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壳山核桃果材两用林培育技术

2022-12-14 07:51:56金星霞杨旭涛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薄壳山核桃天牛

金星霞 杨旭涛

(1滁州市石门山国有林场,安徽凤阳 233124;2滁州市林业工作站,安徽滁州 239000)

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是胡桃科山核桃属植物,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果树种之一,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还是优良的材用和园林绿化树种[1]。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等十部委《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的通知》(发改农经〔2020〕1753 号)指出,鼓励各地结合用材林建设培育果材两用林,不断增加木本粮油生产的潜力和规模。安徽省滁州市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将薄壳山核桃作为重点发展的目标树种。现将薄壳山核桃果材两用林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1 立地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厚度不低于1 m)、排水良好、pH值为6.0~8.0、平原以及坡度15°以下的山区和丘陵缓坡地带、农村“四旁”作为培育薄壳山核桃果材两用林的地块。以果用为主的薄壳山核桃应尽量选择在具备日常抚育管护条件、交通方便、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块栽植。

2 品种选择

可以选择嫁接苗或实生苗。嫁接苗品种应选择国家或省级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或者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推荐的适宜当地栽培的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实生苗也应选择波尼、绍兴、金华等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种子培育的苗木。

3 整地

栽植前,应提前进行全垦或穴状整地。全垦整地一般使用大型挖机深翻,深度不低于70 cm,并清除大的石块、树根等杂物,初步平整土地后再挖大穴。整地穴的长、宽、高均不小于1 m。挖穴时,将表土、心土分开。回土时,将表土放在穴底,施入拌匀的有机肥或腐熟农家肥 25~40 kg/穴、复合肥 0.5~1.0 kg/穴作为底肥,将穴土回填到地表以上20~30 cm。

4 栽植

4.1 栽植密度与品种配置

栽植初始密度为278~416株/hm2,最终定植密度为 120~150 株/hm2,控制株行距为 4~6 m×4~10 m。嫁接苗应注意品种配置,原则上应配置1~2个主栽品种、3~5个授粉品种。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比例为 4~5∶1。

4.2 栽植前苗木处理

优先选用Ⅰ级苗造林。鼓励使用大规格容器苗或土球苗,最好选择米径3 cm以上、高度3 m以上的壮苗,可以达到整齐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效果,建园速度快[2]。起苗前,圃地应提前1~2 d浇透水,使苗木吸足水。裸根苗应使用挖机起苗,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并在造林前将苗木根系放在流水或清水中浸泡72~120 h。栽植前,剪除苗干上所有侧枝,剪除过长、劈裂和受伤根系,再用泥浆蘸根后放在阴凉处备栽。

4.3 栽植时间

在土壤不封冻的前提下,从11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均可栽植。应尽量早栽,栽植越早越有利于苗木受损伤的根系愈合,缩短缓苗期。

4.4 栽植方法

将苗木放在树穴正中,扶正苗木,使根系舒展,且避免苗根与基肥直接接触,分层回填土并踩实,注意要将嫁接口露出土面。栽后及时浇足定根水。大规格容器苗或土球苗栽植前需要去除容器及绑扎带,并修剪容器中的根系。栽植后立即浇1次透水,1~2 d后再浇1次水。

5 栽后管理

5.1 定干

浇足定根水后即可进行定干,及早定干有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小苗、弱苗宜平茬,大苗、壮苗可适当短截至苗干1/2~2/3处,保证截干部位下方1.5~2.0 cm处有饱满芽。截干处涂抹伤口愈合剂防伤流[3]。

5.2 覆膜防草

栽植后,待灌足水分或充分降雨后,用不小于1 m2的地膜或防草布覆盖根际,并在地膜上覆盖厚度3~5 cm的土壤压实或在苗木根际四周地面放置草帘、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并压上2~3 cm厚土壤,以利于保温保湿、防止杂草生长和提高苗木成活率。

5.3 抹芽

待主干上抽生的多个枝条长到20~30 cm时,选择一个最强壮的枝条作为中心干培养,其余枝条采用扭枝、短截等手法控制生长或剪除。主干较弱时,还应插竹竿绑扶,防止苗干倒伏。随着苗木生长,及时抹除主干上80 cm以下的芽或枝条,以保证主干旺盛生长。

5.4 水肥管理

天气持续干旱时要及时补充水分,确保苗木不缺水。如果连续不下透雨,需要每隔7~10 d浇透水1次。遇连续阴雨季节,需要开沟排水,避免水淹。容器苗栽植的当年可在生长季追施2~3次速效氮肥0.05~0.10 kg/株,裸根苗栽植的当年不追施速效氮肥。

6 幼树管理

6.1 整形修剪

保持中心干树梢顶端优势,将粗度大于中心干1/4的枝条全部疏除,同时保留中心干上着生的、粗度小于中心干1/4的细弱枝条,直至中心干高度保持在3 m以上。虫害或风灾等造成树梢折断、劈裂的苗木,需要重新短截中心干,促发萌条后选留枝条作为中心干培养。

6.2 林下间作

在控制行间杂草的基础上,利用幼树尚未郁闭、行间空间大的特点,可进行林下间作。间作作物可以选择豆类、小麦、花生、蔬菜、中药材、绿化苗木等,鼓励间种苕子、酢浆草、苜蓿、紫云英等绿肥,不得间作高秆作物、藤蔓作物。间作以不影响幼树生长管理为原则,栽植初期距幼树根际100 cm范围以内不得间种任何作物。随着树冠的扩大,距离还要逐渐加大。

6.3 水肥管理

4—6月生长期内追施尿素、复合肥等化肥,以氮肥为主,用量随树龄增大而逐年增加。造林后第2~3年每次施氮肥0.15~0.25 kg/株,第4~7年每次施氮肥 0.5~1.0 kg/株,间隔 20~30 d,连施 2~3 次。 每年落叶前后可施入有机肥 10~15 kg/株、复合肥 1~2 kg/株,在树冠投影外围挖环状穴施入。施肥穴深度不低于30 cm。遇连续干旱天气,应给树木补水,每次浇水量为20~30 kg/株,促进树木生长。

6.4 病虫害防治

幼树期主要病虫害有溃疡病、金龟子、刺蛾、星天牛等。选择抗病品种、合理修剪枝条、防止雨季积水、适时施肥以及维持较强的生长势可以有效控制溃疡病的发生。园区内悬挂杀虫灯可诱杀金龟子、刺蛾、星天牛成虫等。在金龟子、刺蛾危害盛期,可用辛硫磷乳油、阿维菌素或吡虫啉等防治,每隔7 d喷施1次,连喷2~3次。5月下旬至6月中旬星天牛成虫发生盛期人工捕捉;5月底至6月底对树干上100 cm以下部位喷8%氯氰菊酯悬浮剂(绿色威雷)触杀星天牛成虫;8—11月逐株检查树根部,发现虫粪后清理蛀道,用注射器注入5%吡虫啉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药液并用泥土封闭蛀孔。

7 成树管理

7.1 目标树培育

当林分树冠基本郁闭、高度>5 m且胸径>8 cm的树木占据主林层或林分中树木高度差异显著时,从中选择树干通直、树冠发育良好、无病虫损伤、分布较为均匀的上层树木作为果材两用林目标树。目标树应做标记,数量保持在120~150株/hm2左右。凡是妨碍目标树生长的树木、灌木、杂草均应砍除,应重点伐除与目标树竞争阳光和向上生长空间、影响目标树生长的干扰木。

7.2 树形管理

剪除中心干枝下高在3 m以下的所有枝条,按照1个主干、3层平行共7~9个主枝的主干疏层形树形培养。其中,第1层有主枝3~4个,第2层主枝2~3个,第3层主枝1~2个。第1层与第2层主枝间距1.5~1.8 m,第2层与第3层主枝间距1.0~1.2 m。每个主枝配备2~3个侧枝,结果枝组均匀分布于主枝的两侧。整形修剪按照“春刻芽、夏摘心、秋拉枝、冬短截”的原则进行[3]。主枝的粗度应不大于中心干的1/3,否则应疏除。

7.3 水肥管理

目标树每隔1~2年施肥1次。落叶前后在树冠投影外围每株施入有机肥25~50 kg、复合肥2~5 kg、锌肥1~2 kg。以环状开沟最佳,如穴状施肥应于不同方位开挖8~10个均匀分布的穴,深度不少于30 cm。遇极度干旱天气应浇水,浇水量不少于100 kg/株,可结合灌水追施速效氮肥1~2 kg/株。

7.4 病虫害防治

成林树主要病虫害有黑斑病、星天牛、云斑天牛、咖啡木蠹蛾、桃蛀螟等。星天牛、云斑天牛等天牛类害虫防治方法同幼树管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防治黑斑病可优先选择抗黑斑病的品种栽植;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性;冬季彻底清园,剪除病、枯枝,将病叶、病果、外果皮、病枝等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6月初发病初期,喷施25%咪鲜胺、25 g/L咯菌腈、75%百菌清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6月上中旬咖啡木蠹蛾幼虫孵化期,使用氰戊菊酯、啶虫脒等喷洒叶片,连用 1~2次,间隔 7~10 d;7—9月经常逐株巡查,发现枝条枯死及时剪除集中烧毁。4—8月在果园内设置糖醋液或桃蛀螟性信息素引诱剂诱杀桃蛀螟成虫;7—9月桃蛀螟幼虫孵化期,使用8%阿维菌素乳油、BT乳剂+2.5%阿维菌素或1%苦参碱水剂等喷洒全株;冬季清园时及时清理残果并集中烧毁,消灭果内过冬幼虫。

7.5 采伐更新

果材两用林林分宜实行择伐。当目标树生长达到目标直径时可以采伐。择伐后形成的林窗应及时更新。当目标树种更新不良或更新苗木不足时,应予以补植,尽量选用大规格容器苗补植[4]。

猜你喜欢
薄壳山核桃天牛
美国薄壳山核桃家庭原味炒制试验
河北果树(2021年4期)2021-12-02 01:14:48
天牛到底有多牛
山核桃
黑黄花天牛
巨型昆虫——天牛
薄壳山核桃培育与栽植技术
鸡蛋与薄壳建筑
我国薄壳山核桃的引种与产业发展现状
大科技(2016年4期)2016-07-13 07:24:33
天牛
山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