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丽 李妍 朱志伟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此后,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原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先后发布了共四批参与试点的培训评价组织及其开发的1+X证书名单。其中,培训评价组织301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47种,基本涵盖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行业和领域。但是,2021年至今,教育部未发布新批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而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日益增多,参加“X”证书考试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面对1+X证书制度试点新老问题叠加的复杂环境,在此背景之下,如何深化1+X试点,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是一项重大的职业教育制度设计创新,对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提升复合型、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正因如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职业教育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截至目前,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行业企业对参与育人的热情不足、积极性有限,参与育人的角色严重缺失,人才培养仍以学校为单一实施主体[1]。根本原因在于,校企双方缺乏共同的战略愿景,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面对技术和职业的快速更迭,职业教育需要突破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单一主体的局限,强化行业企业在育人格局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培训评价组织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企业通过成为培训评价组织参与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改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源,改变了获得校企合作回报的方式和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容,企业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了行动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驱力自然被激发[2],进而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行业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到来。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形态引领和推动下,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都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对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越来越渴求。但是,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却远未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缺口总量一直处于高位。
1+X证书对应学生不同的需求,将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不同层次,充分反映了学生完成特定职业岗位主要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以及其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参与试点的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组织基本代表了区域所在行业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最新需求,利用培训评价组织前置介入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此驱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产业需求和教育供给、学校育人和企业育人、个体个性化发展和职业化发展的深度融合,从而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加快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
1+X证书制度作为职业教育领域内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通过近三年的试点工作,各省市积极探索“岗课赛证”相互融合,将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地、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等建设任务紧密结合,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
实践证明,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数量明显增长。从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培训评价组织数量来看,第一批有5家,第二批有10家,第三批有64家,第四批有290家,其中大多数为龙头企业代表,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培训评价组织加入到试点队伍中,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3]。
第二,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性质更加多元。来自德国、瑞士等欧洲职业教育强国的实践经验表明,多元协同的职业教育主体是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国家公布的共计四批1+X证书名单中,共有301家培训评价组织,这些组织的性质包括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五大类,这为我国发展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拓展了产教融合的宽度。
第三,促进了产教融合的深化。一方面,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责任主体,培训评价组织既要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还要提供配套的教材和学习资源、建设考核站点、开展师资培训等。在推进试点工作过程中,培训评价组织需要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证书与学习资源之中,帮助院校完成书证融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标准的深度融合,切实解决人才培养与证书标准、培养过程与培训过程、专业考试与证书考核相脱节的问题,提升试点院校专业教学能力[4]。另一方面,试点院校通过课证融合将1+X证书中包含的典型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就业。因此,在1+X证书制度试点中,校企双方在教学、师资、场地、设备等各个环节做到了资源共享,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可以有效将企业行业资源引入到职业教育领域,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匹配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1+X证书制度确保了所培养人才习到技能的先进性。当前,很多培训评价组织来自全国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和高新企业,如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这些行业领军者所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证书包含了行业最新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规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考证,能够对当前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从而确保了其所习得技术技能的先进性[5]。
第二,1+X证书制度确保了所培养人才习到技能的针对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证书的制定均以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为基础,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岗位核心工作技能为重点,证书考核形式全方位对接企业工作过程,证书考核要求严格对接企业工作规范质量验收标准,极大地提升了人才技能供给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度,弥合了两者之间的错位。
第三,1+X证书制度确保了所培养人才习到技能的广泛性。1+X中的“1”指的是学历证书,“X”指的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既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数量上的,即学生可以考取多个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高自身的就业创业本领[6]。
总之,1+X证书制度为培养跨界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创造了条件。目前,447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基本覆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而一些热门产业的相关证书更是几乎涵盖了该产业中所有工作岗位。例如,与大数据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已有10个,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达7个[7]。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革新。在实施1+X证书制度大背景下,教师要在充分把脉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核心岗位职业技能迫切需求的基础上,把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作为核心教学目标,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拓展专业技术技能,以及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并采用“X”证书培训组织机构和区域重点企业的培训模式进行学历课程授课教学与实训,在学历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化“X”证书职业技能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融入“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核心要点。
第二,推动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在实施1+X证书制度大背景下,试点院校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和“X”证书培训的方式方法,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5G和云计算技术等新兴技术,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实时学习平台,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和“X”证书培训的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8]。
第三,推动教育教学资源的革新。1+X证书制度的实施促使学校对标考点建设和技能培训要求,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室建设,包括购买实训教学资源和设施设备,引入人工智能产品以提高教学智能化建设水平,全面促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如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形式为“B+D”,即机考+基于特殊要求实训设备和场地的实操考试,因此,考核组织形式比基于一般实训设备和场地的实操考试复杂,试点院校需要加强软硬件教学资源建设,以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
自2019年11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1+X证书制度在职业院校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落地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公信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可度受到质疑。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为适应产业发展所需而设计的动态型人才培养机制,国家相继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奠定了较好的政策基础。但从政策内容来看,文件提出的相关要求较为宽泛,培训评价组织和院校的职责相对模糊。如文件要求培训评价组织应在证书标准、教材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工作基础,但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和细则要求,导致政策的针对性相对不足。此外,由于对培训评价组织与试点院校之间财务审核、合同签订、费用支付等方面的要求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两者之间对接难度大、对接效率低[9]。
目前,各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1+X证书的工作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工作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除沟通的人力成本较高以外,各地区的证书考核价格谈判的进度差异较大。以中保教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为例,2020年河南省、江西省、天津市等已完成与这一培训评价组织的价格谈判工作,但也有个别地区直到2021年底仍无法完成价格谈判工作,如重庆市、江苏省和四川省。未完成价格确认的地区,证书考核费用的收取和考核站点费用支付进度都受到了影响。据统计,2021年参加考试的试点院校有超过40%的院校未缴费,甚至2020年参加考试院校仍有30%未缴费,评价组织前期运营过程中一直在垫付各项费用,企业的经济收益得不到保障[10]。
培训评价组织在1+X证书制度试点中处于关键环节,其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培训评价组织大多在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但经营业绩与能否胜任教育培训之间并不能划等号。从1+X证书制度试点来看,有些培训评价组织缺乏教育培训经验,缺少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才,对教育规律的基本认识不足,其提供的培训内容仅停留在对自身经营业务的经验介绍上,无法将丰富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供学校使用的育训资源。有些培训评价组织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核心内容及考核标准缺乏明确细致的解读,影响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还有一些培训评价组织甚至无法提供基本的考证指导与服务,使试点院校考证工作推进缓慢。
在1+X证书制度试点中,有些培训评价组织急功近利,缺乏教育情怀。培训评价组织针对试点院校的师资培训收费标准远高于一般的报销规定标准,以至于一些院校不得不出台专门针对1+X证书培训的报销制度。在聘请培训评价组织的培训师进校培训时,有些培训评价组织为了节省培训成本,在培训中过多强调考试内容,忽视了考试背后的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导致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但却不一定掌握了技能。大多数培训评价组织一味追求通过率,更愿意申报通过率较高、考证难度相对低的X证书。
虽然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以专业为基础的普遍开展的创新举措,但特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证书通常是由某一个培训评价组织负责开发,其技能要求能否代表整个行业的要求,有待市场检验。目前来看,大部分证书在内容的普适接受性和要求的普遍约束力方面存在不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极为显著,与之相适应,不同地方对人才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据统计,1+X证书制度的培训评价组织分布高度集中在北京和东部发达地区,而一些如江西、甘肃等部省共建职教发展高地的省份,却没有一家本土培训评价组织。这意味着与该区域特色产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处于开发盲区,而这些地区的学生只能考取其他省份的培训评价组织所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供给与地方人才的特定需求存在矛盾,这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即为地方产业发展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背道而驰。
1+X证书制度实施已有近三年的时间,但其影响力依然有限。从学生层面来讲,有些学生认为1+X证书与自身的学业和未来发展无关,并且会增加学习压力和经济负担,态度较为漠然,甚至直接拒绝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还有些学生,存在“为证而考”的功利心态,应试行为极为明显,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从用人单位层面讲,有些用人单位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递交的“X”证书较为陌生,即使粗浅知晓了1+X证书制度的来龙去脉,用人单位也不认为该证书具有较高的含金量。总之,“X”证书尚未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标准,其公信力有待人才市场的实践检验。如果学习者所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不能增强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那1+X证书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无疑会受到较大的挑战。
1+X证书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建立完善的顶层设计是持续深化1+X证书制度的宏观支撑。具体来讲:第一,要统筹完善“X”标准体系,有效动态衔接职业体系和专业体系。根据产业、行业形态,顶层设计职业体系及与职业体系相匹配的职业技能体系,培训评价组织在两个体系框架内设计技能等级,并组织动态考核评估及推荐就业,建立起与教育体系“1”相匹配、与产业动态发展相适应的“X”体系。第二,要建立优化“X”实施体系,针对不同形态产业实施不同推进方法。针对产业聚集特点明显、龙头企业性质显著的行业,以龙头企业牵头,组织证书试点工作;针对产业较为离散的、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形态的行业,以备案行业组织为牵头单位,组织证书试点工作。此外,顶层组织要抓总体工作,分层组织抓重点工作,逐步建立起全国的组织工作体系。第三,要明确“X”优化办法。在同一方向上,经评审流程筛选后,保持不超过3家机构(以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的可适当减少),经过3年试点(一个人才培养周期)后,动态增补或清退,减少下放到试点主体的试错成本[11]。
1+X证书制度创造性地将社会力量引入到职业教育中,但要加强对培训评价组织的管理、监督与培训,平衡企业盈利导向和教育公益属性之间的矛盾,使企业担当起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任。具体来讲:第一,从源头上严格遴选培训评价组织。在《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基础上,对培训评价组织应具备的基础条件严加审核,不仅要考察其在行业中的地位,还要重视其在教育培训方面的经验积累,对已经具有职业教育参与经验、拥有较强师资团队的企业,确保其优先入选培训评价组织。第二,对培训评价组织进行动态调整。建立培训评价组织退出机制,定期对培训评价组织进行质量评估,对于职业技能等级开发能力较弱、育训资源提供不足、考核工作组织实施不力的培训评价组织,予以强制退出。第三,规范培训评价组织的收费行为。一方面请第三方机构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及考核成本进行科学测算,以此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另一方面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尝试借鉴“医保谈判”的模式,与培训评价机构进行价格谈判,降低院校考证的支出费用。第四,对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教育专题培训。教育部要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对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讲解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改革要求,介绍国外社会组织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做法与经验,使培训评价组织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应承担的职责,提高其思想站位,增强其协同育人意识。
第一,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开发中,培训评价组织需协调各方资源,对行业内不同层级的企业开展充分调研,了解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等各类企业的技术岗位能力需求,同时邀请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使证书考核技能既能符合行业内普遍的人才技能需求,又能确保技能证书考核的科学性和先进性[12]。第二,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跟踪与监测,检验各类证书的应用效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调整与改进,不断优化证书标准的开发与管理,确保证书紧随行业变化和技术革新。第三,在实施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要避免专门为了“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额外设置课程,增加教学学时,而是要对照技能标准,将“X”所需的技能融入到“1”的课程体系中,实现有机融通,这就需要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尤其要将业界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纳入教学内容,使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机衔接、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既保证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又兼具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第四,对于尚没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部分区域特色产业,可尝试建立省级培训评价组织的补充机制,鼓励和支持地方领军企业与地方职业院校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能满足地方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地方职业院校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证书选择,全面提高证书的行业适应性。
第一,在校内开展1+X证书制度方面的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利用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第一课堂等方式,将1+X证书制度试点的内容和实施意义融入专业认知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广泛持久地向学生讲解1+X证书制度、国家学分银行、国家资历框架建设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家学分银行与自身终身学习、职业生涯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X”证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获取“X”证书,提升就业创业本领[13]。第二,加大1+X证书制度在社会层面的宣传力度。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培训评价组织作为1+X证书制度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需合力打造媒体宣传矩阵。一方面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1+X证书制度的价值意义与未来愿景;另一方面利用公众号、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科普1+X证书制度的功用,使更多的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建立对1+X证书制度的正确认知,形成全社会认可“X”证书的氛围。第三,制定配套政策鼓励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对“X”证书进行认可和推广。企业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评价者,是“X”证书的主要市场检验者,应主动了解1+X证书制度,认可X证书所代表的职业技能水平,从而发挥“X”证书在选人用人中的关键作用。只有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X”证书才能在学生和社会中建立公信力,1+X证书制度才能可持续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