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萍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其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塑造的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向多方面发展,建立良好的品德和素养,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新课改的推广也表明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教师应转变以往应对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社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品德素质,同时也是提升我国教育水平的关键措施。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应体现在,对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以及自主发展和社会担当的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能力,教师应注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强化对文化的赏析水平。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帮助学生强化自我管理的同时,能够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创新和探索。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让学生的意志力更加坚定,同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教师应对学生的精神和情感等进行调整和引导,使其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在核心素养的帮助下更好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影响核心素养提升的因素
在对小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提升的过程中,应加强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培养效果。目前,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效果相对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影响因素。其一,学生缺乏兴趣。小学生往往较为活泼,无法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中。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时间过长,因此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中不能灵活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的氛围较为沉闷。同时,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一般较为老旧,与学生的兴趣点之间相差过大,学生在课堂中难以提出核心素养。其二,课堂思考深度不足。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般使用填鸭式教学或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往往跟随着教师的方向进行学习和记忆。在该过程中,学生不停地在记忆知识点,整体课堂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未得到充分的锻炼。在课堂上,教师仅仅通过讲解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主动设置相关活动,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较低,因此整堂课程的思考不够深入,难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其三,缺少情感共鸣。在道德与法制课程中,教材中大部分内容与生活相关,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将其与生活拉开了距离,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使学生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如何进行情感表达。长此以往,学生无法将课堂内容与生活经历进行结合,不能快速提高实践能力,从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其四,小学生缺乏规则意识。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经常使用强制性语言来约束学生,未能让学生领会规则的意义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进而使其核心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其五,课堂教学效果缺乏理性。现代化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应提高合作能力,但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理性教育,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理性思维不足,忽视对其的理性教育,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效果不理想,进而影响整体的提升效果。其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切实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但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利用多媒体设备时,仅用其播放幻灯片,灵活性不足,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培养。
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际措施
(一)渗透教材,提高学生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其能够将生活中的细节与社会政治等进行紧密的连接,其内容非常丰富,并且经过改编后,更加适合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教材,将教材中的各個模块与环节进行合理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小学生想要集中注意力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程,降低对课程的排斥,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如教师在讲解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可以发现,在课本中存在大量的图画,图画中的人物与学生相似,能够引起其共鸣。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图画来进行教学,通过画中小朋友的对话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氛围中,有利于学生接受课堂知识,适应上课的环境。
另外,课本上图画后面有简单的句子,有的是小诗,有的是儿歌,其共同点是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文字时感到开心和愉悦,帮助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教材中会在不同的图片旁边画上小朋友的问题,如这样做对不对或者怎样做才安全等句子,学生能够通过图画来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观察力和判断力的培养,同时能促进学生树立是非观,使学生初步建立人生观。
(二)创新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组建活动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在创新活动设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等展开活动,进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一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第七课“可爱的动物”时,可以举办分享会,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全班同学,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种动物,以及动物的生活习性等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动物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通过对自己喜欢的动物的讲述,能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加速学生思维的运转,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还可以举办“动物猜猜猜”的小游戏,由教师准备带有动物图案的图片,一个学生来表演,其他学生来猜是什么动物,通过对动物的模仿,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在学生猜出来动物的种类后,可以为其介绍该种动物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对小动物的了解,不断加深对大自然的热爱,并能在平时生活中爱护花花草草和小动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品德。
(三)融入生活,培养学生情感表达
生活经历能够使学生受到更多的教育,将教材和课程融入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教师应合理地融入生活化元素,将其与教材中的理念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通过生活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知识的学习,对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见解和观点,不断升华自己,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从而积极地面对生活和情感。
在学习三年级的上册“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一课时,通过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爱,共同构建成了家庭记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想一想家人对自己的爱体现在哪方面。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可能会想到父母总是将饭菜中最好吃的部分留给自己;或者不管是什么季节、怎样的天气,都会来学校接自己放学;又或者在自己受伤生病时悉心地照料等,父母的爱存在于每一天。通过学生的分享,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学生尝试将对父母家人的爱通过实际的活动体现出来,可以是为父母倒一杯温水,也可以是帮他们捶捶背,通过情感的沟通,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和谐,对学生的情感发育和情感表达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责任感。
(四)营造情境,强化学生规则意识
小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都相对薄弱,为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应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规则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主动遵守规则和法律,养成良好的习惯,杜绝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构建的方式来让学生亲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在故事情境中能够感悟到规则的作用,同时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充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有多少浪费可以避免”时,教师应结合浪费现象和浪费的后果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怎样的行为属于浪费行为。随后,根据教材中阅读角的小故事来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进行扮演。制作代表不同角色的帽子,其中有剩饭、被丢弃的馒头、小朋友不爱吃的胡萝卜、剩余的蔬菜等,引导学生对其中可能发生的对话进行想象和编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剩饭剩菜行为的不妥之处,让学生养成不浪费的好习惯。节约是中华传统的美德,随着“光盘行动”的发起,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严格规范,使学生知道浪费的行为不能做,不断强化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性。
(五)促进合作,树立理性思维
小学生的大脑发育和情感发育尚不完全,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缺乏理性思维帮助其进行思考和推理,学习效率较低,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有效,同时能够让学生面对事件时保持理性的思维去思考和判断。在提高学生思维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其对某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进而进行双方的辩论,提高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效果的同时,强化学生综合素养能力。
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中“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第一课的内容设置议论的题目。如关于自主选择课余生活的问题,许多学生都面临相同的困扰,不知道自己的课余时间怎样安排,不知道是听父母的建议还是自己做决定。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良好的合作与讨论,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理性思维去思考两种课余生活安排方式的优缺点,进而得出对自己来说更加适合的安排方式。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相同观点的为一组进行辩论比赛,通过对题目的思考和辩论,让学生的思维快速运转,进而使其在辩论过程中保持灵活、清晰的思路,思考不同的方法来说服对方,在辩论中提高思维能力。
或者,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情境,如在“学会沟通交流”一课中,教师为学生提出沟通问题相关的情境。如在做作业时,小明有道题不会做,一直在思考,但小明的妈妈一会儿给他拿水果,一会儿给小明拿水,小明嫌妈妈打断了他的思路,把门锁上了,二者发生了不愉快,小明觉得妈妈打扰了他,但妈妈也是为小明好。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案例进行分析,分别讨论二者的行为,通过合理的分析,对小明和妈妈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节。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不仅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同时能够对此类发生在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情感分析,有利于学生在提高理性思维的同时,情感领悟也能不断加强。
(六)转换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增加知识和对社会的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为学生播放相关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制作手工作品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中第一课“我们生活中的法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相关的图片。如在出行时遵守《交通安全法》;在购物時享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生在校园内学习享受了《义务教育法》;在犯罪时会受到《刑法》的处罚等。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的法律法规,教师通过对媒体设备播放介绍法律的小视频,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学会使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利,确保自己的健康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认识各种组织机构,并通过绘画或者手工将其制作出来,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教师可以将警察局和警察标志或者报警图片等用图片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以学做警徽或者画出报警的方式增加学生的记忆,使其在陌生的环境中能够学会报警。同时,让学生加强对警察和法律的认知,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