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点

2022-12-15 03:48胡芳
家长·中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共育家园行为习惯

胡芳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支持,也推动了教育改革进程,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幼儿事业的竞争力。但是,由于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缺乏系统化的理论及实践指导,也会对工作推进效果造成影响。除了要依靠幼儿园的教育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家园共育中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为此,应該逐步创新家园共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教育工作成效。

一、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有助于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智力水平的提升,是提高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的关键,教师和家长通过协同配合,共同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是推动智力发展的关键。幼儿在正确的行为模式下可以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增强生活意识,使大脑得到快速发育,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为幼儿今后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保障。其次,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幼儿发展中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幼儿受到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自卑心理、自闭心理等,导致幼儿身心健康出现问题。通过家园共育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通过类型丰富的实践活动,带领幼儿参与交际活动,逐步打开心扉、表达自我,使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和个性发展规律,及时采取有效的疏导方法,塑造健全的人格。再次,可以增进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合作。幼儿的教育工作不仅要依靠幼儿园,更需要与幼儿家庭形成密切合作,确保整体育人方向的一致性与协同性,有助于幼儿思维品质的发展,使其更快速地适应社会生活。最后,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在家园共育视角下,教育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通过资源整合可以为幼儿的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从多个角度出发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及素养。

二、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

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是影响家园共育工作持续推进的主要原因,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幼儿园的责任,未能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因此彼此的合作交流较少,难以构建完善的家园共育模式。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了人格塑造和习惯培养在幼儿今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这也会导致整体育人成效不高,难以满足幼儿的个性发展需求。另外,家长和教师的功利心较强,未能从长远角度出发审视家园共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及价值,存在严重的短视化问题。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孩子出现错误的行为方式时没有及时制止,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不强,限制了幼儿的进一步成长。

(二)教育方法落后

幼儿的自主能力不强,而且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不高,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才能实现发展。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家园共育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也会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限制。尤其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以说教为主,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教育成效,而且会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情绪化问题也十分常见,在情急之下采取打骂教育,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师在家园共育中往往以家长会为依托与幼儿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缺乏多元化的共育途径,导致无法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难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环境。

(三)协同机制缺失

家园共育工作的起步较晚,因此缺乏先进的经验,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无法真正体现家园共育模式的优势,会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部分教师对幼儿家庭情况、成长环境的了解程度不足,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难以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难以达成一致,而且很多家长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实践活动,影响了幼儿园和家庭的良好合作。教师未能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主动与幼儿家长进行交流,不了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因此难以达到家园共育的目标要求。

(四)未能体现主体性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幼儿园教育中,都没有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导致整体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幼儿自主行为习惯和独立意识的养成。在家园共育中往往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幼儿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不高,未能通过趣味化和多元化的方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长效化推进。家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不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因此在采取教育措施时出现冲突和矛盾的问题,未能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出发,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点

(一)提高重视程度

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提高自身的重视程度,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对幼儿成长的现实意义,在实践工作中积极做好正面引导与启发,带领幼儿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家园共育工作中,应该严格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相关内容,遵循公平性及合作性原则,增进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真正为幼儿教育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教师应该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向家长传输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使其从思想上转变固有认识,能够在家庭教育中遵循幼儿园教育的工作要求,积极做好彼此协调与沟通,保障教育方向和目标的一致性。获取家长的反馈信息,了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使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需要彼此的共同努力,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改善幼儿的成长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幼儿教育案例的方式,使幼儿家长能够主动意识到自身教育方式的不足和弊端,以更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改善教育行为,在科学有序的环境下积极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更要做好幼儿行为习惯的记录和评估,要科学合理地采取教育策略和方法。

(二)构建共育纽带

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不畅,会导致各类冲突和矛盾问题,难以真正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为此,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家园共育纽带,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共同努力。除了可以依靠线下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外,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还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家园共育中的作用,針对幼儿当前的行为习惯特点加以分析和评估,避免在家园共育中出现信息闭塞的问题。特别是每一个幼儿在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和发展需求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教师需要与每一个幼儿家长进行交流,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习惯培养计划,促进幼儿的成长成才。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与家长合作沟通,包括QQ群和微信群等,突破时间和空间因素的限制,在第一时间了解幼儿家长的想法和建议,以便在家园共育中不断提高协同水平,避免造成矛盾问题。在网络沟通平台中,家长之间也能互相传授育儿经验,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中获得更多支持。教师可以将幼儿在园内的表现情况以图片、文字和视频的方式告知家长,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提供可靠依据,解决家园共育工作中的盲目性问题。

(三)发挥榜样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和家长在实施家园共育时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领孩子健康成长,使其跟随教师和家长的步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长保持良好的行为方式,才能在点滴中强化对孩子进行正面熏陶与感染。家长不能采取打骂教育的方式,在孩子犯错后要通过科学引导的方式使其认识到错误并找到正确的做法,避免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家长不能乱发脾气,以避免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父母在处理矛盾时也要尽可能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解决,避免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更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养成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一个神圣的岗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监督与鼓励,通过自身的正面引导带领幼儿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也应该注重自我行为的反思,使幼儿形成是非辨别及判断能力,了解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在共同改进中提高幼儿综合素养。

(四)开展实践活动

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阶段,而是要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带领幼儿共同成长。在类型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特点,以便在教育工作中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化整合与利用。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因此对游戏活动的兴趣较高,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时可以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游戏活动中,不仅能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而且可以拉近幼儿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幼儿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怀,在未来成长中获得强大的动力。教师要针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呈现出的行为习惯加以记录和评估,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结合幼儿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获得更客观合理的结果,为后期教育工作奠定可靠保障。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幼儿能学习更多的生活技能,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正确看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五)健全协同机制

完善的协同机制,可以确保家园共育工作的有序推进,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为资源高效化整合与利用奠定了基础。教师应该了解家长对家园共育模式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拉近彼此的关系,真正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定期组织家长会,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互动,更加详细地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习惯和特点。同时,在家长会中可以传授更多的教育经验,帮助家长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咨询活动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让家长参考幼儿园的相关建议在家庭开展教育活动。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应该以常规细则说明书的方式通知家长,使家长能了解活动的流程和内容、目的等,以便提高家长的配合意愿,共同构建切实可行的家园共育模式。明确家长的基本职责和义务,严格执行相关细则要求,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成为常态化。在幼儿园开设家长园地,增进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获取家长的反馈意见,以便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

(六)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时,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整体教育效果。应该结合小班、中班和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制定类型丰富的系列化教育活动,从“衣食住行”等不同角度出发,实施针对性的行为习惯教育,帮助幼儿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行为标准,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不高,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提高其认知水平,让幼儿正确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家长和教师不能采用事事包办的方式开展幼儿教育,要认识到幼儿的自主性,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培养独立生活意识,这是引导幼儿快速成长的关键途径。在班规和家规建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通过商讨的方式共同制定规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最终使幼儿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七)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是推进家园共育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加强自主学习,认识到家园共育的深刻内涵,结合自身的教育工作加以融合应用,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幼儿园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通过专业化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引入更加先进的家园共育方法和模式,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难题。提高教师的组织沟通能力,使教师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主动与幼儿家长沟通互动,确保家长更全面地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家长配合,共同做好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工作。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分析家园共育中的问题及原因,并在后续工作中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以家园共育模式为依托,逐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同时也有助于资源整合与利用,增强幼儿教育实效性。但是,由于在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也会导致家园共育工作的推进效果受到影响,包括了重视程度不高、教育方法落后、协同机制缺失和未能体现主体性等。为此,应该通过提高重视程度、构建共育纽带、发挥榜样作用、开展实践活动、健全协同机制、发挥主体作用和提高教师素养等途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水平,真正发挥家园共育模式的优势与价值,引导幼儿全面发展。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共育家园行为习惯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寻找失落的家园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