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叶利,陈珺,钱建畅,李军伟,陈冰冰
温州医科大学 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药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驱动,以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评价核心,关心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学习时间[1],学生存在主观能动性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2]。我们改变旧思路,开辟新模式,期望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岗位胜任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辨、探究精神,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三联三融”混合式创新教学模式。此模式创造性地将线上与线下进行联动,大课与小课相互联合,学校与医院深度联结,同时将思政与课程融合,基础与临床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为培养符合新时代教育要求的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药理学核心内容,最终培养学生成长为能够聚焦前沿、懂医精药、助力康养生命全周期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3]。我们选择2019级临床1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将“三联三融”教学模式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并将课程思政作为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贯彻在教学全过程。
课前学习,通过在线学习和虚拟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了解学科最新动态,为线上与线下有效联动打下基础。学生依托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https://www.zjooc.cn),针对学科间交叉、重复、易懂的内容,开展线上自主学习,助力线下课堂教学。同时,在线将虚拟实验、前沿拓展、课程思政与知识体系相融合,如在“抗胆碱酯酶和胆碱酯酶复活药”章节引入“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解救”虚拟实验,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沉浸式再现救治场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增加自主学习趣味性,并有助于学生临床整体思维的形成;以科研反哺教学,如将临床药理科研成果“美托洛尔的个体化用药”转化为虚拟实验,融入“高血压”章节的在线教学,虚拟实验不仅将基础与临床学科融合,还聚焦前沿,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及对精准用药的理解与思考。另外,在线上虚拟实验中开展“通关进阶式”学习方式,其中穿插医护人员对患者关心关爱的人文互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挑战度,也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课中学习,将理论大课与讨论小课有效联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临床合理用药等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首先,选择挑战度较高的内容,由资深教师讲授,为学生提供优质理论“大课”;每期理论大课,有500人以上学生同步线上线下学习,通过资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阶学习,帮助学生全面深入掌握难点重点。其次,从各系统筛选经典案例,由全体课程组教师负责开展20人左右案例讨论“小课”,并在案例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对家国情怀、职业素养的思考。在“小课”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元化、融合式教学方法改革,将TBL-CBL-PBL多种元素融入教学过程[4],并开展生问生答、生讲生评等活动,点燃教学课堂,同时利用信息工具开展提问抢答等互动,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及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多元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协作、思辨、探究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学习,发布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其次,利用在线平台的讨论、答疑模块,实现师生间、生生间互助学习,并在线开展作业、测验、考试等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情,纳入总评成绩管理。此外,课程也关注学校-医院的深度联合,开展科普宣教实践活动,延展课堂教学。授课学生根据药理学学习内容,以班级为单位确定用药宣教主题,如关于感冒药的认知与科普,与药物相互作用有关的“药物相爱相杀”等,同学间协作互助,设计用药科普宣传册及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内容等,利用课余时间,与带教老师和临床药师一起到社区、养老院等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用药科普宣教活动,普及民众健康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合理用药实践能力,也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本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更注重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实践、创新、协作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在指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助力学生成长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开展课程满意度调查,在开展“三联三融”混合式教学的2019级临床医学1系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12份,回收112份,回收率100%。问卷包括混合式教学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评价、线上教学资源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等3个方面。为了全面评估问卷调查结果,我们进一步以师生座谈、线上交流等方式,与学生就相关反馈进行探讨,发现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与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比较满意。
96%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课程设置比例合理;91%学生对在线平台的设计和建设表示满意;93%学生认为在线平台教学资源丰富;91%学生认为线上提供的答疑途径为学习提供了便利;84%学生知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及时调整或改进;73%学生认为通过课程获得了更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拓展;84%学生认为通过合作学习,专业知识得到提升;57%学生认为能学以致用地解决感冒发热等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问题(见图1)。
图1 课后问卷调查结果
《药理学》是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对前序课程有所遗忘,后续课程尚未学习的情况,导致临床整体思维欠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5-6]。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式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重点在于传授经典知识,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和初级应用能力,在学习的高阶性及挑战度方面教学设计较少,存在学生参与度较低[7]、教学内容聚焦前沿不足、学生探究思辨能力不足等问题。此外,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在线教学得到了很大普及,师生对在线教学的认同度大幅提升[8],但大部分线上教学存在不能有效反馈学情、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短板,我们尝试“三联三融”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在“三联”方面,首先采用线上与线下联合。“线上”将药理学相关的前序课程与后续课程的知识点在线上资源进行补充与拓展,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脱节问题,加强对临床整体思维的培养,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9];同时还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虚拟实验融入线上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聚焦前沿知识,培养创新探究能力;通过在线虚拟实验构建医院情境,以交互、体验、反思为一体的沉浸式在线学习,激发学生在线学习热情,并通过过关性在线学习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线下”授课可以对学科内容进行详实地传授与探讨,为知识深入学习及深度沟通创造条件。
大课与小课联合,其优势在于通过重构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发挥资深教师上“大课”引导高阶学习的优点,对重难点进行更加透彻地解析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通过开展500人以上同步的大课教学,显著性降低授课师资需求及理论大课授课频次,让更多教师及更多教学时间可以投入到20人左右的小班讨论课,充分解决线下师生互动沟通不足的问题,并充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用药分析结合起来,提升对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
学校与医院联合,则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通过授课教师与临床药师合作,带领学生开展社区用药实践宣教活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及岗位胜任力。
在课程“三融”模式方面,首先,思政与课程融合,有助于将“珍爱生命、大医精诚”内化于心,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医学人才。如在抗流感药物病例讨论中,涉及到抗流感药物军科奥韦,学生在讨论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该药是我国在流感疫情期间,短期内自主研发的有效抗流感药物,彻底摆脱了关键时刻防控药品买不到、买不够、买不起的困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医学生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其次,基础与临床融合,提升学生临床整体思维。学生掌握一定药理学理论知识,但碰到临床用药问题,分析能力有限。为此,我们寻找系列经典临床案例,衔接基础与临床,让学生对用药进行分析讨论,初步建立临床诊疗思维。最后,通过两条途径将理论与实践更好融合。一是通过线上虚拟实践,再现药品生产、临床救治、精准用药过程,引导学生对临床实践的认知;二是线下带领学生开展社区用药实践活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关心群众健康,增强为健康中国而努力的使命感。
通过全方位教学融合培养模式,最终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药物的临床应用,理解药理机制,熟悉用药指征等核心内容,并能够学以致用;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思辨、探究精神,提升岗位胜任力,也启发医学生关注健康全周期的“新医科”理念[10]。
在混合式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①教学实践初期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讨论,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为此我们设置了考核评价机制,包括30%线上成绩(涵盖在线学习、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虚拟实践等内容),10%线下讨论课及实践活动成绩,60%线下理论考试成绩,将在线学习、讨论互动、实践活动,及理论考试均纳入总评成绩管理,并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互评等过程性评价反馈,及时有效调整教学方案,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②基础与临床融合,对药理学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拓展学习,专业知识紧跟研究热点,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提供专业储备。③“三联三融”教学模式通过两学期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混合式创新模式,但目前开展期数有限,未来我们会进一步推广扩大,深入考察该创新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并及时改进不足,不断优化。
综上所述,“三联三融”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尽管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探究,但这种混合式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存在的部分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探索适合《药理学》的教学新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