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罗冬梅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新媒体时代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介质为运作平台,以有线或无线通道的方式进行信息互动传播的网络媒介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样态。
传统媒体根据信源要求对信息进行编辑和发布,普通公众处于传播环节的末端,信息传播是单向度的。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互动式的、网状的及立体的。各种新媒体的兴起及应用,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的二元体结构,拓展了双向互动的渠道。信息传播格局逐渐由集中化向弥散化转换,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体信息传递的主导权状态,话语由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转向为横向的自由传播。话语传播主体呈现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共生的形态,便捷、低门槛的网络为大众提供了自由发言的广阔空间。价值观念各异、知识结构不同的人可以实时发声,成为话语传播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及执行者。
传统媒体在对信息进行筛选时,需综合考虑政治立场、宣传诉求等因素,对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有选择地进行整理和加工,话语传播内容呈现统一化、标准化,而公众对一些隐蔽性、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新媒体时代,用户更多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根据个人兴趣和意愿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人们随意分享自己的生活,抒发对生命真谛、生活意义的不同感悟和见解。新媒体时代,公众在聚焦舆论热点话题时还可以对新近时事进行探讨,以此体现个人的思想广度和认知格局。此时,话语传播不再局限于政策解读和理论灌输等,选择的自由性和个体的独立性得到了彰显,传播内容的个性化特征显著。
新媒体时代的话语传播与空间场域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信息传播发生了重大变革,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交叉传播和多渠道传播转变,任何领域、任何地域的消息都可以产生裂变与扩散。开放的信息传播场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信息交流方面,只需要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就能实时获取、编辑和分享信息,实现信息互动传播。在学习工作等方面,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催生了大量基于学缘、趣缘、业缘等聚集型知识社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知识。新媒体技术的创新性运用,深刻改变了传统话语传播空间格局。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新媒体从不同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领域产生影响。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模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价值理念加以培育。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施教,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处在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新形势下,传播媒介变革推动了信息传播形态的更迭,拓展和提供大学生话语表达的渠道和机会,开放式的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畅所欲言的天地。在网络世界里,师生可以平等交往,独立自主地表达个人见解。部分学生利用图片、音频、影像等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以影响和感染他人,从而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传—受”关系开始向平等交互转变。
“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2]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也以一定的话语权为基础。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却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秒速更新、海量共享、高效传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新媒体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对象获取信息的途径,学生甚至可能拥有教师还未掌握的信息资源,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话语的实时共享。新媒体时代模糊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边界。教师获取信息、引领话题、控制舆论的主导地位遭到了广泛而有力的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话语优势,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逐渐位移。
新媒体变革了信息单向流动的传播形态,转换为去中心化、互动式传播形态,赋予了大学生分享和获取信息的自由。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不仅拥有向特定对象发送信息的自主权,在面对信息推送时也可选择性地予以屏蔽或接收。同时,新媒体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匿名交流的虚拟空间,这种隐匿性极大地减少了社会关系和现实身份带来的交往障碍,可以让大学生更真实地展现自我。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更加推崇自由、随性的话语模式,语言风格上更具生活化,内容带有明显个性化色彩。
“任何一种话语(理论)既是有效的,又是无效的,这取决于它的话语适应力。”[3]时代是话语永远的语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在辩证否定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其内容与形式,才能回应时代的呼声。在传统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大多是一些规范性的政治化表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语境、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与宏阔叙述的政治话语相比,生活化、接地气的个性话语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新形势下,部分教育者由于缺乏话语创新意识,在进行思想引导时,依然使用传统话语内容,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
新媒体的运行依托网络技术,网络新技术加工、整合的信息能在非单一传播通道间呈几何指数涌入庞大的网络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渠道日趋多样化。任何原初信息及加工整合信息都可能在短时间内扩散到世界各地,这打破了信息闭塞时代以把关人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大学生可以通过评论、转发进行信息反馈和共享,也可以通过个性化的处理方式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已发布的信息在虚拟世界里不断融合重组、交织碰撞生成新信息,进而引起热点信息喷发式涌现和话语资源海量性共享。新媒体能够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容量。
新媒体开放性的传播场域具有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信息扩散优势,但也极易成为虚假信息泛滥的温床。一些信息生产者为博取关注,不仅没有深度挖掘新闻热点背后的事实,还在网络上刻意夸大或歪曲某些重要信息,平台把关难以及时审核和过滤海量的虚假信息,其话语调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舆论监管的难度加大。境外敌对势力常常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帜,利用网络平台将错误思潮渗透进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试图通过扰乱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大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有限,部分学生对虚假信息缺少理性分析和正确判断。教育者若不能提高网络技术能力,将很难抢占网络高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也将大打折扣。
“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4]要想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难题,必须在革新话语传播理念、转换话语传播方式与优化话语传播场域等维度上精准发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时转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首先,改变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主动探求真理。灌输式教育是机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内化是调动主体性的过程。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青年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话语严肃生硬、缺乏活力,久而久之,教育者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应重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消解因年龄差距、知识差异等因素导致的话语鸿沟,以增进话语认同。同时,教育者应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和话语表达,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聆听大学生对问题的见解,通过思想探讨、话语碰撞,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其次,充分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自我体悟。增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并非对施教者引领作用的否定。话语交往强调话语能够平等地进行交流与碰撞,引导受教者能动地思考与体悟。高校可以采取显性或隐性两种方式,引导大学生理性审视各种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一方面,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倾向和错误思潮,敢于介入大学生鲜活的话语领域,通过提供正能量的话语内容显性影响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科学方法将教育目标和内容嵌入学生的生活环境,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悟隐性的教育内容。
第一,坚持主体之间平等对话,实现说教话语向情感话语转换。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性格活跃、心思细腻,很难再接受独白式的话语交往关系。这要求教育者必须转换话语传播方式,确立契合双方实际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筑富有朝气与魅力的对话式话语新范式。对话讲求的是双向平等、互动的信息共享,“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5]。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愈加显现,他们更加期待在融洽、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善于运用情感,实时了解、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期许和认可程度,用有情感、有温度的话语铸魂育人。
第二,教师应关照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实现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新媒体话语之所以能够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和传播,在于其满足了学生在信息多元化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为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科学研究、深度探索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将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融合起来,创造出更具现实性、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同时,教师应善于对大学生所传播的内容进行话语元素提炼,将健康向上、生动鲜活的网络元素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只有将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大学生听得懂、能接受的课堂话语,才能实现师生双方的有效对话。
第一,学校应提高教师人才队伍的媒介素养,督促其掌握新媒体的运行机制。多维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时代尤为重要。应先从培养教师参与新媒体的意识着手。教师要及时了解新媒体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自身运用数字化设备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主动参与到新媒体平台中与大学生开展互动与交流,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打造出线上线下一体、课内课外联动的高校话语格局。此外,教师还应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教师要在积极参加网络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做到触网、识网、用网和懂网,熟练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操作技巧,自觉利用新媒体信息精准传播、动态更新、广泛共享的独特优势,充分分析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内容,成为高素质、讲政治且具备新媒体操作能力的专业教育人才。
第二,学校应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加大对正面舆论的宣传力度。面对复杂的新媒体舆论环境,学校必须加大网络舆情监控力度。首先,学校需要强化话语的预警分析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筛查遴选和归类整理,关注大学生在网上的活跃度、活跃领域、网页文章的阅读量和下载量,进而分析出大学生近期关注的热门话题和敏感问题,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或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其次,学校需要加大对正面舆论的宣传力度。教育者要敢于介入新媒体的话语领域,在话题方向、话题主题和话题议程等方面掌握主导权,做到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自觉主动传播正确的态度和观点,积极传播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唱响主旋律、激扬正能量。同时,学校应引导好资深专家、知名学者、模范党员的协同联动作用,在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和企业媒体等平台中发挥宣传引领作用,用心、用情筑牢传统媒体话语阵地,搭好新型传播平台,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广度和力度。
《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热点研究——基于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一文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