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才观融入我国思政人才培育工作研究

2022-12-16 05:45田怡宁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30期
关键词:人才观培育思政

田怡宁 (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从狭义上来讲是指在专业领域具有高水平、突出贡献、并且能够获得优秀成果的高素质顶尖群体;从广义上来讲是指能担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这个概念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了创造让人民满意的幸福生活,建设让世界瞩目的中国成就。

一、习近平人才观视域下的思政人才培育前景分析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人才强国这个概念做出重要论述,他特别提出,“建设人才强国,正是中央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我国人才发展现状的清醒估计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在人才领域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好地实现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建设旨在治国理政,为党、国家和人民培育出更多的实用型、建设型人才,这一做法有利于端正全党全国人民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打牢大家的思想基础。党和国家用强烈的思政人才意识致力于新时代建设和复兴之路伟业的创举。

(一)习近平人才观为思政人才培育提供了理论来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多次提出了重要的论述,指出要强化人才意识、聚焦人才强国,这对增强党政机关负责人的人才意识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并且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思想。2018年4月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魏源“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的典故,表明了坚持人才创新机制、实行积极的人才政策、构建开放的引才体制对于强国之路的重要程度。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研究以习近平人才观为理论来源,结合中国人民成长成才的自身特点,目的是在各个领域内培育出具有高水平、优秀贡献,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新时代思政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一直都是党和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根本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培养的人才类型和培养的方式就是重中之重的,而思政人才作为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类群体的发掘和培育是需要各行各业倾入足够的精力去展开的。

(二)习近平人才观为思政人才培育提供了重要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1]在新时代条件下,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人才,将自主思考、锐意进取、创新活泼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首先,优秀人才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为什么”的首要来源,对问题的反问往往能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新奇的道路。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人才作为建设国家的突出群体,要时刻拥有积极的精神面貌和态度,这能够让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保持热情和奋发向上的勇气。再者,培育思政人才不能只局限于老旧腐化的标准,要有先进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活力。这样看来,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往细了说,就需要每个个体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拼搏的创新精神,不盲目跟从、不屈于现状。因此,符合这样标准的思政人才可以为国家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添砖加瓦。

(三)习近平“人才观”为思政人才培育提供了价值内核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教育引导的途径使受教育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语境中,完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研究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紧跟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大育人格局落细、落小、落地,落实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的十大育人体系,让受教育者做到真听、真懂、真信,建立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共鸣,从而能够更深层次地实现思政人才培养的价值。

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为思政人才的培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实现价值。如何进行正确的选人用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国家层面来讲,“英才”应是汇聚智慧与勤奋、能够在专业领域创造无限财富、继而造福人民与国家的群体和个人。如今,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能够不断深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扎实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二、习近平人才观视域下的思政人才培育内容

(一)在党的领导下选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先进性、革命性和纯洁性的显著特征,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进程中。

第一,选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选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继承传统,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方法;同时也要守正创新,要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更新培育理念,对各种良莠不齐的观点和错误思潮进行理智区分,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第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素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思政人才队伍,强化思政人才主体力量,严把思政选人用人关口。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德育问题是培育的首要标准,明确思政人才工作职责,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首要任务是认真学习党的最新政策制度、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个人修养,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来提高认识,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确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功能

育人功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工作,首先就是要正确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作为思政领域的第一资源,致力于全体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的能动作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思政教育对象树牢理想信念、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和责任认同,培育优秀人才。

价值塑造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作为一支规模宏大、管理标准严格、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团队,能够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感受思想政治理论的情怀和温度,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共情”的过程,教育主体引导教育对象形成共鸣,发挥思政人才的价值塑造功能。

真理传播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升将理论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科学的知识作为支撑,在实践中进行传播,这个过程注重思政教育工作的政治性和价值性,以及真理性和知识性。用适宜的方式传播真理,也能够有效地发挥思政人才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塑造功能,但这需要思政人才提高自身才能,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牢固本领,用正确的手段发挥真理传播功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

(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机制

政策引导机制。政府或相关部门应结合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建立必要的政策引导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发展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满足个人的诉求,以此吸引思政人才。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挖掘和培育标准,提前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充分做好培训前期的调研工作,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和方式,增强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合理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能力水平的群体,制定合理的培育计划,尽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益,减少损耗。

创新激励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工作要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提高薪酬待遇和建立奖励制度鼓励有志之士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实际岗位评估,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激励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政工作中。同时,创新激励的手段和方式,做到科学分工、公正分配、奖罚分明,逐渐形成能够引导思政人才积极行动的强大信念,激发思政人才求真务实、热情工作的内生动力。

考核评价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工作既要注重考核过程,也要注重考核结果,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进行评价体系的制定。通过制定科学化的考核办法与考核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的过程进行评价,结合实际的培育情况,可以对培育工作提出有效的提升路径和措施。

三、习近平人才观视域下的思政人才培育路径分析

(一)坚持以文化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传承文化底蕴,坚持以文化人,推动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正向价值理念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为思政人才的建设打牢基础,固本正源。

自古以来,在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中,中华民族重贤重才,人才发展的意识在国家和社会进步中与日俱增。各阶段的教育系统内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如今中国大地上屹立的一切崭新成就都是基于老一辈革命先辈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资源,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优秀的中华文化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前行的方向,继而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找寻到理论根源的动力。作为思政领域的后备军,要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价值谱系,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献出最大的努力。

(二)挖掘思政人才发展共性和个性特质

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研究的过程中要秉持开放的理念和思想,不仅要关注国内外各个领域的优秀突出专业人才的发展共性特质,也要重视各种类型人才的奇、怪、偏的个性特质。当前的人才挖掘和利用,重点是开发创新人才。[1]这个创新不单单是指对于共性人才群体的挖掘,同时也要深入研究高校中不同专业群体的人才的独特性,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挖掘的双赢。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群体得到全面发展,从各自的特长和兴趣出发,教育主体给予有价值的指导和建议。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首先教育主体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的目标和意义,树立整体性意识,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制定细化的培育措施;其次要树立动态性意识,不能盲目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提前研究国家对于思政人才培育的政策和方针,有计划性地开展工作;再者要树立针对性意识,面对受教育群体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鼓励特质发展,从教育客体的实际出发。

(三)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

劳动教育是通过劳动这项工作让人从中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化学习,以此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教育是指为促进教育客体能够更好地接受学习教育以及全面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具有相通之处,但也保留着各自的特点。针对劳动和实践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功能缺失、在家庭环境下被漠视的情况,重提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其实是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统领其他各类教育。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见劳动一直都应该成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元素。

劳动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意义重大,把“四育”提升为“五育”旨在加强教育客体深入劳动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热爱劳动、劳动光荣、劳动美丽的理念,让广大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和实践意识。其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活动,让学生们深入生活、体悟生活,磨炼意志、提高自己。再者要让劳动和实践的价值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实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四)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理性转变

我国的“思政课程”大多数指的都是公共政治理论课,这一类型的课程担负着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但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覆盖全部的学科和专业,那么推动“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就是一种理性做法,更是在新时代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的一种新趋势。“课程思政”能够让各个学科交叉融合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专业学科教学在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之外,也不能忽视对人文素养的关注,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从而将专业课和思政课尽可能地完美结合,培育高水平、内化型的思政人才。这种方式也不应只局限于学校范围,更应实践于各类单位和组织。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也就是指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高校中实现“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从基础上为党、国家和人民培育高水平、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校和社会输送更多有质量有才干的思政人才。同时,这一转变的过程也能够实现课程创新,在专业课程中增添思政元素,不及加强了受教育群体的专业素养,也培育了其纵观天下万物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

四、结语

在党和国家的引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建设的步伐愈加迅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教育的人才观是从国内外的角度出发、在系统总结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经典而又超前的观念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发展与塑造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此项培育工作在习近平人才观的指导下有效推行,践行了科学的理论成果,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创造新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破除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机制体制障碍,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时代价值,使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让广大知识分子充分释放智慧和能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党和国家建设一支高标准严要求、富有创新精神、有活力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人才观”既要求高校思政人才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也强调要身心健康、积极向上,优秀的知识分子应具有“德才兼备”的属性,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勇于前行,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的前面,坚定理想和信念,在满足这些基本的条件之后,思政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和任务就能够更具有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在新时代下也更能够实现人才强国的梦想,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猜你喜欢
人才观培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浅谈《三国演义》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