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飞 刘健
摘要:当下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新闻学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新闻专业人才。一直以来,新闻教育改革的呼声从未停止。新文科背景下,社会对新闻学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要加快改革步伐,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新闻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高校新闻教育改革大多未触及根本问题,新闻人才的培养仍面临与时代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状况。因此要加快改革步伐,以满足业界及学生自身发展所需。文章首先介绍新文科建设对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应用价值,再根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分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最后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改革思路展开具体论述,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评估方法、搭建学生实践平台等路径,切实提高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0;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0-0022-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yqZD2022061;安庆师范大学校级教研重点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于STEAM教育视角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aqnujyxm07
2020年底,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新文科之“新”,体现在强调实现深层次的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与现代技术的深度交融。新闻学专业建设要克服“学科孤岛”的问题,加强理论、技术与实践的融合,加强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互动,培养掌握新闻采、写、编、评、播、做等多种技能以及适应各种主体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对新闻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而言,要加强对新文科理念的研究,充分了解其优势,以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补充内容,以新文科理念切实优化教学效果,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新文科建设是大势所趋,应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新技术优势,将其有效运用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中。
新文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即融合发展。融合发展不能局限于形式,还是技术融合、思维融合、环境融合。其中,媒体融合的核心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和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1]。媒体融合最大特点是将不同媒体形式、要素等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目前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了对媒体融合的重视度,在先进技术支持下完善课程体系。对媒体融合进行深入分析,是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紧跟时代潮流,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成长为优秀人才。
媒体融合对新闻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适应行业需求变化。结合新文科理念,将媒体融合引入课程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认清行业发展趋势,保持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增强自身综合能力。从就业角度来看,当前新闻学专业的很多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原因是学生的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所学知识存在滞后性。为改善这种情况,在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中要引入媒体融合技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契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一)课程教学较传统,教学主体难以凸显
在传统的新闻学专业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仅限于教材。从整体情况来看,新闻学专业的课程教材相对陈旧,不适合现在的媒体市场,且教材對学生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模式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限制其个性化发展。新文科理念要求专业教学要有长算远略,整合课程内容。新闻学专业课程内容要和当下媒体融合发展情况相结合,根据发展需求对内容进行更新,加深学生对新闻专业的了解。以往课程内容范围狭窄,而且案例老旧、承载知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展,难以加深学生的专业认识。
目前媒体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新闻学专业教学仍采用讲授法,与实际情况不符,学生水平很难有所提升。媒体融合时代,大众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悄然改变。音视频新闻、碎片化信息冲击着人们对新闻的认知,也会改变学生对新闻的看法。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培养新闻行业应用型人才,新闻学专业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以理论输出为主,在此模式下学生感到无趣,导致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较差。
(二)专业课程实践缺位,专业改革融合不足
新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仅靠理论讲授掌握基础内容,难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增加对案例的讲授与分析,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了保证案例质量,在选择时要遵循典型性、针对性等原则,将所学内容及行业情况结合起来,使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另外,现有案例以报纸、电视等为主,有关新媒体的案例相对较少。大部分高校新闻学专业都开设了实践课,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采用情景模拟法,但情景模拟和现实情况有很大差距,不能一概而论。
部分新闻学专业教师对新文科理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对新文科的学科融合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较低的层面。调查显示,“未曾听说过新文科”的师生占比近九成,“新文科实施感知度”不足5%。在课程设置上,新文科相关课程仅有通识选修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缺乏创新,未打破传统条条框框[2]。部分人将学科融合误解为简单地把各学科要素杂糅,这种机械式的融合不是新文科发展的最终目的。在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推进深层次的学科交融。当下新闻学专业课程的全媒体特色体现不全,课堂科技含量不高,难以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校内的专业实验室利用率较低,对应的师资人才较少,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熟练掌握和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案例,导致课堂上的一些全媒体技术难以得到充分运用,课件案例较为陈旧,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影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三)专业师资结构滞后,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新文科视域下的新闻学专业改革使专业教学目标发生变化,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将目光瞄准新的时代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考察聘用师资人才,以适应新的新闻人才培养需求。但现实情况较为严峻,部分高校缺乏专业教师,加上高校不断扩招,导致专业教师稀缺,教师招聘门槛降低,且大部分教师缺乏从业经历,就职以后的在职培训工作缺位,实践能力较弱,专业水平不高。目前在高校的教师考核、职称评选等方面,科研成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会将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上,对教学工作缺乏关注,种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水平。
针对学生的教学考核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但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主要依据过于片面,会限制其个性化发展。不同学生在性格、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明显,但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采用单一的教学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展现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整合课程内容,创新课堂教学
课程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应根据新文科理念完善和补充新闻学专业课程,保证课程的先进性,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一方面,引入技术类课程,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此类技术课程变成新闻学专业通识教育,真正做到学科融合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相关技术,打破专业壁垒,将知识融合内化于心;另一方面,将新技术与当前课程结合,如数据新闻、融合新闻、算法新闻等,使学生了解新技术与新闻结合的特点,了解新技术应用的意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甚至独立尝试使用新技术生产新闻,使知识融合外化于行。整合课程内容会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联系,防止“学科孤岛”出现,才能够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增加自身知识储备。
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要积极构建新闻学专业高效课堂,助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在教学方法上可引入OBE理念,跨学科LBL、PBL、CBL等工科教学法,通过理念的创新,重塑新闻学专业课程架构体系,推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迭代。还可以通过TBL团队教学法、PBL小组合作教学法及课题专题研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分析,他们喜欢比较轻松的环境,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需求开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感受新闻行业的乐趣,激发其学习热情。通过改进方法,吸收先进经验,逐步融合学生的新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培训,辅以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新,因此要大胆尝试,不能局限于传统形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当下的热点话题,让学生模拟进行新闻采访和写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加深理解认识,发挥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为学生讲解真实的案例,包括这篇文章的亮点、吸引人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掌握新闻采访和写作的技巧与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课堂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且充满活力。
(二)创新实践方式,贯彻融合理念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学专业教学要体现出新文科、全媒体的特色,必须提升技术应用水平,构建现代化课堂。学校要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融媒体专业实验室、计算传播实验室、新闻演播中心等,同时要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为学生创造训练条件,在实验室中开展采访模拟训练等。
学生最终要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学校要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主动和新闻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资源,如记者团、广播站等,组织学生开展训练,使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巧用运动会、招聘会等活动,为新闻学专业学生发挥专业技能提供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相关活动,得到锻炼。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4]。可以创办跨专业实验班和未来传播学堂,通过跨专业学习和未来传播学堂的模式,培养适应新文科大背景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明确管理规则,建立一套兼容并包的管理模式,践行“融合、发展、创新”的培养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拓形式,培养跨学科、跨区域、跨文化的人才,真正做到学科融合。
(三)优化师资结构,完善教学评估
教师是开展教学工作的主体,当下新闻学专业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外,还要深入媒体进行学习,为扎实开展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為优化滞后的师资结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投入教学工作。要定期安排教师前往媒体企业挂职学习,了解新闻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及内容,将媒体发展现状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渗透。
新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师资结构优化上,要做好外引内培工作。对外引进行业记者编辑、招聘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学生带来新闻实践经验及真实案例,拓宽学生视野。对内推进以老带新,促使新教师快速掌握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做好“破四维”工作,改革传统职称评审制度与观念,将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及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并提高其考察比例,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激励教师开展实践创新工作。还可以弹性引进人才,例如弹性引进知名教授,通过报告、讲座、辅导等多种形式帮扶自有教师,督促自有教师在职学习、持续提高。同时,要加强行业内人才交流,促进高校教师、媒体记者双向挂职,通过互相交流、融合发展,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学习效果评估是新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开展评估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而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有助于优化学习效果。传统模式存在片面性,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可采用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切换视角评价教学成果,这样能保证教学效果评估客观公正。例如结合考试成绩、日常表现、突出成果等,合理设置各项所占比例,评估结果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现学生的不足,通过改进不足提升专业水平。完善评估体系,对学生展开全面考核,可以使其获得更大进步。
新文科建设是当下时代潮流发展大势所趋,新闻学专业必须适应时代背景,加快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完善课程内容。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发展所需,有效提升学生在新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要对新形势下新闻学专业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积极引入新文科理念,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评估方法,搭建学生实践平台,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增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努力做好新文科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将新闻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专业且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增加我国新闻产业的人才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智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2):1-5.
[2] 张雷生.高校新文科建设:响鼓还需重锤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3-15(008).
[3] 林春水.“新文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策略研究[J].艺术工作,2021(4):112-114.
[4] 新华社.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9/content_5600661. htm,2021-04-19.
作者简介 孙鹏飞,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舆情管理、新媒体传播、媒介素养。 刘健,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舆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