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之
(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7)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活动不断增多,工程项目呈现大型化、复杂化和系统化趋势。工程活动不仅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还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当前的工程教育往往关注工程技术本身,而忽略了工程背后的伦理问题,造成了工程活动中频繁出现各种事故和隐患。因此,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工科专业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相关内容,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使学生实现高素质全面发展。
本文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和现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总结了专业课程中工程伦理教学的目标,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提出了课程教学方式。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针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展研究,涉及力学、热学、化学、材料、机械、电子、信息、经济等多方面,因此专业跨度较大、学科交叉性较强。正是由于新能源发电作为新兴领域发展快速、应用较广等使得工程伦理问题逐渐显现,工程伦理教育迫切且具有重要意义[1]。
工程伦理教育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新能源发电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瑕疵,导致设备实际使用过程中不能达到设计目标;新能源设备检修过程中由于检查不到位、操作不规范导致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生损坏。在新能源发电安装、检修、维护等过程均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规定的情况下工程问题仍不断出现,说明对新能源行业人才的工程伦理培养是缺失的。当前专业教育着重于学生对新能源技术的掌握程度,缺少对于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忽略了工程伦理对于行业的重要性。工程伦理教育可以在专业技术之外提升学生素质,使得学生拥有社会责任感,这样可以培养出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还可以提升我国新能源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
工程伦理教育可以开阔视野。例如通常认为新能源发电是一种零碳排放的发电方式,但是新能源设备设计、制造、运输、维修以及处理等环境均有碳排放;新能源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噪音、污染等问题会对周围居民产生长期影响。这些问题单纯从工程技术角度是难以考虑的,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工程伦理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让他们意识到作为工程人员的社会责任,能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待工程问题,同时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在工程活动中尽可能地考虑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影响,能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各方面的诉求,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工程伦理教育与新能源专业教育相辅相成。新能源专业课程中有很多概念较为抽象,例如发电原理、系统组成、部件功能等,单纯从技术角度出发开展教学会让学生感觉乏味,教学效果较差。将工程伦理教育与新能源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思政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工程伦理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作用[2]。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3]。
工程伦理教育师资队伍较为薄弱[4]。目前高校大多数工程伦理教育是由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内专业知识点中穿插进行介绍,并不是由专门的工程伦理教师进行教授。每个专业课教师对于本专业工程伦理知识的理解是不同的,教授的工程伦理内容也差别较大。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比较大,他们缺乏工程伦理教育和工程实践经历,不能准确地将工程伦理内容融入专业教育中。高校在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时也较少与企业进行交流,很少邀请行业专家进入校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常常停留在课堂教授阶段。
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不成体系,教学资源匮乏[5]。在当前的工程伦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从专业知识角度出发进行准备,内容上往往与自身的职业背景和教育经历相关,导致教学内容涉及面不够广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专业课程中工程伦理教育不成体系,没有成熟的工程伦理基础理论,教师难以掌握工程伦理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同时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资源也很匮乏,例如已经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但与新能源专业相配套的工程伦理或者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却十分馈乏,这些都限制了新能源专业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在专业教师备课过程中,由于缺少教学资源的辅助,专业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专业知识点外的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使得专业教师开展工程伦理教学的积极性大为降低。
工程伦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工程伦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为我国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持,这要求工程伦理教育具有实践性,能够让学生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但是,当前的工程伦理教育常常停留在课堂教授阶段,参与工程应用的机会较少,工程伦理教育与工程实践上有差距,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同时,工程伦理教育通常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缺少对我国具体实际情况的考虑,不符合我国的学科定位和行业现状,因此,工程伦理教育中常常出现与我国自身现状相矛盾的情况。
开展专业课程工程伦理教育的前提是明确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据此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本文初步总结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描述[6]。
一是掌握工程伦理的相关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新能源发电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就是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知晓工程技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领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掌握工程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知晓要从社会角度评价工程项目的可行性,例如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的经济利润比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差,但是工程活动不能仅考虑经济利益,还需要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掌握工程与政治环境的关系,政治环境的变化对工程活动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影响,需要从全球视野角度来观察政治环境的变化,对工程活动进行适时的规划。
在职业道德及义务方面,掌握作为工程人员的社会职责,知晓社会职责的具体内容,在工程活动中具有充分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工程人员的职业义务,能根据分工不同总结了解各个职业的具体义务是什么,例如作为设计人员需要保证自己的设计来源可靠、设计过程正确、设计结果合理,在设计过程中严谨细心;维护人员能够按照规程执行,维护过程中全面仔细。掌握工程人员的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知晓约束自身行为的法律法规,遵守行业规范和行业准则,在工程活动中能以诚信为本,按照规章办事。
二是具备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具备辨识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工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能在实际工程活动中发现工程伦理问题并辨识出问题的属性。具备分析工程伦理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能够对问题进行梳理,将问题进行分解,分析出问题中与外界和职业道德的关系。具备提出解决工程伦理问题方法的能力,根据工程伦理问题分析结果,能够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使得方案能达到效益最大化。
三是拥有个人工程伦理价值观念。能够自主独立思考,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根据自己的思想对工程问题作出判断,并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能够接受不同的价值观,认识到他人价值观与自身价值观之间存在差异,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坚持主要矛盾,能够容忍非主要价值观的多样性,以最大社会利益为前提适当进行模糊处理。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行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行动,根据自我判断作出相应的活动,对自身的价值观保持坚定乐观的态度。
工程伦理内容主要采用案例的方式开展教学[7]。案例可以选择较为重要且影响较大的事件,让学生能够从熟悉的内容入手了解工程伦理在工程活动中的应用。例如新能源发电中风力机叶片常常由于维护人员的疏忽大意导致折损,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风力机在台风来临时由于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导致整个风场的风力机被台风摧毁。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了解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工程活动对自然、社会的影响。除了案例教学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教学,例如采用文献阅读、分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相关资料。
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注重通过实践教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知识的应用水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工程伦理教学,例如在风能试验中,可以通过控制电机卡死故障来说明职业义务的重要性;在校外实习之前,教师需要强调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独立思考的意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工程伦理教学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强的获得感,知晓工程伦理的应用意义,增强实践教学和工程伦理教育的效果。
工程伦理教育的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8],着重考查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对工程伦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因此更适合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可以由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组织讨论、过程性测试等多方面组成。通过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参与程度的以及对工程伦理的认可度。通过组织讨论可以了解不同学生对于工程伦理问题的态度,总结工程伦理教育的得失,掌握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期末终结性考核中还需要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工程伦理实际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例如设备检修过程中领导要求加快检修过程,此时你认为该如何处理。根据分析过程和处理方法是否合理对问题进行评判。通过在不同专业课程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提升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工程伦理教育是现代大学生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伦理道德,具有工程伦理意识并按照工程伦理的规范开展工程活动。本文结合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探讨了工程伦理的意义,分析了工程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