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利
(彭水第一中学校 重庆 彭水 409600)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目的是在21世纪建立起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匹配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新课改要求教育者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使教学朝着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改进,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水平和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与能力。笔者将通过本篇文章分享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育者,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及经验。
一直以来,英语这一门学科都是许多学生的心头大难,尤其是对于倾向于理科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放在英语上的心思更少,自然成绩更不理想。英语是一门需要通过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才能看到学习成效的学科,然而许多学生却并不在意,对英语不够重视,作业潦草地完成,持有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以上种种情况就导致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似懂非懂的问题时不去立刻请教教师或者让同学解答疑惑,而是把问题留存下来,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学习更加力不从心。
英语学习的基础就是单词的掌握,但单词的学习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通过日常累积起来的。如果学生平时就不肯下功夫背单词,那么就更别说更深一层次的语法学习了,词汇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句子,学生连最基础的词汇、语法都掌握不好,自然而然在阅读上就会吃亏,以至于出现根本看不懂文章在讲什么的情况。
比起流行小说来说,英语阅读材料必然是枯燥无味的,笔者曾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文章阅读兴趣,特意选择英语小故事或英语笑话作为阅读材料,可收到的学生反馈却不尽人意。学生对于通过自己费尽千辛万苦所翻译出来的英语笑话,觉得根本不好笑,原因之一是因为汉语与英语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学生对于文本中的材料片段的理解不同,从而也造成了“笑话不好笑”的问题。原因二则是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始终是抱着被教育者敦促学习的态度,觉得只是简单地完成教育者的任务即可,对于阅读材料中讲的内容并不关注。另外,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是纸质阅读,进行阅读理解是一个提取文字信息的“解码”过程,与视频阅读相比其趣味性相形见绌。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英语阅读比起其他的小说阅读和通过声像影视表达的视频阅读来说,其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够,同时学生抱有一种阅读就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这两点也就是学生觉得英语阅读枯燥无味的最主要的原因。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育者对于阅读这一版块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只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在一篇文章中通过简便的定位及辨析方法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而忽略了阅读测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信息提取能力和筛选辨析能力。当然在考试过程中,这种快速解题的方法必然是有效且可以推行的,但倘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育者一直以解题为目的进行教学,而忽略了学习者的接受能力的话,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教育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考试过程中快速解答阅读题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要引导学生进行全文阅读,选择经典范文通篇解析,并在这一过程中穿插如何提取关键信息、整合关键片段的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是从学习的传授者,还是学习的接受对象来说都出现了很多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势在必行。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从教实践,从四个方面提供一些英语阅读版块的教学经验。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好奇心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有了兴趣的加持,学生的学习成效能够事半功倍,这就启发教育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阅读变成“悦读”。
(1)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践。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之所以对阅读提不起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阅读材料偏离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生活,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无法理解阅读材料中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相较于国际政治的阅读题材,学生对当下亲身所经历的社会时政热点更加能够产生亲切感,所以教育者选择某一题材的阅读内容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同时,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在一开始就急于求成给学生一篇题材脱离生活、生僻单词多、长难句贯穿全文、需要学生高度的信息概括能力的文章。教育者要从基础抓起,从简单易懂的单词句法、相对简单的文章开始,笔者在阅读版块前段教学中,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记叙文。选择记叙文作为阅读版块教学的“开门材料”的理由有很多,主要原因就是记叙文的全文逻辑很强,相对于学术科技文章来说生僻的单词较少,长难句不多。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提取到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师生的课堂互动效果较好,能够在前期为学生打好阅读的基础,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创设英语情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教学较好的实现途径之一就是将知识点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呈现,“在日常教学中,教育者要教会学生在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阅读材料,教育者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英语的学习情景,借助多媒体等设备的优势,展开学生感兴趣的相关领域的活动。”[1]创设英语情景需要教育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育者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增加课堂的师生互动。在学生进行一篇材料阅读之前,教育者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文章所提及的相关背景,这样不仅可以扫除学生在阅读之中所遇到的一些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阅读障碍,还能够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想要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首先教育者就要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其了解英语文章作者的创作思维,不能够以中国式的思维去解读英语文章。
(3)拓展阅读资源,增加学生文化积累。要让学生真正产生对英语文本的阅读兴趣,教师的教学视野就不能够局限于教材之上,而更应当往外延伸。高中生要想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工具,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视野,有着足够的文化积累,能够从英语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世界,看待问题,展开交流。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本素材,素材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更可以是视频,比如一些经典的英文电影,纪录片,流行音乐等等。教师借助这一些多样化的素材来优化课前导入,或者在上课期间学生感到疲乏时,对学生的状态进行调节,将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学生会养成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受益终生。
学生是独特的人,他们的意识是独立于教育者意识头脑之外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育者只是单纯地选择几篇典型的范文作为教学材料,单一地传授统一的解题思路,忽略了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对于教育者讲授的内容的接受程度不同,他们的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侧重点也不同。所以,教育者想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特长,就要从不同的方面去努力,想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就是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高低,分为对应的“基础较弱型、基础一般型、基础较好型”三个层级。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育者要从“课本”方面着手,增加学生词汇量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记课本中的单词,要求学生做到“见字识意”。同时,对于这一层级的学生来说,教育者要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回归课本,让学生先做好课本中的阅读理解,教育者要帮助这一类学生扫清课本中的障碍,在把教材“读薄”的基础上,不断地深挖教材、“吃透”教材,从而慢慢地将教材“读厚”。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一定要把握好“度”,即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一味的只求“慢速度”。
对待“基础一般”的学生,教育者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拓展,给学生提供一些含有一定数量长难句的议论文文章。先不要给学生下太难的阅读理解任务,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通篇进行翻译,特别是长难句的语言片段,教育者要积极鼓励学生对长难句的语言成分进行切分和再翻译。学生的对材料的第一学习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学生对同一材料之后的学习行为,所以教育者要适时地引导,既不能过多地给学生指导,也不能够放任学生“死磕”一个句子一直琢磨。前者会导致学生过分地依赖教育者,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寻求他人的帮助,后者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以至于往后学习中遇到一点难题就想要放弃。
基础较好的学生一般被视为优等生,优等生对课本及其教育者所额外拓展的一些学习内容都能够较好的掌握。但这也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类学生对于日常学习中所遇到的阅读材料容易产生优越感。被选入学科教学的文章毕竟题材、数量都有限,难度自然也相对一般外刊来说较低,优等生能够很好地进行阅读理解,所以教育者要适量地推荐这一类学生去阅读一些教学计划之外的英文外刊,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但是,不论是基础较好的优等生,还是基础相对薄弱的后进生,教育者都要进行鼓励式的教学,当学生遇到难题的第一时间要引导学生、协助学生得出答案,而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者主要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当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教育者要鼓励和安慰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一直都是自己最强大的后盾,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来说,教育者的全程的陪伴和参与是最重要的,对于优等生来说,教育者恰当的指导帮助其跳出瓶颈是最重要的。
同时,分层教学也应该体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设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布置基础题为主的课后作业会使优等生得不到锻炼和提升;而以提高题为导向的作业反而会打击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信心。所以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立不同的课后作业导案,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2]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育者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调整课后作业的布置,对于中等生来说,教育者可以增加一些附加的内容。以某一篇议论文文章为例,对于后进生作业的题目要求是概括全文主旨,那么对于基础比较稳定的中等生来说,教育者就可以附加一问:“作者通过了哪些分论点来证明了自己的说法?”这样一步一步地加大题目的难度,能够被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
我们所说的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通过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为学生查漏补缺,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调整,实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所以教育者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度”,一定是以学生共同进步为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并不是要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
思维导图能将一堆杂乱的知识点变成了层次分明、结构逻辑清晰的“图片化”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梳理知识点、建立框架体系能够更加地直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巧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语法的教学,语法是将词组变成句子的结构规则,所以学生掌握了语法就能够解决部分的阅读难题,特别是长难句的分析,如果利用思维导图,则会更为直观地给学生展示语法之间的层级关系。”[3]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全文的逻辑,学生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逻辑性思考方式的影响,那么今后不论是在分析文章结构更难的阅读材料或者是进行写作的时候,都能够保持层次分明、逻辑思维强的头脑。
同时,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片化”的文字信息,不仅仅具有色彩丰富、逻辑清晰的特点,其需要学生亲手归纳信息、绘制图标的过程,还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于传统课堂中全程由教育者主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这也就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教育者在课堂中的“绝对权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英语学习最主要的两大版块就是阅读和写作,上文我们提到了利用思维导图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写作当中。其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和写是不分家的,广泛地阅读可以学习不同作者的写作优点,择优运用到自身的写作当中。英语作文是浓缩的文章,篇幅短小,但文章的写作结构层次都能够在一篇优秀的英语作文中体现。所以,“教育者要有效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从文章的框架结构入手,对文章进行剖析。”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分析英语作文的结构入手。先从英语阅读材料的标题开始分析,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写作文取标题的经验,来揣摩本篇文章作者所取的标题与全文的关系,让学生根据标题猜测文章的大致内容。其后再概括出文章的轮廓,通过所建立起来的文章结构让学生归纳每一个段落的文章大意。最后让学生将所得到每一段的中心意思串联在一起,再由教育者引导学生用文章中的关键词对全文进行一句话概括。
此上,我们可以发现,阅读与写作是相互成就的,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利用这种写作技巧框架化,反作用于阅读当中。
想要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教育者的教学方法一定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调整学习进度,进行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综合英语学科各个版块,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