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花,王雅琦,杨 婧
(1.内蒙古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2.蒙古国研究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蒙古 乌兰巴托 14200)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如何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是我国高校亟须研究和解决的热点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财务管理课程是高校培养财会从业人员的专业必修课程,在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中,财务管理起着承先启后的纽带作用。《中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基础》的延伸和扩展,同时,课程含有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德育的契机非常广泛。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中级财务管理》作为财经类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将从“明确思政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四位一体的路径进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实现育才育人并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许多高校研究人员从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理念、历史逻辑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高校纷纷着力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从教材、教学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从线上线下两个层面进行教学改革,打造沉浸式课程思政课堂。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改革涵盖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众多课程门类,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上海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许多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充分体现了专业课课程思政所要求的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可作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典范为其他高校提供学习和参考,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指明新思路。
国家对课程思政给予大力支持,省级、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上增加了课程思政专项内容,鼓舞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并对课题主持人结项时的综合成果的质量严格把关,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管理。部分学者对当代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态度进行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专业课中涉及的时政话题、新闻等十分感兴趣,对课程思政的态度明显是积极的,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具有良好的学生基础。
近年来,课程思政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硕果累累,对于今后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及参考意义。然而,当前专业课课程思政尚处于探索阶段,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实现“铸魂育人,为学生扣好人生关键扣子”的使命,所有高校均开设了专门的思政理论课程,但很多学生由于觉得课程抽象乏味就疏于学习,思政教学成效甚微,将时政热点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提高思政教学成效。
对于许多高校专业课教师而言,专业课课程思政仍是一个新的概念,他们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认识度不够,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大多致力于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误认为专业课也要讲思政课的内容,硬贴“思政”的标签,而缺乏对专业知识中蕴藏的思政元素的挖掘,未能将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有机融合,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呈现“两张皮”、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立德与树人相割裂[2]。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PPT、板书讲授为主,在老师的灌输式讲解下,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显性课程知识尚且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所吸收,更不利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以往采取的成绩考核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加权平均得出,期末成绩比重较大。考评方式“重结果轻过程”,成绩无法综合反映学生在知识、技能、价值观上的进步,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也难以体现出来。对于教师的考评中,缺少对其课程思政情况的考核。
尽管当前许多高校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对于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的地方高校来说,不具有广泛的普及性。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道阻且长,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全国各地高校在借鉴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应结合学校特色和地方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符合自身实际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
《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是财会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课程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务结合,以微观经济学为课程的理论基础、以资本市场为研究背景、主要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着重围绕风险资产估价价格机制下分配稀缺资源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课程更加深入、全方位地讨论主流财务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问题,同时也注意介绍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一些新兴工具的应用技术。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公司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等基本财务技能,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和处理数据及信息的能力、决策支持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实操能力,切实应对企业对于复合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价值塑造方面,《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会计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元思想鱼龙混杂,其中不乏一些消极低迷的享乐主义、个人利己主义、泛娱乐化等不良思想。大学生普遍涉世未深、认知能力差、文化积淀不够,还未形成稳定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他们面对多种社会思潮交锋时,难以识别、过滤和抵御各种负面思想,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即将步入人生下一站时,无法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把好将来可能遇到的各个思想道德关口、守好个人的底线,在意识和行为规范上出现一些违规违纪行为,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作他途,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损害。大多数财会专业毕业生都会进入财会、审计、决策等重要的部门或者岗位,近年来青年财务人员为了贪图享乐、获得高额回报而误入歧途,沉迷于网络赌球、打赏主播、参与非法集资等现象屡见不鲜,他们监守自盗、私自挪用公款、财务报表造假、徇私舞弊,事发后悔不当初却为时已晚。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模式转变、加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程、实现专业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已经刻不容缓。《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将治国理政方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行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贯穿到课程教学环节中,把“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3]。《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引导学生聚集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并深入社会实践,增强其爱国情怀、扩展其国际视野,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能促进学生“精神成人”,引导学生走回正确的精神轨道上来,成为有才有德、经世济民的新时代优秀财管人员。
《纲要》希望我们能从学科本身出发来挖掘思政元素,而不是刻意地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到专业课程中,将专业课生硬地讲成思政课。对于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而言,其实思政就是一种“三观”教育,而课程思政就是一种基于专业知识的“三观教育”。在《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将课程内容全面梳理,把专业知识体系背后蕴藏着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挖掘和提炼出来,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4]。《中级财务管理》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转化为育人资源,将实现思政教育与具体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得课程思政彰显更强的活力以及生命力、学生更加认同和接受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所在,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协同并进。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课程教学优化设计。
第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对于财经类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除了要保证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外,还应以企业岗位工作需求为重要导向,更加侧重培养学生财务工作所需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财管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囿于课本的“书呆子”。
第二,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在“育才”的基本教育目的下,加强“育人”功能, 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在市场经济利益观和“金钱至上”价值观驱动下,诚信缺失、财务造假和以权谋私等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顺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水平成为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过去的《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教育主要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未能将专业课程在培育学生“精神成人”的隐性作用发挥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处在孤岛困境中。因此,未来的教学应致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务道德教育有机融入《中级财务管理》全课程全教育过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中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隐性教育功能,竭力推动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构建,回归教育本源[5]。
优化《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并渗入思政教育元素,完全依据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教学的方式已不再适用,只有把教材内容与思政素材有机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春风化雨”的教学效果。根据专业知识寻找相关思政融入点,营造具有中国特色价值理念的《中级财务管理》课程,使学生能自发地去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共鸣并加以思考,强化对学生的认知激励和价值观引领。《中级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篇。第一篇:基础篇,包括财务报表分析及长期计划与财务预测,主要介绍财务预测方法;第二篇:投融资理论及运用篇,包括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等;包括租赁、混合筹资、不确定环境下资本预算的决策分析;第三篇:估价篇,主要介绍证券价值、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期权的估价方法和期权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其中核心内容是投融资理论及运用、企业价值评估部分。本课程的思政教育素材挖掘,如表1所示。
表1 思政元素对专业知识的融入点与价值塑造
《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式优化应改变教师讲授的单一模式,采用多元混合教学方式。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贯彻 “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未来从业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说,在《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课前,教师通过钉钉学习通等线上学习平台提前发布财务案例、最近的经济政策、前沿课题等,设置先导问题,让学生在提前了解课程知识,搜集相关资料。课中,首先由教师讲解课程知识脉络,再由学生按小组讨论思政案例、进行情景模拟,通过PPT展示等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鼓励学生头脑风暴、相互交流观点和看法。将课堂更多时间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置身事外”,现在的学生主要以00后为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网络对各种热点新闻如数家珍,但由于他们经历浅薄、难辨是非,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及时对学生加以价值引领,使学生摈弃片面、不客观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同时,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改善其学习效果,使学生有所感悟、获得启迪。课后,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积极向学生推荐资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通过钉钉学习通等线上学习平台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扩展思考题,例如,阅读历史名人事迹、典型案例分析等,实现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深化课程思政元素理解双管齐下,还可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新的教学方式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全程主导、沉浸式学习,潜移默化地实现知识教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教育目标[6]。
课程思政理念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应当进行两个转变。第一,从“单一的知识能力测评”转变为“全方位的综合素养测评”;第二,从注重“结果”转变为开放的“过程与结果并重”,最终成绩同时参考其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7]。在结果考核中,主要采取学生期末闭卷测试的考核方式,但闭卷测试不仅包括中级财务管理知识的应用,同时还要对思政素材的理解开展测试。过程考核中偏重案例和专题讨论,以学生小组为基本单位,由学生阐述案例中的财务管理知识以及其中隐含的思政元素。教师多维度考评给出平时成绩,将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和展示中表现出个人价值观、家国情怀、中华传统美德、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等均作为评价参考依据。平时成绩的评定改变传统的教师赋分模式,采取组间互评、组内自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方式完成考核,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使得学生在获得评价的过程中,实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根据学生评价的最终结果,应对学生加以激励和肯定,认同感的获得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可以鼓舞学生再接再厉、对课程思政张开怀抱。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在夯实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紧跟时政热点,提高政治素养、德育素养,教师考核中应加入思政考核因素。首先,根据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完善《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评价、考核和监督体系,在备课教案、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中设置“德育效果”部分,综合评价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其次,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评、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为推进课程思政保驾护航。
将思政元素隐性式嵌入《中级财务管理》课程中,是坚持《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同向同行,守好《中级财务管理》这段渠、种好责任田,为祖国培养顺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德才兼备的经管人才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