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2022-12-16 05:19王宁赵朕华任道聪孟庆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65期
关键词:病史肠系膜肠炎

王宁,赵朕华,任道聪,孟庆顺*

(1.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13;2.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山东 济宁 272011)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55岁,因“腹痛10小时”入院。患者10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腹痛,以中上腹及脐周为主,性质较剧烈,难以忍受,无放射痛,伴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共4次,无黑便及粘液脓血便,便后腹痛无明显缓解,无寒战及发热,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既往乙肝病毒携带病史33年余,2年前因股骨头坏死行“左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月前及1月前先后2次类似发病史。

入院后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部平软,剑突下、右下腹均有压痛,右下腹为主,无明显反跳痛,未触及腹部肿块,双下肢无水肿,左侧胯部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四肢无关节畸形。辅助检查:血常规:Hb116g/L,红细胞4.12×1012/L,余大致正常。凝血五项:凝血酶原狼疮性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腹痛;诊疗;文献复习时间活动度73.50%,D-二聚体4.17mg/L,余大致正常。血淀粉酶、电解质、肝肾功、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尿常规、粪便常规、肿瘤标志物均正常。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均阳性,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阴性。HBV-NDA阴性。上下腹部CT示升结肠小憩室,部分小肠水肿征象,腹盆腔积液、渗出,左侧髋关节置换术后,周围结构观察欠佳。患者肠道水肿明显,于我科住院后考虑肠道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抗炎治疗,患者D-二聚体高,缺血性肠病不能除外,完善上腹部强化CT+肠系膜上下动静脉CT示多发肠管管壁增厚、水肿征象,呈靶心征(如图1A,1B),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管腔稍变窄,腹盆腔脂肪间隙密度增高,请血管外科及胃肠外科会诊。胃肠外科会诊建议请风湿免疫科会诊进一步排查小肠水肿原因,拟完善免疫学指标,再请风湿免疫科会诊。后完善抗核抗体谱:抗nRNP/sm阳性(+),抗SS-A阳性(+),抗RO-52阳性(+),抗核糖体P蛋白阳性(+);抗核抗体定量测定>1:1000;补体C3 0.38g/L(参考值0.80-1.60g/L),补体 C4<0.07g/L(参考值0.10-0.40g/L);血沉、免疫球蛋白A、M、G均正常,请风湿免疫科会诊,询问既往有口干,进食固体食物需水送服,自觉脱发较重,无四肢关节肿痛,无反复口腔溃疡,考虑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肠炎,建议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既往乙肝携带及股骨头坏死病史,考虑到激素可导致乙肝病毒复制及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并发症,询问患者及其家属意见,同意转入风湿免疫科治疗,遂转科治疗。患者转科时仍感持续性全腹痛,无恶心、呕吐,无反酸、烧心,查体全腹轻压痛,右下腹显著,无明显反跳痛。转科后给予甲泼尼龙80mg静滴q12h,患者肠道水肿严重,预估禁食时间长,给予PICC置入静脉营养,给予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泮托拉唑抑酸、左氧氟沙星抗感染、生长抑素抑制肠液分泌,期间临时给予环磷酰胺静滴 0.6g/1d免疫调节。住院第7天,患者腹痛较前明显好转,无恶心、呕吐,查体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住院第13天,患者未再诉腹痛,无其他不适,为进一步评估病情复查腹部平扫CT示肠壁水肿较前明显好转(如图1C),考虑患者既往乙肝携带及股骨头坏死病史,加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维D钙咀嚼片补钙,阿法骨化醇软胶囊保护骨质,拮抗激素副作用,患者长时间禁饮食,加用双歧杆菌防止菌群失调,后嘱患者适当饮水,逐步进食食物。住院第20天,患者开始进食,将甲泼尼龙调整为60mg静滴q12h,住院第27天,将甲泼尼龙调整为30mg静滴q12h,继续治疗三天后病情好转,准予出院,出院前未再复查腹部CT。出院后一直随访,患者未再出现消化道症状。

图1 患者腹部影像学表现

2 讨论

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弥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当SLE免疫复合物或抗磷脂抗体沉积于肠系膜的小动静脉和毛细血管壁,介导微血栓形成及肠道血管炎,便可导致狼疮性肠炎[1]。

在40%的SLE患者中,会发生胃肠道受累的表现,表现为腹痛、恶心和呕吐,多数是由于胃肠道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及消化系统基础病引起[2]。由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不恰当应用导致的SLE腹痛患者在临床中最为常见[3]。此外,SLE出现急性腹痛的少见病因还包括狼疮性肠炎、急性胰腺炎、假性肠梗阻、蛋白丢失性胃肠病及非结石性胆囊炎等[4]。狼疮性肠炎可发生在SLE病程的各时期,多数以腹痛为首发表现,伴有腹泻、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出血、穿孔及坏死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狼疮性肠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腹部CT、腹部B超、肠镜检查均是临床上诊断狼疮性肠炎的常用方法。狼疮性肠炎常见的CT表现包括肠壁水肿、增厚,可呈“双晕征”或“靶征”,腹水和肠系膜异常,如肠系膜血管充血,可见血管数量增加(梳状征),肠系膜脂肪变薄等[5]。CT示肠壁受累多发生在空肠和回肠,会累及多个肠段,直肠受累较少见。尽管缺血性肠炎、淀粉样变性病、克罗恩病等疾病也可出现以上改变,但腹部CT或CTA检查发现上述改变时,应及时考虑到狼疮性肠炎[6]。超声检查对狼疮性肠炎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超声可见小肠水肿性增厚,多为皱褶黏膜下水肿。由于狼疮性肠炎免疫复合物及补体的沉积往往存在于黏膜肌层,内镜下活检只能获得比较浅表的组织,病理通常仅提示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所以内镜下组织活检价值较低[7]。

狼疮性肠炎在11%的活动性病例中是致命的[8],及时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狼疮性肠炎目前临床并没有明确的治疗指南,针对SLE合并狼疮性肠炎,早期对大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反应良好,根据临床状况或其他器官受累情况,可选择静脉注射或口服治疗,由于肠炎会影响药物吸收,所以首选静脉注射,一旦出现足够的临床改善,可以立即转向口服,并根据临床进展逐渐减少。SLE可选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和硫唑嘌呤等,可用于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阶段[9]。对于糖皮质激素抵抗的狼疮性肠炎,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和环磷酰胺可提高治疗成功率。针对此病人,考虑该患者既往乙肝携带及股骨头坏死病史,为防止乙肝病毒激活及股骨头坏死并发症,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同时,及时加用恩替卡韦抗病毒,阿法骨化醇软胶囊拮抗激素副作用。此外,狼疮性肠炎患者的基础治疗也极为重要,包括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扩血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在此基础上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及抗生素等药物,这些药物可以保护消化道黏膜,降低溃疡、出血及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的发展[10]。如果怀疑肠坏死或穿孔,应考虑早期腹腔镜或剖腹手术。

对于有典型SLE表现(体征)或既往有SLE病史的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往往能及时诊断狼疮性肠炎,对于不明原因的腹痛且以腹痛为首发或单一症状的狼疮性肠炎患者,容易误诊或漏诊。本病例起初由于接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病史采集不够全面,对狼疮性肠炎的CT表现认识欠缺,未考虑到该病,好在及时治疗,没有对病情造成延误。因此,在临床中遇到难以诊断的急性腹痛患者,要有拟诊为狼疮性肠炎的意识,对于可疑的狼疮性肠炎,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完善免疫学指标、影像学检查,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病史肠系膜肠炎
超声造影与MRI增强扫描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良恶性判断的比较研究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感染性肠炎如何应对
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肠炎是如何引起的、生活中该注意什么?
Being accompanied to liver discharge clinic: An easy measure to identify potential liver transplant candidates among those previously considered ineligible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