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姣
(苏州市吴江区爱德实验幼儿园 江苏 苏州 215200)
《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本文观察探究的方向与内容是在班级幼儿日常饮食的过程中产生的。
某天小朋友的午饭是香菇烧鸡,源源把碗里的鸡肉都吃掉了,只剩下一些香菇。“你为什么不吃香菇呀?”我问道。“我不喜欢吃”他皱着眉头朝我看。这时边上的文文举着空碗给我边看边说:“老师,我最喜欢吃香菇了,你看我都吃完了。”听了文文的话源源低下了头,默默塞了一片菌类放进了嘴里。
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幼儿不爱吃蔬菜,包括菌菇。我们也尝试过很多办法,比如餐前故事的引导、给孩子讲讲蔬菜的好处等等,但收效甚微。
班级种植园地马上就要开始了,在带领幼儿种植蔬菜种子时,有的孩子说道:“是不是所有植物都是靠种子才能长大的?”其他孩子纷纷表示肯定。显然,孩子们的这个认知是有失偏颇的。由此,我们想到,我们是不是可以打破常规,不再只是简单地种植常见的蔬菜种子等,而是尝试种植各类菌菇。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孩子们特别感兴趣。
幼儿虽然见过、吃过菌菇,但对于菌菇的生长过程却朦胧不知,有的小朋友说菌菇是长在树上的,有的小朋友说是长大地上的,那菌菇到底是如何生长的呢?未知的事物充满神秘,却又让人充满期待。通过让幼儿自主种植,认识菌菇、了解菌菇的生长环境、观察菌菇的生长特征,直至收获,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生命教育并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
为了能让幼儿全方位的观察了解菌菇的生长过程,我们利用菌菇种植包,放在班级自然角中。放孩子们望着菌菇包,他们既兴奋又疑惑,“盒子里长菌菇?难道有魔法吗?”“菌菇的种子在哪儿呢?我怎么看不见?”“菌菇喜欢晒太阳吗?要浇水吗”……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迫不及待的想开始尝试。
跟随幼儿的脚步,他们开始每天和菌菇近距离接触,给菌菇浇水、‘盖被子’,观察菌菇的生长过程,“老师,你看,这个长出来了,小小的像个黄豆芽一样。”“老师这个菌菇怎么是黄色的,它有毒吗?”我们总能看到小朋友们睁大了眼睛凑在一起观察,嘴巴里发出一阵阵惊讶的声音从他们的小嘴巴里发出。
案例1:“这盆为什么还没长出来呀?”严严的问题吸引了一些小朋友,小朋友们马上讨论了起来。“太干了”韵韵说。“要不再给它多喷点水吧。”熙熙提议道“已经喷过水了。”妍妍边说边阻止。“还记得我们上次说过菌菇都长在什么地方?”我引导孩子回忆。“潮湿、阴暗的地方。”宏宏马上回答道。“那我们是不是给她换个地方就好了。”欢欢马上提议到。“可以试试看。”我肯定了欢欢的想法。哪里合适呢?大家马上找在班级里找了起来,桌子下?椅子下?卫生间?最后在大家的一致讨论下大家决定放在钢琴下面,暗暗的,还能保护它不会轻易被碰到。
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还知道了菌菇喜欢生活在暗暗的、潮湿的地方,不喜欢强烈的阳光;菌菇还喜欢喝很多的水等等知道。激发孩子们对菌菇的兴趣同时还能学到许多关于菌菇生长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种植技巧。对于城镇上的孩子们离大自然渐行渐远。幼儿园里的自然角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探索、观察植物的天然场所。自从开始种植菌菇后,自然角就门庭若市,大家一起观察、照护、记录,孩子们乐在其中。
主题活动《送你一把伞》中有一张调查表,需要幼儿寻找与伞相似的东西,贝贝马上就想到了我们班级里种植的蘑菇,在与同伴分享交流中发现很多小朋友都有相似的想法,他们还讨论着到底哪种菌类更像伞。于是我们给孩子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给他们提供不同的伞和菌菇,引导幼儿发现伞与菌菇相似的特征。
案例2:“这是什么蘑菇,干干的?”心心手拿干茶树菇问我。“这是我们种的茶树菇呀。”我回答道。“可我们种的茶树菇的菌盖是圆圆的,大大的,它怎么这个样子了?”“我知道,因为太阳晒干了。”一旁的腾腾听到了说。“干干的茶树菇和伞有像的地方吗?”“菌柄和伞柄一样长长的。”腾腾马上告诉我。“是的,除了这个还有吗?”心心和腾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没有了吧。”“好吧,那我们把伞收起来吧。”我遗憾的说道。说着腾腾就把伞直接给我了。“不行,刚才伞是绑起来的。”心心从腾腾手里拿过伞,找到绑带想把伞绑起来。“啊,我发现了。”看着心心在收伞的腾腾忽然喊道,“干干的茶树菇像绑起来的伞,下面都收起来了。”一边说一边兴奋的指给我们看。
经过孩子们的观察与讨论、贝贝在撑伞时发现菌盖半圆像伞面、文文发现菌柄长长的、直直的像伞柄、对于幼儿最感兴趣的菌褶,孩子们觉得像一根一根的伞骨,连晒干的干茶树菇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像收起来的伞。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在对比中,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获得了新的经验。
在观察探索时我们老师可以通过语言的提示、引导,支持和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让幼儿寻找合适的对比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孩子们的发现让我惊喜和感叹,同伴之间的对比更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促进探索活动的开展。
对菌菇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幼儿在美工区中绘画像菌菇的亭子;在建构游戏中运用积木建构“蘑菇亭”;狄狄还提出菌菇是否和伞一样防雨呢?于是我们又在科学区中开展小实验。
案例3:“老师,伞面是滑滑的,雨滴都会落下来,那蘑菇也可以吗?”狄狄问。“蘑菇可以防雨吗,你动手试试看就知道啦。”于是我给狄狄找来实验的小工具,狄狄找来欢欢一起参与实验。欢欢先用滴管往伞面上滴水,“哇,水都滑下去了,一点都没有了。”“因为伞是防雨的呀。”狄狄说,“我们再来试试蘑菇吧。”欢欢拿来一个香菇,狄狄拿着滴管往菌盖上滴水,“滑了吗?”狄狄问。“好像没有。”欢欢答。“那我再来滴点。”边说边滴了好几滴。“有水滴下来了,都滴到我的手上去了。”欢欢喊道。“要不要再试试平菇?它的盖子有点大。”狄狄又提议道。说着两个人又开始实验了。
中班幼儿好动好玩,所以我给他们一个动手操作实践的空间,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调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幼儿的解决能力,引导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操作、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真正的做到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课程游戏化指导精神。
案例4:某天小昱和妈妈一起在外面散步,“妈妈,你看这是什么东西?”妈妈往小昱指的方向望去,“就是树上的蘑菇呀。”“为什么会长在树上呢?和我们学校的不一样呀。”小昱问。“你摸摸看这个树木有什么感觉?”妈妈提议小昱去感受周围的环境。“感觉湿湿的。”小昱说。“因为他们喜欢长在潮湿的环境,这个木头正好符合。”小昱听了点点头又问:“那它可以吃吗?”“野外的蘑菇不建议实用,想吃我们可以去买呀。”妈妈说。
幼儿对菌菇的兴趣还延伸到了家庭中,亲子阅读关于菌菇的故事,在生活中发现菌菇:长在树上菌菇、菜场中的菌菇、超市里的菌菇,还有品尝菌菇。
亲子之间的互动、交流比在集体活动中幼儿更能获得知识,因为这种发直观形象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性质。例如在小昱发现的“树上蘑菇”,他通过和妈妈一起感受树木周围的环境,用眼观察、用手触摸,了解了菌菇的生长特征。这是多么生动,真实的体验啊!
好奇心是幼儿不断观察、思考和实践的动力源泉。幼儿正处于认知能力飞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认知欲望。要保持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帮助幼儿打开世界、探索世界的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幼儿,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多问“为什么?”这样幼儿的问题就会越提越多,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察周围事物,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培养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与探究能力。比如在种植活动中。
自主探究是一个开放的过程,需要孩子们去实践。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在经历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后寻找解决办法,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态度的发展。作为老师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捕捉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因材施教,多给予幼儿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幼儿在探索中树立自尊自信,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这份自我完善的感觉。
从实践结果来看,幼儿在生活教育中不是纯粹的知识授课,而是在动手动脑中得到最真实和最直接的体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我们不但要让幼儿体验探究的收获与乐趣,更要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提升社会交往、语言表达、合作交往等全方位能力的发展。比如教师通过情境化的场景以及层层提问不断推进,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效提升了自我表达能力。更有的幼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表达一致意见,在合作中积极交流和沟通,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实现以大自然为课堂,感受生活中的自然万物,在与阳光、泥土、植物的互动中身心都得到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