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群 胡伏湘
201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设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与专业(群),使职业院校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湖南省立项建设了138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2019年有11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为湖南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四五”时期作为湖南省区域经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的关键时期,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学科结构、层次结构等方面必将会发生变化。
本研究以2018-2020年湖南省高职院校一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为研究对象,依据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发改委等职能部门以及相关高职院校所公布的面板数据,并对2019年湖南省入围国家“双高计划”的11所高职院校的校长以及高水平专业群项目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采用调查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全面审视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现状,找出其发展瓶颈,并提出契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依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湖南省将“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岳阳、衡阳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京广高铁、沪昆高铁、渝长厦高铁等三条高铁经济带,推动长株潭地区一体化、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加快湘南地区开放发展与提升大湘西地区开发水平等四大板块”,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因此,为建设“三高四新”的现代化新湖南,省内不同区域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格局,将会瞄准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急需大量能支撑主导产业和新兴优势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各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改革一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契合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2020年,湖南省三大产业之比为10.2∶38.1∶51.7,地区生产总值为41781.4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4240.44亿元,比2019年增长3.7%;第二产业为15937.69亿元,比2019年增长4.7%;第三产业为21603.36亿元,比2019年增长2.9%[1]。由此可见,湖南省的产业结构已形成了“三、二、一”的新格局,并且第三产业已成为全省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湖南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引进服务业领军人才,构建多层次人才队伍,引进培育服务业创新人才和团队,培育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人才保障策略。可见,“十四五”期间,湖南省将会不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以便不断提升服务业的供给质量,因此,各产业亟需大量能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人才。
《湖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进一步推动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期间,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为9.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10.0%。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凸显。岳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平台先后获批建设,多点支撑格局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621家,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22个,一批千亿企业、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行业骨干企业迅速成长,新兴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兴服务业和未来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特别旺盛。
1.人才培养规模与人才培养质量齐头并进
湖南省教育厅公布的《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2]显示,2018年湖南省共有70所高职院校,2019年新增1所,2020年新增3所,截至2020年12月,湖南省共有74所高职高专院校和1所职业教育本科学校,其中11所高职院校为国家高水平学校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占比14.86%;立项了138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占全省专业群数的43.8%;在校生规模逐年攀升,2020年全省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达到70.29万人,比2019年增加8.59万人,增幅达13.9%。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已经占据湖南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一流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类型、数量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进一步提高,宏观质量持续向好。《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显示,“十三五”期间,毕业设计抽查合格率、技能抽查合格率分别提高13.37个百分点与1.15个百分点,分别达94.57%、98.35%。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但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仍达到77.65%,毕业生当地就业率为58.32%,保持了近5年的平均水平,见表1。近年来,湖南省各高职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技能报国为价值引领,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强化三全育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学生坚定了理想信念,厚植了爱国情怀,为湖南省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了一大批有情怀、有担当、有本领的“湖湘工匠”和“技能湘军”,已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与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模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齐头并进,有力契合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表1 湖南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培养质量数据
2.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反映高职院校一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虽然受宏观就业环境以及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但湖南省各高职院校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师傅带学徒、把工厂搬进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等方式,就业质量稳步提升。2018-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88.12%、86.33%与77.68%,且实现了近六成在当地就业,有效促进了湖南省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口就业率分别为82.99%、83.23%与74.72%,尽管2020届毕业生就业相关度相对于前几年有所下降,但由于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由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催生的新职业新业态,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版图”,保持了近5年的平均水平。从毕业生就业起薪点来看,2020届毕业生就业起薪点为3607元,比2019届毕业生高出237元,增幅为7.03%;比2017届毕业生高出573元,增幅为18.89%。从雇主和母校满意度来看,2017-2020届毕业生的雇主满意度稳定在96%以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稳定在94%左右,反映出专业群人才培养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普遍认可。从毕业生的月收入情况来看,2014-2017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分别为4490元、4836元、5071元和5139元,毕业生三年后的月收入实现持续增长。从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比来看,2014-2017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职务晋升(含1次及以上)人数比例分别为46.24%、48.55%、47.05%、49.71%,毕业生职位晋升情况保持良好。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2017届毕业生三年内平均雇主数为2.68个,与前三届毕业生三年内平均雇主数略有增长,但总体来说,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保持在合理区间,见表2。由此可见,学生的就业质量实现了稳步提升。
表2 湖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
3.创新创业能力后劲十足
据《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显示,从创新创业能力看,2020年,全省高职院校学生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银奖1个、铜奖9个,竞赛组织奖1个;在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个,银奖1个。从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来看,尽管受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2020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71%,但2018届与2019届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达到了2.48%与2.43%;2015届、2016届与2017届毕业生创业三年内存活率分别为42.19%、44.07%与43.86%,见表3。以上数据表明,湖南省高职一流特色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凸显,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后劲十足。
表3 湖南省高职专业群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数据
1.人才培养类型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速度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为地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丰富的人力与智力资源,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在湖南省区域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中,尽管湖南省高职院校数量从70所增至74所,招生数、在校生数、专职教师数均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在全省74所高职院校中,有47所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长株潭核心引领示范区,而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板块中仅布局了9所、8所与7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在空间板块布局数量上的不平衡,不利于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来看,至今湖南省仅有1所职教本科学校在招生,4所筹建的职教本科学校尚未招生,且职教本科学校均分布于长株潭核心引领示范区,更没有实现职业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见表4。因此,构建贯通专科、本科与研究生培养的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明显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速度。
表4 2020年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空间布局
2.人才培养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不强
湖南省高职一流特色专业群中的专业点涵盖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的19个专业大类,覆盖率为100%。从对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布局情况来看,2020年,全省高职院校构建的专业群达到315个,但专业群对接新材料、生物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占比低,仅占全省专业点总数的0.64%、9.42%与10.7%,导致契合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滞后于《湖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兴服务业和未来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导致专业群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湖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专业群人才培养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不强。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发高质量的专业教学资源、编制立体化的新型教材、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以及开展现代学徒制是实现人才培养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高度耦合的重要途径。虽然湖南省高职院校积极开发了各类教学标准,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标准体系,但所开发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累计仅有72个,立项建设的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累计仅为18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累计仅有53个,所开发的活页式与工作手册式教材累计仅为720本,校企共建产业学院151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累计仅为6门,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仅为389个、参与的学生仅有45044人,对接新兴产业的专业教学标准数量更显不足,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见表5。
表5 人才培养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
3.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尽管近几年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数量在不断增长,但能契合湖南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院校一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仍显不足,拥有较高创新改革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或者新产业领域的产业教授更是相对短缺。
据《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年)》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全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2569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仅有7803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10573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全省仅有15555人;尽管各高职院校得到湖南省实施的“芙蓉学者”“芙蓉教学名师”“湖湘青年英才”等计划支持,但引进与培养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仅为956人,名师大师工作室仅有503个、院士工作站仅有14个;虽然全省高职院校建立了校级以上教学创新团队687个,但教学团队中仅有2120人是企业技术专家;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是培养一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双向交流机制尚未建立,2020年到企业顶岗实践累计达30天的教师仅为4165人,仅占比全省高职院校教师的16.21%,见表6。可见,现有师资队伍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中教师及时学习新工艺、新技术与新方法的需求,已成为制约湖南省高职院校培养服务契合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之一。
表6 湖南省专业群师资队伍
第一,要按照“四有”标准,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3]。
第二,要健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4]。政府首先要从政策上加强宏观引导,制定一套关于深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师资培养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建设一批一流“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出台一套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指导方案;其次,要建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设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并制定专项经费的具体实施细则。高职院校首先要与企业建立深度稳定的双向交流互动机制,在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企业培训基地,打造教师发展全周期培训体系,重点选拔和资助一批专业青年教师到基地顶岗培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使教师能够真正融入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行业前沿知识与专业新技术、新技能,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其次要与国内知名大学或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立长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基地,分批次培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兼职教师,提升“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与管理水平,培养校级、省级、国家级名师梯队;最后要多方筹措资金,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骨干教师国外访学研修规划,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或优秀管理工作者赴境外学习培训或交流,建立海外专业培训基地来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以此来提升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企业要给教师提供挂职实践的岗位与平台,让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教师承担企业课题,给每位挂职或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配备一名企业导师,让教师掌握产业转型升级下的新工艺、新方法与新技术,全面提升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5]。
第三,要实施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多元并举引进模式。首先,各高职院校要制订一套人才引进、兼职教师聘任、教师培养培训、大师(名师)工作室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6],实施产业背景专业教师引进计划,明确引进的专业教师必须从企业技术骨干或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中招聘,此类应聘人员必须具有3年及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对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其次,要根据专业发展需要,聘请行业企业中拥有重大发明专利或掌握关键技术,或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专家为产业教授,形成以高层次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以产业教授与工匠之师为补充的层次分明、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梯队;同时要实施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计划,柔性引进国家杰出人才、院士、领军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担任国际化办学顾问。
教育行政部门一是要统筹湖南省高职院校及各专业群的空间布局,以整体布局观,整合教学资源,打破校级空间布局,加强校校合作;二是要制订一套《高职教育教材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对教材建设的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综合协调、检查督导工作,宏观指导教材编写、选用等等工作。
高职院校一是在教材的内容上要对接岗位新标准、新要求、新工艺等产业先进元素,研发一批适合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教育和培训的“纸质+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同时要研发一套与之对应的案例和教学项目,建立动态化、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使高职教材能够契合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并能进行实时的动态调整与更新,以便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与实时性,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行业企业工作要求,实现高职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二是高职教材应该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需求,教材的编写形式应注重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教材的内容上应避免枯燥、呆板的语言文字表述,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增加形象丰富的图表、照片、注释图、模拟图等,要将教材与二维码资源、动画资源、虚拟仿真资源、微课资源、在线开放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逐步实现“一课一码一空间”,形成开放式与动态式相结合的立体式教材,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7]。三是校企要联合编写职教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能工巧匠参与,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与高职教师各自的专业特长,深入研究分析教材的体例与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到教材中,共同研发出一批高度项目化、智能化的新型立体智慧型教材,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职校企“双元”合作教材。四是要成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的高职教材选用委员会,根据高职学生与高职院校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职教材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教材进行有效的评估与监控,确保一批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金质教材进入校园。
第一,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为师生创设线上线下、虚实融合、智能化、感知化、个性化、一体化、泛在化的全生态型智慧课堂。第二,要创新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普及与高职学生个体因素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库课堂”,为适应不同生源的多种教学模式提供智慧化教学环境保障。第三,要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满堂灌”“闭门造车”等传统教学方法,推行基于线上线下的项目化混和式教学组织形式,精准施教,高效赋能学生学习,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强化校企合作,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推广个性化教学,如综合运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项目实践、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与方法[8],及时将企业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等融入教学,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打造“有用、有趣、有序、有效”的高效课堂教学[9],达到培养与区域产业经济相契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第四,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充分利用“云物大智”技术,实时采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与教师教学过程数据,精细刻画师生教与学的特点,将传统的一次性、总结性评价转变为全过程式、伴随式评价,形成“用数据评价,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智慧化教学评价体系与第三方评价体系[10],从而实现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精准化。第五,结合“1+X”证书制度,学校与企业构建深度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企业选派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专业技术人才赴学校担任学徒的企业导师,学校选派一批专业理论水平高的专职教师担任学徒的专业指导教师,高效赋能教法改革,提升契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