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文插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22-12-16 16:57朱迅怡
新课程 2022年37期
关键词:天都峰文本课文

朱迅怡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江苏 昆山)

近年来,基础教育的教材设计愈益完善,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画面形象直观、充满趣味、富有启迪性,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利用这些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基于文本,巧用插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教改,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效。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利用原则

(一)辅助性原则

插图的地位决定插图的利用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插图与文本的关系是从属关系、附着关系,没有文本插图就无法单独存在。插图是作为语文教材文本的补充资源而存在,在课堂中对解读文本起到重要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决定如何使用插图,使用中不能过度、过量。一定要注意主辅分明,不要造成喧宾夺主、避免学生注意点的偏移,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灵活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数量很多,年级越低插图越多。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其中包含的图画资料琳琅满目、异常丰富。在不同类型的教材课文中其图片所发挥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区别。有些插图主要起美化装饰的效果,不是每一幅插图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如教师对每一幅插图不分是否需要,都一一讲解,不仅会占用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还会适得其反,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使用教材插图,一定要遵循灵活取舍、适度使用的原则。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兴趣取向进行详细的引导、点评、解读。

(三)合理性原则

在教材中大部分插图是文本内容的解释说明,也有部分插图是对教材文字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还有一部分插图是彰显文本重难点的。合理选择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合理选图是有效运用的基本前提。首先,教师选图必须密切联系文本,应该了解课文插图所要解读的内容,不能出现图文分离的现象。插图的选择只有恰到好处地与文本高度吻合,才能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而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吸收。其次,教师在选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插图,而不能仅仅从个人的喜好出发,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插图的教学辅助功能发挥到极致。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利用方法

(一)合理运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部编版语文新教材根据6~12岁孩子成长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色,为每一篇课文编配了一幅幅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插图。这一幅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插图,为大家提供了一份令人愉悦的心情甜点,让学生感到一种新奇感、亲切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插图可以将单调的白纸黑字变得形象、生动、活泼。通过视觉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那么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课文以生动传神的语言介绍了宋代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在文章开头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中间的几段文章是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述画面上的人物很多及其所从事的行业之多;然后介绍河道两旁街市的热闹景象,介绍了画面上各色人物的各种形态,文章最后介绍了画作富于传神的绘画艺术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收藏价值。这篇课文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单元,又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故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文本前面的阅读提示,仔细阅读课文和认真观察插图画面,通过观察插图使学生粗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及其艺术价值,借此培养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是本课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对此,教学过程只有合理使用了课文的插图,才能对学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主旨有所帮助,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课文篇幅的局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的插图呈现不甚清晰,这时,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出原作清晰的画面(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多媒体在教室大屏幕上投影出名画作品),让《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在课堂上合理利用教材插图,适当地拓宽插图的表现面,这样无疑可以让学生动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兴趣,其学习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语文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了,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灵性,学生的思维充满灵性。

(二)灵活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语言学习方面也是语言构建的一种心理素养。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如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常规性、科学性的训练,往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形象思维学科,教师在课堂中应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手段,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教材中的有些插图是文本某一片段的特写镜头,但又是课文中心内容的浓缩,这种浓缩性的描写对某些内容在语言文字叙述上往往具有跳跃性,显得含蓄与凝练,形成一种“空白”。这种“留白”手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插图及课文中提到的线索,推测这幅插图前后可能发生的情景,巧妙利用“补白”手法,还原插图留下的“空白”,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爬天都峰》一文配了一幅图。这幅图主要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与一位素昧平生的小女孩——“我”在天都峰脚下不期而遇,两人面对高耸入云的险峰与形同“天梯”笔直的石阶和铁梯都显得犹豫不决。此时,教师可以先回放天都峰的“山势险峻”,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3小节到第5小节中两人在天都峰脚下的对话。对话中显示了他俩都善于从对方身上汲取攀登的力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此重点内容进行插图补白,随堂练笔。通过写几句话,让学生勇敢表露对文章中两位人物发自内心的独白。而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才能读出老爷爷与小女孩的口吻与感情。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人物在与对方说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何如此询问对方?点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边写:“小朋友,你也来爬这么难爬的天都峰?”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慈祥和蔼的老爷爷,对着“我”这样一个黄毛小丫头说。他也是来爬如此险峻的天都峰的。我的心里一阵……感到十分……又十分……“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当“我”发现眼前这位老爷爷年纪大约有……也来爬天都峰的时候,心里更是……,满腔的……无法……他们一老一少都被对方的行为与精神……了,受到……于是他俩……互相勉励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学生以插图补白为依据,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合情合理的思考,完成了课堂练笔。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想象思维能力,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科学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在语文课中占有半壁江山。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培养,层次最高、最重要的最后归结于一个“写”。然而许多一线语文教师深深感到作文教学之难,但如果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写作的梯子,让学生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学习写作。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积沙成塔,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就如同学生练习写作的梯子,是引导学生练习写作的极好素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每一篇文章都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有些课文会在文章结束部分留下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设计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这个结局不能是毫无根据、凭空想象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作者预先埋下的伏笔,加以挖掘,展开想象。借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穷人》这篇课文是小说单元中的一篇。托尔斯泰的这篇佳作讲述了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邻居遗孤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统治下渔民的悲惨生活,热情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尽力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小说最后以桑娜的话语结束全文,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感受与绵绵无限的思索空间。课文后面配有一幅图:夜深了,渔夫提着渔灯与妻子一起看着床上睡熟了的几个孩子(其中两个是邻居的遗孤)。课后教师布置作业:“请结合课文插图画面,学习第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桑娜沉默时的心理活动小作文。”这道随堂练笔题可以考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后问道:“大家认为桑娜夫妻俩会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吗?”大家语气肯定地答道:“会!”接着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一个“熬”字说明他俩为了收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苦的日子,所以大家一致认为结局渔夫会收养孩子。有的学生写道:桑娜揭开了帐子,只见床上多了两个孩子。桑娜对丈夫说:“我们现在又多了两个孩子,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打鱼,赚钱,我相信,我们可以养活他们。”不知不觉,一年多过去了,收养的两个孩子,一个已经学会了说话,另一个也学会了走路。此后,渔夫出海去打渔,就再也没有遇到风暴。他打到的鱼越来越多,一家人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

(四)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前提。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有的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有的反映了故事情节发展的某一节点,有的是某一生活场景的特写镜头。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尤其是几幅一组的连环画,是他们不可多得、行之有效的训练依据。语文课程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倘若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画面,并且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步骤与方法,化图为文,化静(态图)为动(态语),图文结合,优势互补,把一张插图转化为多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参与到说话训练之中,通过对插图所表现的生活情境进行口语会话训练,久而久之,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例如,“小兔运南瓜”是部编版低年级口语交际栏目中一组插图。这组插图一共有三幅,教材练习采用看图说话编故事的形式。其中的第一幅图是一只小兔站在南瓜地里思考如何把南瓜运回家里;第三幅图是南瓜运回家里了,小兔对兔妈妈讲述自己是怎样把南瓜运回来的;而中间的第二幅图却是空白的,只是画了一个弯弯的问号,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口语训练的机会。教师要求学生巧妙利用这幅空白图,思考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运南瓜,并以“运南瓜”为话题,与同学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借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

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是“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启发学生:一是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出最好的办法。二是对学生想出的方法进行评价,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想出了许多好的办法,如身强体壮的学生说把南瓜扛回去;会骑车的学生说把南瓜用车载回去;还有的学生说把南瓜像大皮球一样滚回去……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方法,每个办法都是学生生活的经验,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小火花。图中的空白图发挥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学生的正面评价,更是增进了他们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设计精美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了在面对问题时要开动脑筋、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与此同时,根据插图创设口语交流的情境,充分利用教材中各种插图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交际水平。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插图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利用课文插图,充分挖掘插图的教学资源,悉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勇于想象、大胆实践,不断进行语言积累和习作材料积累,这样就可以有效突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困境,逐步实现积极思维、勤于动笔、乐于交流的境界。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辅助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天都峰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黄山第一峰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爬天都峰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紧扣题眼领悟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