扭转这一局面,在打造相关课程的过程中,不应将课程内容局限于单一的学习与培养方向,要融入人文素养和技术思维,加快创新理论体系,从而保证该科目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及科学性。

第二,要增强逻辑理念的交互性。就当前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来看,其中所要应用的技术,很难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认知体系,这不利于新闻传播学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稳定发展,因此为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应在其中引入交互性的学科逻辑理念,从而正确处理技术与新闻传播活动之间的关系,发挥技术在学科中的最大作用。

第三,要促进研究方法、原则以及知识理论体系的交互融合。就以往的新闻传播学来看,虽然包含的科学领域内容较多,但研究的方向较为固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导致研究结果缺乏科学数据支撑,多数都是以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将研究的主要对象量化。当前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能够辅助新闻传播学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拓宽了研究思路,因此要注重工具、手段、技术与理论、原则、方法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不断创新。

(二)研究受众对技术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当前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其作为该学科研究的核心以及创新的基点,如果想要实现新闻传播学的创新发展,则要加强对受众需求的研究,使技术催化的方向与目标更加明确,避免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盲目投入技术,从而导致学科发展偏离方向。

一是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讲,技术是满足其新闻传播需求的关键要素,并且具有较强的工具属性,通过技术的革新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好的体验与更强的亲历性。目前部分技术已经依据受众的实际需求,得到了充分激发,在未来的研究中仍要加强对受众潜在意识的研究,例如满足快节奏、不定向的生活方式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新闻内容分类更加详尽,受众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在检索框内搜索出想要直接获得的信息内容。将受众潜在的意识转化为现实,有利于拓展新的市场,并且还要保证各技术间能够实现融合适配,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此推动当代新闻传播学的发展[5]。

二是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新的技术形式对受众的吸引力较大,并且受众对其的敏感度极高,这加快推动了新技术的应用、研发及革新,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技术革新促进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同时,更要增强技术的创新性,从而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只有抓住受众的心理及变动规律,才能增强发展目标的精准性及前瞻性,使新闻传播学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全面掌控媒体动态演进过程

技术变革背景下,对新闻传播学影响最直观的一点便是媒体形态的变革,在实际传播的过程中,这也是将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新闻传播学之中试探与验证的过程。例如,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逐渐走向边缘化,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媒体革新了传统计算机网络媒体形式,成为当前的新媒体主流。在这种高速变动环境中,如果想要实现新闻传播学的快速发展,则要对其媒体形态变革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了解演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掌握主形态变化的规律及特点。

以短视频媒体形式发展初期势头较为强劲的快手短视频平台为例,当其他网络平台还在大力开展运营岗位的招聘时,快手先一步发现了媒体传播将要向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社会招聘中增加了技术类岗位的招收比例,占到了全部岗位的60%,为团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减少在未来探索创新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有利于摸清技术与新闻传播学内在的变化规律,抢占市场先机。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受众处于新闻传播学中的主导地位,所以不可否认受众的意象及主体意识将有可能决定技术和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如今,新闻传播技术已经能够满足受众听觉、视觉上的生理需求,但在精神需求方面仍然不能得到全方位的满足,因此在未来应将其作为媒体演进方向的研究重点,利用融媒体技术实现媒体形式的全面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对新闻传播实践工作起到引领作用,还能够大大增强新闻传播学发展研究的前瞻性。

(四)加大人才培养机制投入力度

人才是实现创新的原动力,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仍然紧缺,而如果想要以技术革新促进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则要实现人才队伍的交织融合,通过开放式的培育思路,努力培育具备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一是就当前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队伍来看,多数是文科出身,在多年培育的文科思维下,很难掌握理工科的思维与逻辑方式,而在未来促进学科队伍之间的融合发展是关键,应在研究过程中引入大量的理工科人才,从而有效转变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队伍人才资源不均衡、研究方向过于固定的局面。

二是构建全新的学科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该学科的技术属性。现代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性较强,部分领域的研究缺乏实践与理论体系的有机结合,虽然我国的5G等技术已经领先于全球水平,但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应用范围仍然较为狭窄,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以及超高清视频等较为先进的技术仅被少数媒体企业掌握。就纵向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对相关技术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实践指导性不足。部分高校的教材很难根据社会的变化进行实时的革新,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增强学术及实践活动的互动性,将先进的技术应用方法以及经验与案例引入教材与高校课堂,从而创新理论基础建设,推动实践水平的提高。

三是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对学术研究而言,有了更多的保存资源、梳理知识体系的途径,在研究与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此类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建立新闻传播学著作和相关研究知识资源数据库,其中包含检索功能等,形成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一体化信息平台,从而加大研究内容的信息共享力度,形成一个良性的共赢生态环境。

(五)加强信息来源管控保证数据安全

新型技术的引入使新闻传播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信息来源不明,无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新闻传播途径的治理成了重大现实问题。在技术变革逐步加快的背景下,应加强对传播媒介技术与途径的管控,避免负面信息对大众造成思想干扰,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科还要与政府、社会企业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制定符合现代化社會发展的学科研究以及新闻行业规则,通过规范的监管机制,审查各技术媒介、传播途径中的内容,加大落实力度。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此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工作中,通过开设规范性的投诉以及监督渠道,鼓励民众参与监督和管理工作,解决以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保证新闻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五、结语

社会的进步通常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新闻传播学作为国家的一级学科,应充分重视这一变革对学科产生的影响,发挥学科的综合性、多元性、传播性优势,实现创新,聚焦中国本土特色及全球视野,加强基础理论建设,增强实践活动的科技性,从而为我国当代新闻研究、传播研究以及媒介研究等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共享发展新机遇,共赢科技新未来。

参考文献:

[1] 高晓虹,涂凌波.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式创新与理论追求[J].新闻记者,2022(5):7-11.

[2] 吴锋,郭荣春.热点回应与现实观照:新闻传播学专著出版特征、问题及趋势[J].中国出版,2022(6):46-50.

[3] 温秀妍.技术变革语境下新闻传播研究生教学内容的思考:以网络传播实务研究课程为例[J].新闻前哨,2022(4):11-12.

[4] 李麟学,李凌燕.主流融合、特色交叉:全媒体视野的新闻传播学教育[J].青年记者,2021(3):83-85.

[5] 李岭涛,李皓诺.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学创新发展的催化作用[J].当代传播,2021(1):32-36.

作者简介 张金萍,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催化作用创新发展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一类具有自动催化作用和饱和定律的双分子模型的图灵不稳定性和霍普夫分歧
探究仿真教学法在护理专业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硫酸在高中阶段涉及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