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医院,江苏 淮安 223001)
牙根纵裂指在某些原因发生于牙根,平行于牙长轴的,由根尖向冠方的纵向裂纹,发生于活髓牙的牙根纵裂,即原发性牙根纵裂[1],继发性牙根纵裂多见于牙髓治疗后的牙齿。此类患牙发病部位隐蔽,不易检查发现,无典型特征性临床表现,所以易误诊、漏诊。本研究对本科23 例牙根纵裂患牙的病史、口腔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做汇总分析,分析X 线检查、CBCT 检查两种诊断价值,观察疗效。
选取2020 年06 月至2022 年06 月本科收治的23 例牙根纵裂患者,其中6 例为原发性牙根纵裂、17 例为继发性牙根纵裂,男性患者13 例,女性患者10 例,年龄51-65 岁,年龄均值(57.16±2.19)岁,体质量18-29kg/m2,体质量均值(25.16±0.43)kg/m2。
对牙根纵裂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牙的牙位、是否做过牙髓治疗、牙髓温度测验情况、牙周状况、咬合关系、X 线根尖片及CBCT 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1.2.1 病史回顾
此类患牙多为中老年人,年龄分布在51-65 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所有患牙都有长期咬合痛或咬合不适史,原发性根纵裂患牙有冷热刺激痛或自发痛、夜间痛等牙髓炎症状史,后期患牙有牙龈反复肿胀史。
1.2.2 口腔检查
确诊的患牙均为磨牙或前磨牙,发生于下颌磨牙的患牙13 颗,其中下颌第一磨牙9 颗,下颌第二磨牙4 颗。上颌第一磨牙8 颗,下颌磨牙牙根纵裂均发生于近中根,上颌磨牙均发生于近中颊根,发生于第二前磨牙的2 例,上、下颌各1 例,均为第二前磨牙。有6 例为原发性牙根纵裂,患牙的邻牙对邻牙及对侧牙有缺失现象,患者长期有偏侧咀嚼现象。
原发性牙根纵裂的患牙牙面均有严重的磨损,有1 例患牙确诊阳性,其余患者均无反应。牙髓坏死,牙龈出现瘘管者5 例。
所有患牙均有叩痛,有不同程度的牙齿松动,有6 例出现窄而深的牙周袋,探诊深度达8-10mm。
1.2.3 口腔影像学检查
X 根尖片检查:所选患者均由相同影像科医生进行相关检查,23 例受检患者均成功完成X 根尖片检查,根据Ⅹ线根尖片确诊19 例患牙,影像显示:自根尖区向冠方出观长度不等增宽,后期可见折裂片分离或移位[2],根尖密度降低,牙周膜间隙增宽,有些患牙可出现根周、牙周膜水平或垂直向吸收,继发性根纵裂有3 例有特征性表现,见沿牙周弥散的糊剂影像或可见散开的牙咬尖,根管充填材料与根管层间的增宽影像。若X 线根尖片显示梨样晕圈状改变,即根尖病变和根侧病变的结合,提示较广泛的皮质骨已破坏,可有根尖周“J”形低密度影像,可有独立的广泛的根周牙槽骨缺损,而邻牙牙槽骨正常[3,4]。当X 线片根髓腔不清晰,可改变投射角度,重新拍摄。
CBCT 检查:23 例受检患者均成功完成CBCT检查,根据CBCT 检查共计确诊22 例患牙,除X 根尖片检查确诊患者19 例患者,另外3 例无法确诊,经CBCT 检查确诊,影像检查显示:根管横断面可见线状低密度影,轴向断层面可见根尖区增宽的根管影像[5,6]。
1.2.4 开髓或翻瓣结果
针对23 例受检患者进行开髓或翻瓣,有1 例可疑原发性病例做术中探查确诊。经开髓,行根尖定位仪不能测出工作长度,则提示根纵裂。
1.3.1 调合,解除合干扰,全口牙列的检查,修复缺失牙,均衡咬合力。
1.3.2 确诊牙根纵裂的患牙,因保存患牙,预后较差,多数选择拔除患牙后,修复患牙。
1.3.3 对少数未发生根裂的牙根,牙周损害少的,选择尝试截根或牙半切除术[7]。
本组病例中23 颗患牙,17 颗拔除,其余有4 颗下颌第一磨牙行近中根牙半切除术,有2 颗上颌第一磨牙行近中颊根截根术。有文献报道,如果是原发性牙根纵裂,电活力测验患牙活力正常,可截去患根纵裂牙根,活髓保存患牙[8]。
(1)参考开髓或翻瓣检查结果,比对X 根尖片检查、CBCT 检查在牙根纵裂检出率,计算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及精准性。
(2)治疗后予以患者影像学检查,结合牙周状况评估疗效,若治疗后患者咬合恢复正常,牙周组织健康,影像学检查无异常,疗效评估为有效;若治疗后患者咬合改善不明显,未裂根牙周组织基本正常,需再次进行开髓或翻瓣,疗效评为不佳,比对有效率。
23 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均确诊为牙根纵裂,6 例为原发性牙根纵裂,17 例为继发性牙根纵裂。
23 例患者经X 根尖片检查确诊牙根纵裂19 例,经CBCT 检查确诊牙根纵裂22 例,CBCT 组检出率略优于X 根尖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牙根纵裂CBCT 检查组敏感性、特异性、精准性高于X 根尖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X 根尖片检查、CBCT 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及精准性比对
23 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疗效评估“有效”病例22 例,疗效评估“不佳”病例1 例,有效率95.65%。
本研究经回顾性分析发现,23 例确诊牙根纵裂的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均发生于后牙,均有不同程度的咬合创伤;牙根纵裂是随年龄增长,长期的咀嚼压力,牙体硬组织出现硬力疲劳,因错合畸形、牙列缺失等造成的偏侧咀嚼等都可造成牙面不均匀磨损[9]。形成高陡的牙尖,咀嚼时所产生的应力分布不均。患牙的邻牙,牙的邻牙或对侧牙有缺失,造成患牙咬合承担的合力过重,都给患牙造成咬合创伤[10]。
牙根形态的不同,其应力分布也不同,比如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粗大,横断面呈椭圆形,而近中根较细窄,横断面呈哑铃型,如加力方向由远中向近中时,压应力集中在根管的近远中侧,拉应力集中在根管的颊舌侧中线部位[11],产生应力集中,长时间反复发生在牙体内部,原有的微细裂纹扩张,损伤逐渐积累,最终发生疲劳断裂,所以临床上,碰到中老年患者,尤其是后牙,牙体完整无龋坏,有长期的咬合痛史,应高度怀疑是原发性牙根纵裂[12]。
本组资料显示,牙髓治疗后引起的继发性根纵裂占比为74%[13],比如根管预备时过多地去除牙体组织,过度地扩大根管,使根管壁变薄或者根管充填时垂直加压或侧方加压用力过大,以及根管桩、钉体积与根管占比较大等,均可造成根管纵裂。因此,在进行根管治疗时尽量避免去除牙体组织过多,防止预备根管过度。牙根纵裂的临床特征与牙髓根尖周病以及牙周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诊断,牙根纵裂叩诊浊音,探诊牙周袋窄而深,与牙根纵裂裂纹一致,牙根纵裂的窦道及瘘管偏向裂隙近龈缘处,而慢性根尖周炎瘘管近根尖部[14,15]。
本组病例所摄X 线片提示,牙根纵裂的骨吸收都是以垂直吸收为主的单个患牙,而牙周炎患牙的牙周袋壁比较广泛,一般是口内多颗牙受累,骨吸收是以水平吸收为主。X 线根尖片显示梨样晕圈状改变,即根尖病变和根侧病变的结合,提示较广泛的皮质骨已破坏,可有根尖周“J”形低密度影像,可有独立的广泛的根周牙槽骨缺损,而邻牙牙槽骨正常[16]。
近几年随着CBCT 诊断技术优化,其在口腔经诊断中发挥较高价值,经大量研究证实,CBCT 对根管纵裂的诊断较X 线根尖片显著提高。确诊为牙根纵裂的患牙,预后较差,一般首选拔除,因为牙根纵裂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牙周损害,及时拔除患牙,以减少牙槽的吸收,为后期的种植修复等提供一定的骨量支持[17]。对一些未根裂牙根,牙周状况良好者,可试行保留,作截根或牙半切除术,须进行咬合调整,降低咬合,调改对过陡的牙尖,尽早修复缺失牙。本研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23 例患者经X 根尖片检查确诊牙根纵裂19 例,经CBCT 检查确诊牙根纵裂22 例,CBCT 组检出率略优于X 根尖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根纵裂CBCT检查组敏感性、特异性、精准性高于X 根尖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CT 检查中通过对患牙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可依据不同患牙位置,对各个层面可能存在的牙折裂线进行诊断,提高诊断精准性。23 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疗效评估“有效”病例22 例,总有效率95.65%,对于牙根纵裂开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综上,根据牙根纵裂复杂的病因性特点,单纯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诊断具有局限和隐匿性,X根尖片检查、CBCT 检查均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CBCT 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俱佳,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牙根纵裂不仅仅是处理患牙,还要调整全口咬合,修复缺失牙,均衡咬合,预防患牙及邻牙牙根再折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