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路径
——以广西W大学为例

2022-12-13 08:48郭剑平杨雪丽
教育观察 2022年3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研究生课程体系

郭剑平,杨雪丽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课程建设是指学校按照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各学科课程并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研究生课程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举足轻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此,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尤为重要。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课程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和完善,但通过调研发现,当前的研究生课程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以来,研究生课程建设在全国各大高校内受到了高度重视,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为了解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广西W大学为例,利用问卷调查对该校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归纳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本次调查选取的对象为在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别从课程建设所包含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监督等方面展开调查,总共收集664份问卷,问卷有效率为100%,具体问卷收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问卷收集情况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发现,被调查对象对当前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的总体评价有待提高:45.7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总体水平一般,仅有38.8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总体水平达到良好,如表2所示。

表2 被调查对象对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的总体评价(N=664)

(一)课程目标受重视程度不高

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开展离不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目标及课程目标的指导。长期以来,研究生课程建设都比较重视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目标的优化完善,相比之下课程目标并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课程目标是教学实践中为实现专业化培养目标而制订的具体化指标,指导着教师的课程进度安排、课程考核等课程教学环节的开展。因此,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应对研究生课程目标予以高度重视。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W大学的研究生课程目标的受重视程度并不高,主要反映在教师对课程目标的重视度上,而学生作为授课的对象,能直观地感受到教师是否重视课程目标。由表3可知,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授课教师对课程目标比较重视,其中认为较为重视和非常重视的比例分别为44.58%和14.76%,但仍然有36.35%和4.3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授课教师对课程目标一般重视和不重视。

表3 被调查对象认为授课教师对课程目标的重视程度(N=664)

(二)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课程结构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各学科课程及其组织架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水准与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有着直接关系。当前,许多高校对各类课程怎样进行组合、如何处理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等一些必须考虑的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关于研究生课程结构,问卷围绕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比例是否合理、选修课程选择范围与自由度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广西W大学的研究生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

研究生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比例是否合理的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38.1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基本合理,43.3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较为合理,但也有16.4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不合理,2.1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严重失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开始不断发生综合或分化,并向着更深层次发展,而当前研究生课程侧重必修课程、轻视选修课程的现实状况,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变化,难以适应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未来的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必修或选修单门课程的建设,高校也要注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合理配置,以促进基础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表4 研究生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比例是否合理的调查(N=664)

2.选修课自由选课空间较小

研究生课程不仅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而且要强调与学科相关知识的学习,应给予研究生较多的自由选课空间,以此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研究对研究生选修课的选择范围与自由程度进行了调查,如表5所示,发现有49.85%的被调查者表示选修课的选择范围与选择自由度一般,30.42%的被调查者则认为选择范围和选择自由度较小,并未给予他们过多的自由选课空间。尽管有 16.72%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在选修课程的选择上有较大自由和3.01%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在选修课程的选择上有完全自由,但从总体来看,研究生自由选课的空间还是相对较小。

表5 研究生选修课程选择范围与自由程度的调查(N=664)

(三)课程知识缺乏精深度、前沿性和创新性

一是课程知识的精深度和前沿性有待提高。由表6可知,在给定选项的调查中,选择精深度和前沿性选项的被调查者均超过60%,可见研究生课程知识的精深度有待加深,前沿性知识也较为不足。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阶段,其课程设计应突出培养专业科研型人才或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点,展现专业特色,丰富专业知识面,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表6 研究生课程内容存在哪些不足的调查(N=664,多选)

二是课程知识的创新性有待提高。课程知识的精深度、前沿性不足,导致不能有效地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如表7所示,有53.61%的被调查者表示当前的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对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的作用一般。诚然,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能仅依靠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这一因素,但是研究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一方,更多地需要接受教育然后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能力,然后才是运用和创造,因此,研究生课程知识的创新性不容忽视。

表7 研究生课程内容对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作用大小的调查(N=664)

(四)课程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经过长期的改革,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管理监督制度已日趋完善,但针对一些“顽固”问题,如针对教师没有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安排以及课时要求上课、调停课比较随意,课程考核要求不严格等现象的监督仍存在薄弱环节。调查结果显示(表8),教师未能严格按照课时要求上课的被调查者比例达到50%。

表8 研究生课程实际课时差异情况的调查(N=664)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不明确

从知识广度和深度来看,研究生课程体系本质上是在本科生课程基础上的深度发展和创新。许多研究生课程也是在本科生课程的基础上继续拓展知识广度、巩固与深化理论知识。但从上述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许多研究生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严密,课程架构、知识体系不够科学,课程之间关联度低,自由选课空间小等问题导致研究生课程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所获取的知识结构缺乏整体性、连续性。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缺乏明确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指引着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决定着课程与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及各类课程的设置,只有在明确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的指引下,才能促进课程结构、内容的优化完善。

(二)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和完善

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课程建设的主动脉,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内涵来看,研究生课程体系既包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各种课程类型,又包括以怎样的方式来组织这些课程,以及各种课程之间比例和衔接关系的把握。[1]可见,无论是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内容、课程衔接等环节出现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研究生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完善。从长远来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决于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绝不仅是单门课程或某一环节的成功即可。[2]因此,研究生课程建设必须重视课程体系建设。

(三)教师没有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那么就容易造成研究生在课堂上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部分,对其他同学的相关内容漠不关心,难以形成讨论和质疑的课堂氛围,最后导致部分课程教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3]如表9所示,74.1%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的有效组织、引导与研究生课堂讨论与质疑氛围的形成有直接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尽管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更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研究,但课堂仍需要基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创新过程中,仍需要进行必要的课堂组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表9 研究生课堂氛围与任课教师的组织、引导的关联度调查(N=664)

(四)教学过程管理评价监督机制不健全

研究生培养单位和院系对研究生课程管理普遍享有较大的自主权,这是由研究生课程管理体制决定的。然而,自主权犹如一把“双刃剑”,只有使用妥当才能促进研究生课程质量的提升,反之则会大大降低课程教学质量。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除公共基础课外,其他研究生课程的管理自主权基本上由教师实际享有,即课程教学的内容、方式、考核内容与形式、成绩评定及课程进度安排等环节都由教师自主决定并实施,也就是说任课教师的学术道德、职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4]这就要求高校对研究生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在此次调查中,有不少被调查者在“当前研究生课程建设哪方面还存在不足”的开放性问题中指出,部分任课教师上课存在严重的“放水”、不按规定课时要求上课等现象,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研究生教学过程管理存在一定缺位。加之存在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评教覆盖率不高、评教标准单一等问题,高校无法实现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有效监督。

三、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应对路径

(一)整合课程设置的价值理念,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研究生课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或哪个层次的研究生教育都离不开系统、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调查结果来看,研究生课程设置确实存在质量不高、结构不优、内容不新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教育培养更需要抓好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更好地发挥课程教育的最大功效。但是,正如陈学飞指出的:“在研究生课程建设中除重视课程的设置及结构等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课程建设中的理念问题。”[5]基于此,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前,必须明确课程设置的价值理念,以价值理念为向导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价值理念是要在尊重学科本位的基础上,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中心,以研究生个体的发展为落脚点进行课程设置。[6]这种兼顾多方需求的课程设置方式,可以避免课程价值取向失衡,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研究生课程体系是为达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各种课程所构成的体系。[7]作为课程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得到明确。例如,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其应当在遵循各自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学科的教学性质、教学规律、未来职业发展等因素将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并逐级细化和分解为各类课程目标及每门课程目标,使培养目标的每一项要求都有与之相应的课程和环节,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8]

(二)重构课程体系结构,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

从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来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结构应既与本科阶段的课程相互区别,又相互贯通,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之间比例协调、相互衔接,选修课涵盖范围广、选课范围和方式灵活。只有这样,才既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又满足社会对研究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培养要求,并赋予研究生较大的自主选课权,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为此,第一,高校要根据科学的发展规律,理顺课程的层次结构,分板块进行课程分类,再将各板块的课程按照课程的层次结构进行合理的组合,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第二,高校要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相应地增加选修课程,在保证专业课程数量与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扩大研究生选课的范围,增强其自主选课的范围和学习方式的灵活性。第三,高校应丰富课程类别。一要增设概览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或跨学科选修课程,使研究生不仅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而且能够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二要增设研究方法类、论文写作类课程,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三要加快建设一批全英文课程体系,增强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本土化奠定基础。[9]四要增设软技能课程。研究生课程的本体功能在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有效发挥本体功能,要求研究生课程必须以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和落脚点[10],把握好研究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完整性和综合性。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通过为研究生增设软技能选修课程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软技能课程由知识与技能、个人发展、研究与组织、沟通互动四大类型课程组成,可以说是为研究生量身定做的一套选修课程,是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第四,高校要将实践类课程贯穿于各个课程板块,而不是仅停留在形式上。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都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割离开来,而要通过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循环往复地训练,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促进理论进步,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严谨求实的实践作风,让研究生不再只是为了凑学分而学。

(三)深入改革教学方式,建设示范性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最主要的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高校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件开发、案例库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尊重研究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情况,采取提问式、讨论式、引导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互动引导,鼓励研究生自由研讨,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充分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丰富和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手段,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适时运用网络技术改进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研讨式、案例讨论式等,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不断尝试与创新教学方式、手段,探索出学生喜闻乐见、具有借鉴意义的示范性教学方式。在课件开发和案例库建设方面,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鼓励教师结合学科建设特点进行课件开发、案例库建设项目的申报,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创新性强的示范性课程。

(四)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评价监管机制

研究生课程教学除了要从自身内部进行改革,还需要从外部进行管理和监督。首先,在教学管理管理层面,高校要加强对研究生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进度、开课、调停、课程设计、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学时、考核方式等内容或环节。具体来说,高校要严格规范研究生教学环节或教学内容的变动审批程序,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不得随意变更任课教师、改变考核方式、减少或增加学时等。其次,要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评价监督体系和机制。课程评价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最后一环,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将对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监督保障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的功能视角看,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机制的构建应分别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入手。在学校监督层面,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专项督查组,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旁听、课堂教学检查等多种方式评价和监督研究生的教学课程;在学生监督层面,应逐步推进过程教学评价,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课程评价的制度,从而完善评价监督体系机制。

四、结语

研究生课程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综合、系统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课程建设环节之间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遵循“木桶定律”,即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的建设质量与成果。因此,研究生课程建设不仅要顾全整体也要兼顾局部,既要重视单门课程建设和每一个环节的建设与改进,又要推进整体教学改革,实现课程建设与其他教学建设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更加追求质量而不仅是数量和规模,研究生课程建设也应强调以“质量”为核心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研究生课程体系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