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玲,杨瑞成
(内蒙古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金融计量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专业必修课程,需要将计量模型与实际金融问题相结合,这为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引入提供了新思路。然而,针对《金融计量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方面,现有文献对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有机融入缺少细致分析。综上所述,如何对《金融计量学》课程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实践,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等素质内容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文章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是从“大思政”格局中出发的一场教育改革的实践,它不是指增加几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激发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立德树人[2]。
在《金融计量学》课程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侧重知识传授(模型讲解)和能力培养(软件应用),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向引领中缺少思政元素的融入,课程育人效果不明显,这也是该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主要“痛点”之一。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金融计量学》课程教学尤为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讲思政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二是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站位,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的动态变化,增强课堂感召力;三是有利于间接增强思想政治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并认可其价值所在[3]。
在《金融计量学》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发现,该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对这些元素进行系统地挖掘与整理,并以适当的途径融入课程建设与讲授中[4],通过思政事例与课程中相关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思政事例,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来看,《金融计量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计量经济学》是《金融计量学》的先修课程,二者教学目标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侧重计量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金融计量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在于要求学生明确理论模型不断扩展的目的是拟合愈加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而能够以实际金融问题为研究导向来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型。因此,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确立的思想路线。作为大学生,应以此作为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5]。
对于本科生而言,《金融计量学》是一门比较晦涩难懂的课程。此外,通过与学生的谈心谈话发现,在面对当前高昂生活成本、较大就业压力的现实背景下,许多学生表现为迷失自我、情绪抑郁、心态浮躁、不知所以等。然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对所遭遇的诸多事情的逾越,一旦选择放弃,势必影响未来的人生轨迹;如果选择坚持,则可能柳暗花明。因此,要帮助学生养成“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还可以帮助学生始终保持遇事不畏惧、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金融计量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其中,上机实践要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借助计量软件来完成实验报告。教学实践表明,初学时,学生畏首畏尾,而最终都能够将实验报告高质量地完成。因此,要帮助学生坚定“人生总是先相信,后看见”的信念。“人生总是先相信,后看见”这句话出自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与喜饶嘉措大师的谈话。很多人坚信“眼见为实”,即,“先看见,后相信”,这毋庸置疑。然而,如果选择从另一角度看待问题,即,“先相信,后看见”,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坚持“先看见,后相信”这一事实的前提下,不妨尝试“先相信,后看见”,这种思维与存在的情境化倒置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人性的弱点,培养良好的心态与提升自我的格局。
在《金融计量学》课程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金融计量学介绍、差分方程求解、序列相关性检验、序列平稳性检验、ARIMA模型、VAR模型、(G)ARCH类模型、Engle-Granger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以及Johansen协整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下面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沿着“预备知识”→“平稳时间序列建模”→“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这一理论主线,充分发挥课程面向专业需求的育人功能,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经世济民为己任,培养更多财经新型人才”的育人原则,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线上资源建设、线下教学活动,思政认知评价等各个环节,在课程知识点中,以人生哲理视角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具体的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挖掘如表1、表2和表3所示。此外,进一步对每一个思政元素进行细致分析,包括思政元素融入点、元素含义和元素融入预期效果。
表1 《金融计量学》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挖掘(1)
表2 《金融计量学》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挖掘(2)
表3 《金融计量学》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挖掘(3)
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如果选择不恰当的测度指标,那么无论采用哪种测算方法,也无法实现最优投资决策。因此,在讲解金融资产收益率计算对投资决策的重要性时,引入“抓住要害,才能事半功倍”的思政元素。“事半功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意即,做事得法,费力少而功效大。预期引导学生:做事要先有方向,而选择方向的标准之一便是抓住要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差分方程求解是《金融计量学》课程中的预备知识,是掌握金融计量建模中动态分析方法的基石。因此,在本章学习目标的讲授中引入“未雨绸缪”的思政元素。“未雨绸缪”出自明·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原指趁着还没下雨,就先把门窗捆绑牢固,现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期引导学生:要有长远的眼光,要事前准备充分,这样可以及时地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序列相关性检验的方法主要包括Durbin Watson检验和Breusch-Godfrey LM检验,二者的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因此,在讲授序列相关性检验方法的选择时,引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政元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自列宁的《共产主义》中的“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意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预期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要全面,要对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体分析,对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特点作具体分析,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
DF检验是单位根检验中最基本的方法,其检验式较简单,但无法考虑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存在序列相关性的情况,而ADF检验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从DF检验到ADF检验,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DF检验与ADF检验的联系与区别中,引入“由简单到复杂”的思政元素。预期引导学生,人生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无知到成熟,由畏惧到勇敢的过程,要不断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完善自我,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其中寻觅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
在确定ARIMA模型形式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模型进行识别,然后是模型的估计和诊断。在模型诊断中,要借助信息准则对模型形式做进一步的优化。通过以上过程可知,确定 ARIMA模型形式是一个需要反复斟酌的过程。因此,在ARIMA模型的建模过程中,引入“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工匠精神”一词出自李克强总理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预期引导学生:以后无论身处何种岗位,要有凡事耐心雕琢、精益求精的态度,领会不一定身居高位才能创造辉煌,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有“工匠精神”也能创造奇迹的道理。
VAR模型是统计意义上的模型,其优点在于预测,缺点是不具有经济理论基础。因此,在讲授VAR模型的优缺点时,引入“扬长避短”的思政元素。“扬长避短”出自秦牧《漫记端木蕻良》中的“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写作,既扬长避短,也施展了抱负”,意即,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预期引导学生: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设法回避自己的弱点和短处。
(G)ARCH类模型的核心假定在于均值方程随机误差项的方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它与其他时间序列模型以及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本质区别。因此,在讲解(G)ARCH类模型与其他计量模型的区别时,引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政元素。“透过现象看本质”出自马克思的《资本论》,意即,在看待问题时,能够抓住事件背后的“根本性”运作逻辑,能够理解真正的前因后果,而不是被事件的表象、无关要素、感性偏见等影响了判断。预期引导学生:对于任何事情,不要局限于了解事件本身,一定要知其所以然。
对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做回归,存在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协整回归,此时可进一步构建误差修正模型来描述变量间的长短期关系;二是虚假回归,此时的回归结果无实际意义,不能作为分析的依据。虽然单一非平稳时间序列无法直接建模,但如果能够找到与其具有相同单整阶数并具有协整关系的另一非平稳时间序列,则可对二者进行建模。因此,在协整概念的讲授中,引入“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这句话出于意大利诗人但丁之笔,意即,世间万物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能成为有用的东西。预期引导学生:对自身而言,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使努力有价值;对他人而言,要能够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个循环检验的过程,每一次检验都具有不同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当出现“不能拒绝原假设”的结论时检验结束,可得检验结果。因此,在Johansen协整检验中引入“凡是自强不息者,最终都会成功”的思政元素,这句话出于德国作家歌德之笔,意即,只要努力上进,永不懈怠,则一定会成功。预期引导学生:人生中难免有挫败,把时间和精力忙于奋斗的路上,梦想一定离你越来越近。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的开篇,也是《大学》的三纲。如果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有可能使学生达到至善的境地。根据这一原则,在进行《金融计量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应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一是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网络这一特点,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在课上学习中,穿插与思政元素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课下学习中,充分借助学习通、微信群等平台建立立体化的思政网络资源与沟通渠道。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就像《荀子》的儒效篇中所说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喘息”的机会,切忌“满堂灌”“一言堂”[6],要让学生自己去讲思政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想要通过“课程思政”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确保“课程思政”贯穿每一堂课,并且要融入高质量思政,即,在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上,不能生搬硬套,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渗透。此外,每一堂课融入的思政元素不宜过多,但需要讲深、讲透。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以及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等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吸引和打动更多学生。当然,从单一思政元素来看,也需要在“广度”上做文章,应以历史的尺度和视野来汲取事实、案例和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当今的民情、社情和国情,学会批判甄别、明辨是非,进而触动学生内心深处,使得其思想真正得到提升。
《金融计量学》课程要求将计量分析方法应用于金融领域的实践中。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学以致用”。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当前各领域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养成关心并关注国内外大事件的习惯,挖掘其与所学专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锻炼学生针对各领域实际问题,能够选择合适的计量分析方法并借助计量软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应注重学生的上机实践,要求将布置的课堂作业当堂完成上交,鼓励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一种计量软件来开展定量分析,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至理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