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慧
(乐陵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山东德州 253699)
喉癌是一种发生于喉部的恶性肿瘤,而声门型喉癌作为最为常见的喉癌疾病类型,其病灶主要局限于声带部位,患者在发病后以声音嘶哑及发声无力为典型症状表现,若未能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对症治疗干预,则可引发失声、呼吸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声门型喉癌在早期阶段主要采用手术方式开展对症治疗,常用的术式包括开放性手术及微创手术。前者在开展期间可通过彻底切除病变部位声带,进而得到良好的肿瘤病灶清除效果,但由于手术操作期间可对声带部位造成不可逆性的损伤,且可为患者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从而易对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无法达到理想治疗效果[2-3];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RFA)等微创手术在开展期间则可于微创辅助设备协助下对肿瘤病灶进行精准定位切除处理,由此可明显减少手术过程造成的创伤,同时可有效保护机体喉部功能,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4]。为进一步验证微创术式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主要分析RFA 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乐陵市人民医院2020 年4 月至2021 年4 月接收的40 例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均20 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4、6 例;年龄45~69 岁,平均年龄(54.65±1.46)岁。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5、5 例;年龄46~67 岁,平均年龄(54.69±1.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乐陵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头颈部恶性肿瘤诊断治疗指南》[5]中早期声门型喉癌的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参与研究前未接受相关治疗。排除标准:①存在淋巴结转移表现;②非首次发病;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手术治疗禁忌证;④无法进行术后随访者。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喉裂开声带切除术治疗,具体手术流程如下:术前,协助患者将体位调整为仰卧位状态,同时有效垫高肩部,待局部麻醉起效后,即可开展常规气管切开处理及全身麻醉用药干预;待全身麻醉起效后,于甲状软骨中段位置作一横向切口,同时有效分离颈前带状肌等软组织,当甲状软骨充分暴露后,纵向裂开甲状软骨至喉腔位置,之后对患侧声带全层开展切除处理,安全缘宽度大于3 mm;当创面有效止血后,即可对手术区域缺损部位开展修复处理,之后有效关闭喉腔,结束手术。
观察组患者给予RFA 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流程如下:协助患者于术前取仰卧位体位后,即可采用气管插管方式开展全身麻醉处理,之后于喉镜(奥林巴斯,型号:ENF-VT2)支撑作用下充分暴露手术位置,然后利用内镜(沈大,型号:BD - 1 型)对肿瘤病灶范围展开相应探查;将低温等离子治疗仪(美国ArthroCare 公司,型号:Conlator Ⅱ型)的止血功率设置为3~5 档,消融功率设置为7~8 档;之后应用喉钳将肿瘤病灶充分提起,同时使用低温等离子刀对距离肿瘤病灶边缘4 mm位置处进行消融处理,并有效止血。待上述手术操作完毕后,取病灶组织各方向安全切缘开展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若病理检查结果为阴性,则可结束手术操作,若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存在肿瘤残留情况,则需进一步开展肿瘤切除处理。两组患者于术后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并随访1 年。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长、住院时长、黏膜部位恢复时长及术中出血量情况。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呼吸困难、肺部感染及咳血。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喉功能保存情况及嗓音声学功能指标水平。嗓音声学功能采用计算机嗓音声学测试系统(Dr.Speech 4.0)软件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患者需距离话筒10 cm 位置处发出/e/元音,发音持续时长约为3 s,之后将录制的音频发送至测试系统中,由系统对音频内容展开相应计算,并分别记录基频、基频微扰、谐噪比及振幅微扰指标的水平。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及黏膜部位恢复时长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长(min) 住院时长(d) 黏膜部位恢复时长(d) 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 20 14.69±1.91 4.79±0.45 4.45±0.50 11.16±1.77对照组 20 37.15±5.16 7.96±0.79 6.67±0.91 79.56±7.14 t 值 18.255 15.593 9.562 41.584 P 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术后喉功能保存情况及嗓音声学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喉功能保存率高于对照组,基频、基频微扰、谐噪比 、振幅微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喉功能保存情况及嗓音声学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早期声门型喉癌是一种肿瘤病灶位于声门区域的喉癌疾病类型,该病患者在病情发展早期多将手术治疗作为首选方案[6]。临床主要采用喉裂开声带切除术等传统治疗术式为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开展手术治疗,但需通过气管切开途径实施后续的手术操作,进而可导致患者术中受到较大的创伤[7],术后康复速度及恢复效果亦欠佳,同时可对机体喉功能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8]。而随着现代微创诊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微创治疗术式现已在上述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其在手术操作开展后可有效保存患者的喉部功能及改善远期生存率[9]。RFA 手术是一种近年来广泛、有效应用于临床的喉癌微创术式,其在治疗操作开展期间可得到更为理想的喉部功能保护效果,该术式在治疗操作实施过程中可利用喉镜辅助支撑完成经口手术操作,无需于术中开展气管切开处理,进而可避免损伤患者的进食功能,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创伤[10];而术中所同步应用的内镜辅助干预则可明显拓宽术者的手术视野,由此显著提升手术操作精准度,提升整体疗效[11];此外,该术式在手术实施期间所利用的消融刀设备则可于消融操作开展期间加快病灶组织周围小血管的止血凝固速度,同时可避免对病灶周围组织产生破坏效果,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及黏膜部位恢复时长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这说明RFA 治疗应用于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可有效提升手术开展效率,加快术后康复速度,同时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这提示RFA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喉功能保存率高于对照组,其基频、基频微扰、谐噪比、振幅微扰等各项嗓音声学功能指标水平亦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证明RFA 治疗开展后可有效保护机体喉功能,且可维持较为理想的嗓音学功能,进而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13-14]。
综上所述,为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开展RFA 手术治疗可明显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速度,提升喉功能保存率,改善术后嗓音声学功能水平,且不易引发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