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芮,尹钰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四川 南充 637000)
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进入持续常态化管理阶段,为响应“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动态清零”总方针。我国医务工作者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对应的制定了一系列防控管理制度和措施。目前急诊科作为医院的“哨点”科室目前不仅要为患者提供急救诊疗措施,还要承担巨大的疫情防控任务,如设置发热预检分诊处、疫情闭环式管理、应急加班等。日常工作的繁重性和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使她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更容易出现负性情绪。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综合症,是因为长期工作相关压力的日益累积而形成的一种负面反应。其特征主要表现出现过度紧张感和情绪耗竭。有研究表明本研究结果显示,77.62%急诊科护士存在职业倦怠[1]。心理健康素养最初是由澳大利亚精神病学家Jorm等人根据健康素养发展而来,现主要是指帮助个体应对环境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5个方面内涵:预防精神疾病的知识;识别心理障碍的发展;寻求帮助的选择和可用治疗的知识;了解针对轻度问题的有效自助策略;急救技能,人们通过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来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2]。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新冠疫情突常态化期间的急诊科护士的现状展开调查,探讨该特殊环境下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素养状况了解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和职业倦怠水平,分析与职业倦怠的内在关系,以期为医院管理人员改进急诊护理人员管理方案,提高职工工作幸福感提供借鉴。
于2020年2月至2020年6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星在线收集和现场收集的方法对四川省南充市各级医疗机构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取得护士执业证的注册护士;(2)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规培护士或实习护士;(2)新冠疫情常态化管理期间休假或离职的护士。
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问卷发放前统一对参与调查的2名人员进行培训,问卷采用线上和线下分发两种方法进行匿名填写。研究者充分向参与研究者告知参加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填写注意事项,参与人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和现场填写两种方式匿名填写问卷。二者采用统一的指导性用语,线上收集问卷则采用微信的方式进行说明解释。线下收集完成的问卷现场检查,并删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线上收集的问卷则通过后台数据导出,删除填写时间过短,同一人员重复填写,问卷填写不完整的数据。最终共发放问卷221份,其中有效问卷215份,问卷回收率97.3%.
1.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小组成员自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加班次数等。
1.3.2 多元心理健康素养量表(Multicomponent 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
该量表由研究者JUNG等开发设计,由我国研究者明志君进行汉化和文化调试[3]。量表共包含心理健康知识、信念和资源三个维度。知识和信念两个维度均采用李克特量表加“不知道”的形式,即设置“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和不知道”6个选项,采用二分法计分,即对于正向题选择“非常同意”“同意”计1分,对于反向题选择“非常不同意”“不同意”计1分,其他均计0分;资源维度为是非题,选择“是”计1分,选择“否”计0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总体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80和0.64。量表的总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分数范围为0~22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4]。本研究量表的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3,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74、0.78和0.82.
1.3.3 职业倦怠量表
该量表由研究者Maslach和Jackson共同开发设计,我国研究者李小妹等人汉化修订[5]。量表共有22个条目包含情感衰竭(9个条目得分10-18分为低度,19-26分为中度,27分以上为高度))、个人冷漠感(5个条目,得分2-5分为低度,6-9分为中度,9分以上为高度)、个人成就感(8个条目(39-45分为低度,34-38分为中度,34分以下为重度)3个维度。该量表均采用7级评分法,从0-6依次为从来没有、极少有、偶尔有、有时有、经常有、很多次、每天有。该量表在我国应用广泛,其量表总Cronbach’s α为0.82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6]。本研究量表的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1,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79、0.71和0.82.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15名参与调查的急诊科护士中其中男性33名(15.3%),女性182名(84.7%);年龄20~30岁119名(55%),31-40岁59名(27%),41~50岁28名(13%),大于50岁9名(4%);婚姻状况:已婚141名(65.6%),未婚74名(34.4%);文化程度:专科61名(28.4%),本科149名(69.3%),硕士5名(2.3%);月收入2000-3499元12名(5.6%),3499-5000元37名(17.2%),5000元以上166名(77.2%);职称:护士44名(20.5%);护师105名(48.8%);主管护师49名(22.8%);副主任护师1 4名(6.5%);主任护师3名(1.4%);每月加班次数:25名护理人员无加班(11.6%);少于3次74名(34.4%),3~5次69名(32%),6~10次22名(10.2%);大于10次25名(11.6%);每月夜班次数:61名无夜班(28.4%);少于3次22名(10.2%);3~5次21名(9.8%);6~10次11名(5.1%);大于10次100名(46.5%)。
本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素养总分为(12.34±6.46)分,其中知识(4.98±3.78)分、信念(4.97±2.90)分、资源(2.44±1.56)分。职业倦怠总分为(81.73±22.96)分,其中个人成就感(31.07±11.29)分、个人冷漠感(31.07±11.29)分、情绪衰竭(36.95±11.279)分,详见表1。
表1 急诊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素养和职业倦怠得分(±s,n=215)单位:分
表1 急诊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素养和职业倦怠得分(±s,n=215)单位:分
量表 项目 条目数 得分MHL 知识维度 10 4.98±3.78信念维度 8 4.97±2.90资源维度 4 2.44±1.56总分 22 12.34±6.46职业倦怠 个人成就感 8 31.07±11.29个人冷漠感 5 31.07±11.29情绪衰竭 9 36.95±11.279总分 81.73±22.96
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职称、加班次数和夜班次数的急诊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素养总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月收入、职称、加班次数和夜班次数的急诊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素养总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急诊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素养和职业倦怠水平比较(±s,分)
一般资料 例数 心理健康素养总分 F值 P值 职业倦怠总分 F值 P值男33 6.55±3.615 8.048 P<0.01 88.94±12.69 9.260 0.052女182 4.875±3.805 80.43±24.15年龄 6.842 P<0.01 5.837 0.001 20~30 119 3.07±3.847 79.21±25.12 31~40 59 3.627±3.81 91.54±22.17 41~50 28 6.57±2.67 73.21±5.85 51~60 9 7.67±2.00 77.33±5.63文化程度 3.297 0.021 1.332 0.265专科 61 12.03±4.97 76.90±24.39本科 149 12.19±6.85 83.72±22.94硕士 5 20.60±6.15 75.60±6.19月收入 6.717 P<0.01 7.019 P<0.01 2000~3499 12 16.42±6.692 63.439±35.299 3499~5000 37 9.65±4.59 91.149±5.37 5000以上 166 12.65±6.61 85.00±19.57职称 5.552 P<0.01 12.987 P<0.01护士 44 11.23±6.04 64.18±31.11护师 105 11.31±6.71 90.02±15.90主管护师 49 13.59±5.88 82.98±21.32副主任护师 14 18.93±3.52 71.64±6.01主任护师 3 13.67±2.31 76.00±10.54加班次数/月 13.389 P<0.01 10.150 P<0.01 0次 25 14.88±4.48 82.84±8.95<3次 74 8.35±5.90 77.16±23.19 3~5次 69 14.10±6.03 75.57±22.48 6~10次 22 14.86±3.64 89.59±12.67>10次 25 14.56±7.49 104.28±25.48夜班次数/月 9.532 P<0.01 4.136 0.003 0次 61 12.89±6.58 76.34±12.34<3次 22 16.82±4.79 82.77±11.92 3~5次 21 7.43±4.14 94.24±23.82 6~10次 11 6.36±7.15 66.09±30.57>10次 100 12.72±6.05 83.89±26.92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素养总分与职业倦怠总分呈负相关(P<0.01)。心理健康素养知识维度与职业倦怠个人冷漠感维度负相关(P<0.01);心理健康素养信念维度与职业倦怠总分和个人冷漠感维度负相关,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P<0.01),见表3。
新冠疫情期间承担临床一线护理任务的护理人员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并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聚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风险,如抑郁和焦虑等,反过来这些心理问题又将影响工作、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7]。新冠肺炎疫情2019年12月爆发以来,已经进过了2年多的时间,疫情防控也进入了常态化管理阶段。在长时间的疫情管控会导致人们出现各种情绪和心理问题,而女性作为不良心理最脆弱的群体其受新冠的影响比男性更严重[8]。在本研究中女性急诊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素养得分为(4.875±3.805)低于男性的(6.55±3.615)分。究其原因可能与女性的生理上情绪易感性和其他社会分工以及家庭角色等原因有关。本次全体急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高,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素养扬总分为(12.34±6.46)分,略高于张振香[9]和李鑫[10]的研究结果。这与凌力[14]研究认为急诊科护士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且其应付方式优于普通病房护士这一结果一致。这可能与急诊护理人员较强的心理弹性有关。较强的心理弹性可以帮助急诊护理人员更好的应对不良情绪,减少工作压力[11]。程萌等人则认为年轻的急诊护理群体职更容易采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突发事件[12]。这一结果与本研究略有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新冠疫情常态化管理,急诊护理人员随时面临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流程改变的情况。年轻的护理人员会因为工作经验不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低于年长的护理人员出现不良的应对方式从而护理人员长期处于情绪紧张,心理应激的状态。本研究年龄位于20~30段的护理人员119人,占比55.3%,是整个急诊护理团队的主要力量。因此,关注年轻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她们的正确心理应对能力尤为重要。
职业倦怠是因为在日常繁重或重复新工作中,个体无法正确应对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行为反应,其主要变现为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职业倦怠的出现不仅影响人们日常工作状态,降低生活积极性,严重时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13]。职业倦怠的临界值分别为:以情感衰竭得分≥27分;个人冷漠感得分≥8 分;低个人成就感得分≤24 分为判断标准[14]。若划分职业倦怠3个维度得分均低于临界值则无倦怠;某一个维度得分高于或等于临界值为轻度倦怠;某两个维度得高于或等于临界值为中度倦怠;三个维度得分均高于或等于临界值则高度倦怠[15]。本研究中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为(31.07±11.29)、个人冷漠感维度得分(31.07±11.29)、情绪衰竭得分(36.95±11.279),总体处于中度倦怠的水平。急诊护理人员出现职业倦怠问题,其影响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在疫情常态化管理期间,急诊护理人员不仅依旧要面临处置新冠患者的风险,还要完成日常急危重症的护理任务。因而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以下方面:对接触病毒的担忧;个人和家庭的安全防护需求和责任与工作内容的矛盾;临时出现岗位调整的压力;不断学习新的隔离防滑技术技能的压力;对不同的工作场所或工作时间适应不良等[16]。
疫情常态化管理期间临时岗位的调整、急危重症患者急诊滞留时间延长等突发状况的出现给急诊护理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本研究显示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与职业倦怠水平呈负相关,即心理健康素养越高急诊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越低。该结果与孙华悦的研究结果一致[17]。因此,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可以间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的应对日常工作。在疫情常态化管理期间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素养,是各个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护理管理者可以根据每位急诊护理人员的特点合理性排班,将高压力角色轮换到低压力角色,将经验丰富和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搭档,设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案,灵活排班[18]。积极了解急诊护理人员的日常,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同事工作关系[19]。另一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渠道,了解急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情绪状态。根据其需求提供心理救助和物质协助,如寻求多学科协作,建立心理辅助小组,定期为急诊护理人员提供网络在线的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学相关知识水平,帮助抒发不良情绪,减少心理压力,鼓励急诊护理人员积极运动或参与正念减压技术,利用渐进性肌肉放松和冥想技术等减少工作压力,必要时提供心理紧急援助[20],可以使用认知行为技术(在线认知行为疗法(CBT)、使用幸福感和睡眠应用程序、支持小组或心理治疗等)来帮助人们找到阻止消极思维循环的方法,并改变他们对焦虑或痛苦的事物的反应方式[21]。
综上所诉,疫情常态化管理期间急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素养与职业倦怠水平密切相关。临床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各项心理干预方案提高护理人员的健康素养,从而降低职业倦怠,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进一步响应“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总方针。但是,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调查了南充市的急诊护理人员,各地疫情常态防控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因而具有一定偏移。需要未来的研究人员进一步可进一步扩大地域及样本量,进一步验证本次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