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诚
(莘县气象局,山东莘县 2524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也不断优化,在保证粮食作物稳步增长的情况下,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业种植比重不断上升。耕作方式越来越现代化,传统的气象服务已不能满足需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气象服务已经成为目前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
莘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1];倒春寒、干热风、暴雨、大风、冰雹、秋季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莘县气象局从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服务领域,突出服务特色,积极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已初步建立起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取得一定的效果。
莘县是农业大县、蔬菜大县,常年瓜菜菌播种面积6万hm2,其中冬暖式大棚26万座、大中小拱棚1.27万hm2,食用菌栽培面积600万m2,瓜菜菌总产逾360万t。近年来,莘县不断优化特色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并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的瓜菜菌特色种植模式。全县划分为七大特色种植区:①无公害香瓜、甜瓜种植区,以燕店、河店、魏庄等乡镇为主,种植面积达6 666.67 hm2,以日光温室栽培为主。②绿色西瓜种植区,以董杜庄、俎店、妹冢等乡镇为主,种植面积4 000 hm2,以大拱棚栽培为主,种植模式以西瓜套种豆角为主。③无公害蔬菜种植区,以十八里铺、莘州、燕塔、张鲁为主,种植面积6 666.67 hm2,主要以芸豆、黄瓜、西葫为特色,以日光温室、大拱棚栽培为主。④无公害韭菜种植区,以张寨、王庄集、燕店等乡镇为主,栽培方式以拱棚栽培为主,种植面积1 333.33 hm2。⑤食用菌种植区,以朝城、徐庄、古城等乡镇为主,面积逾700万m2,主要栽培双孢菇、杏鲍菇、金针菇、香菇等。⑥葱蒜种植基地,以莘亭、河店等乡镇为主,种植面积约666.67 hm2,为陆地栽培。⑦无公害山药种植基地,以王庄集、张寨为主,面积333.33 hm2。特色、生态农业已经成为莘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效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2]。因此,莘县气象局根据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及种植特点逐步开展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组建了为农服务团队,建立了服务平台。莘县气象局通过短信平台、微信、电视、网站等渠道,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把重点服务对象纳入服务平台,通过不定期走访、建立微信服务工作群等方式,了解当地服务需求,开展直通式特色农业气象专题服务。
目前,莘县已经建成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含作物长势)、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含作物长势)各1个,建成2个土壤水分观测站,逐渐形成了为农服务监测体系。2017年,莘县开展西瓜种植气象观测,研究设施农业相关课题。与农业、应急等部门建立信息合作共享机制和服务平台,实现部门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及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时段联合开展气象服务,提高了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拓宽了为农服务渠道,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基层气象台站工作人员较少,县级气象站一般6~7人,基准气象台站人员稍多,但一般也仅13人左右,有的甚至缺编,比如莘县气象局目前在编人员仅9人,且都不是农业气象专业,都是边干边学,缺乏既懂农业又懂气象的专业人才。
部门联动不够,日常互动少,服务各自为政。
服务针对性差,缺乏实用性,服务人员对特色作物生产管理不了解,导致服务产品不专业、实用性差,与农户的实际需求有差距。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传统农业逐步被现代特色农业所取代,传统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服务方式与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市场经济、农业生产等多样化需求发展不适应。
积极培训现有技术人员,增加服务人员的农业气象知识;同时,针对性地招收一些农业气象专业人员加入气象服务队伍,带动现有人员,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积极主动与农业部门专家、镇街农业技术人员及种植大户沟通互动,建立专家会商机制。
服务人员多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掌握特色作物的生产情况,了解特色作物生长发育各阶段对气象条件的需求。经常与特色农业种植大户和农技管理人员沟通,了解种植户的实际需求和问题,并与气象、农业技术专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管理人员会商,综合各方意见,形成综合性的指导意见,为特色作物生产提供可靠的气象服务保障,为决策部门提供优质服务[3-4]。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是我国高度重视的农业问题,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气象、农业部门应积极根据农业发展需求,探索服务模式,完善农业气象监测服务体系,为特色农业提供可靠的、实用的气象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