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军
(福州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美育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当前大学生美育工作依然存在着美育领域局限于艺术、美育手段较为单一、美育资源不够优质丰富以及美育尚未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活美育的实施则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成为拓宽大学生美育空间、创新大学生美育工作思路以及突破大学生美育工作瓶颈的一种途径。同时,大学生虽有爱美之心,但对于如何真正做到审美地生活又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因此,大学生生活美育的实施很有必要。此外,近年来美学界兴起的生活美学研究热潮也为大学生生活美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生活美育也是大学生美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大学生生活美育,即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游、购、娱以及人际交往等各个领域中实施审美教育,它旨在促使大学生将审美内化于自己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中,树立正确的生活审美观念,培养较强的生活审美能力,形成高雅的生活审美趣味,进而创构美好生活与审美人生,实现全面发展。要提高大学生生活美育实施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根据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大学生生活美育实施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三联动”原则不仅鲜明地体现出大学生生活美育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能为其实施提供有力的引领和指导。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美育的实施应遵循“三联动”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生活美育并不意味着否定和取消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依然是美育实施的主要手段。在此需要思考的是生活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我们认为,不应把生活美育与艺术教育各自分离和孤立开来,而应看到二者的紧密关联,注重二者的相互对话、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
丰子恺先生曾说过他在艺术教育中“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1],这正体现出艺术教育对于生活美育的反哺作用,即艺术教育最终指向生活,服务于生活,以审美生活的构建为归宿。在此意义上,艺术教育与生活美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艺术教育反哺生活美育来看,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不单单是艺术才能的习得,还应培养出如艺术家一般的眼光、思维方式和审美能力等,并将其迁移和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艺术的气息,由此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也就超越了艺术学习本身。这里针对的不仅仅是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也应如此。
具体说来,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一是应培养出敏锐的艺术观察力,从而能够像艺术家那样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在看似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美的因子;二是应培养出由直觉、情感、想象、联想、理解、领悟等要素构成的较为完备的艺术心理结构,并调动这些艺术心理要素去重新体认和洞察生活,从而丰富并强化对于生活的体验;三是应学会运用对称、均衡、比例、对比、节奏等艺术创造中的形式美原则来设计、制作和摆放生活用品,从而美化生活和愉悦精神;四是应走进艺术作品所建构的一个个超越日常生活的理想世界,以此从日常生活的单调枯燥和压抑限制中解放出来,进而去反观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激发起对于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向往和追求。
更重要的是,通过上述四个方面,艺术教育应教会大学生一种把握日常生活的新方式,即不是以惯常的直接功利化、实用化的方式,而是以一种超越功用、“超越有限而进入无限”[2]153的艺术化方式去把握日常生活。当大学生学会以艺术化的方式把握日常生活时,他们便能不仅关注物质生活,而且重视精神生活,注重自己精神世界的开阔、充实与丰盈,努力“获得更大身心自由的空间”[2]111,从而摆脱日常生活的有限和片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他们的生存世界,也使其自身的生存意义得以开显。
一是生活美育应促进艺术教育的生活化。在艺术课程中,教师应通过多举大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讲述古今中外伟大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及其对于生活的独到感悟、引导大学生鉴赏表现生活之美的经典艺术作品、要求大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艺术创作等来实现在艺术教育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从而既能使艺术教育不再简单停留于艺术技法操练的层面而表现出回归生活、直面生活的接地性;又能调动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拉近艺术与大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大学生感到艺术并非遥不可及,它就来源于生活,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是生活美育应加深和拓宽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从加深对艺术的理解来看,生活美育引导大学生关注鲜活的日常生活,开阔他们的生活视野,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深化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而“对艺术的理解,是与对生活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对生活、对社会有着深入理解的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人,才能在对艺术的理解方面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3]。从拓宽对艺术的理解来看,大学生通常熟悉的是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戏曲、电影和电视等艺术形式,但显然艺术的形式还要宽泛得多。生活美育引导大学生关注以往被忽略且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艺术形式,如设计艺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公共艺术、造物艺术、民间艺术等。进一步看,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也可理解为是一种艺术。正如陶行知所说:“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做一桩事情,画幅图画,写一张字,如能自慰慰人就叫做美。一餐饭烧得好,能使自家吃得愉快舒服,也能够使人家愉快舒服,岂不是一种艺术吗?”[4]不仅烧饭,衣着打扮、家居装饰、器物设计、语言行为、人际交往等都能上升为一种艺术,甚至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桌面收拾得整整齐齐以及保持一份平和冲淡、安宁闲适的心境等,也都可视为一种艺术。可以说,在生活美育的视野下大学生能够获得对艺术更为多元和开放的理解,同时在此视野下的艺术也便能贯穿于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并成为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大学生来说,生活美育和艺术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在生活美育中引入艺术教育,生活美育才能引导大学生学会艺术地把握日常生活,促进生活的艺术化;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中以生活美育为导向,艺术教育才能将艺术更好地融入和浸润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促进艺术的生活化。可以说,生活美育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也需要结合生活美育,二者相互联动、协同一体,才有助于使各自得到丰富、拓展和延伸,也才能使大学生接受到全面完整的美育,从而推进以美育人的真正达成。
大学生生活美育的实施除了需要生活美育与艺术教育的相互联动外,还有赖于创设生活美育资源与大学生投身生活审美实践的相互联动。在此创设生活美育资源是外因,是大学生生活美育实施的外部条件;大学生自觉投身生活审美实践是内因,是大学生生活美育实施的内在动力。只有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才能将大学生生活美育落到实处。
生活美育资源的创设应覆盖大学生的三大生活领域,即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从而力求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置身于美的氛围和情境中,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生活之美的熏陶和感染。
首先,创设学校生活美育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营构美的校园环境。在校园物质环境上除了应注重打造“绿色校园”“园林式校园”外,还应特别注重美化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和食堂等,它们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每日必经,因此也是大学生最能耳濡目染生活之美的地方。在校园人文环境上应注重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使它们时刻都能给大学生以美的滋养。同时,教师、教辅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也应展现出自身的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和行为美,从而给大学生以美的榜样。二是开设生活美育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高校应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中设立生活美育类课程模块,开设如“人体美学”“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饮食审美文化”“茶艺与茶道”“插花艺术”“旅游美学”“城市美学”“园林审美”“商品与消费美学”“礼仪:传统与现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汉语修辞艺术”“生活废旧物的创意改造”等课程,不仅要激发大学生的生活审美需要和审美兴趣,引导他们将“审美的追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5],而且要教会大学生将所学的生活审美知识运用于生活审美实践,促使他们能“以审美的标准来指导生活”[5]。在当今“互联网+美育”的背景下,高校还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建设生活美育类慕课和网络学习平台等,使学生能将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相互结合。三是开展生活美育活动。学校、学院可举办“最美宿舍”、摄影、形象设计、厨艺、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比赛,还可带领大学生游览山川海河、名胜古迹和现代都市,组织大学生参观名人故居、高新技术企业和文创园区等,以此激发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爱美、寻美、赏美和创美的热情和动力。
其次,创设家庭生活美育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营造整洁美观、温馨舒适的家居生活环境。家居空间的合理布局、色彩的协调搭配、陈设的巧妙摆放、照明的恰当配置等都能陶冶大学生的生活审美情趣。二是注重家风和家训。优良的家风不仅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相亲相爱、和睦融洽的家庭气氛,更能让他们从家庭成员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和文明健康的生活作风中汲取力量,这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将求美与求善统一起来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家训则对大学生的为人处世具有规范和警戒作用,有利于其人格的完善和家庭美德的传承。
再次,创设社会生活美育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设好社会公共空间。既要建设好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科技馆、公园、动植物园、广场、街道、街心花园、公交车站、火车站等传统的社会公共空间,也要建设好生活体验馆、创意书吧、文创园、大型购物中心、健身房、茶艺居、DIY手作店等新兴的社会公共空间,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沉浸式体验,充分发挥社会公共空间的生活美育功能。二是打造好网络社交平台。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是当今大学生喜爱且广泛使用的网络社交平台,因此可在这些网络社交平台上打造一批以大学生生活美育为主题的公众号。公众号中既可有专题性的,即发布的内容针对的是大学生生活审美的某一具体领域,如服装打扮、居室装饰、日用设计、礼仪修养等;也可有综合性的,即涉及大学生生活审美的各个领域,从而为大学生从事生活审美欣赏和创造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提升他们的生活审美品位和格调。
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创设生活美育资源,意在使大学生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生活审美机缘,但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最根本的还是大学生应有投身生活审美实践的自觉意识和积极行动。当然,上述生活美育资源也正为大学生投身生活审美实践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它们来从事生活审美实践。
一是大学生应直接接触生活美育资源来从事生活审美实践。对于生活美育资源,大学生不能无动于衷、置若罔闻,而应身临其境地去接触和体验,才能获得最鲜活生动的生活审美经验。如大学生可暂时走出忙碌的学习生活,漫步于校园中,去欣赏那些平时未曾驻足留意的校园风景,再将打动自己的优美景色拍摄下来作为电脑或手机的桌面图片,从中便能获得身心兼适的审美经验。又如大学生可进入大型购物中心,仔细观察其墙、柱、穹顶、扶梯、橱窗、过道、摆件、灯光照明等景观元素,并留心捕捉其中富有创意和巧思的装饰设计,这一过程即是在对购物中心的内部空间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大学生还可观赏购物中心里各式各样商品的造型、结构、风格及其陈列方式等,品味那种将实用与审美、功能与形式、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日用之美。再如大学生还可走进茶艺居,亲手泡一壶茶,品赏茶叶和茶水在形、色、香、味等方面的审美特征,感受茶室环境和茶具之美,并在品茶中陶养性情,获得内心的清静和惬意,从而完成一次多感官融合、全身心介入的生活审美实践。
二是大学生应善于整合利用生活美育资源来从事生活审美实践。如大学生在学校生活美育类课程和居室设计微信公众号中学到了有关居室审美的知识,就可对宿舍进行审美设计、创意和布置,将其打造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不仅可使宿舍环境焕然一新,也能使宿舍成为大学生生活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个性的表达。在宿舍布置装点好后,大学生还可拍下照片或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或参加“最美宿舍”评比活动等,而好友的点赞或评比的获奖则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励自己更多地进行生活审美实践。可以说,一次这样的生活审美实践就整合利用了学校和社会的生活美育资源。同时,大学生在发布微信朋友圈之前,拍摄具有最佳审美视角的宿舍图片或视频,精心搭配组合所拍图片以及认真撰写文字以达到图文并茂等,其本身也构成了一次生活审美实践。当然,大学生还可将学到的居室审美的知识运用于对自家原有居室空间的改造。这种改造未必要对整体居室空间重新翻修,而可从软装陈设和布置等细节处入手,同样也能收到令家人耳目一新的审美效果。
可以说,大学生只有利用生活美育资源来进行生活审美实践,才能亲身参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审美活动,也才能逐渐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问题。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还应注重经常性地从事生活审美实践,并最终养成生活审美习惯,从而能自觉、自愿和自主地去进行生活审美,其美化生活的能力和生活的幸福感、美满感也会得到不断提升。在此意义上,生活审美的意识和行动才能常伴并受惠于大学生的一生,生活美育也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终身美育。
大学生生活美育的实施一方面要注重大学生个体生活审美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审美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让大学生以自身具备的生活审美能力去影响他人,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生活审美水平,这就使大学生生活美育由大学生个体扩展至了整个社会。换句话说,大学生生活美育不仅在于使大学生能够拥有美好生活,还致力于让社会大众过上美好生活,从而彰显其公共性与社会价值。这也是对大学生生活美育工作提出的更高层面的要求和期待。正如高建平所说:“从国家和民族的层面上对历史作回顾,我们有关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阶段描述。在不同的时段,作不同的努力,完成不同的任务。如果从个人层面看,有为求得‘温饱’而奋斗,到希望生活得有‘尊严’,再到生活‘品味’的建设三个层次。从让人民生活有温饱,到生活得有尊严,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在生活中注入了精神上的追求。下一步,要生活得有品味,就需要注入审美追求。”[6]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成为“生活品味建设”的重要引领者和推进者,努力使自我及他人都能以审美的方式过上“有品味”的高质感生活。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生活审美感知力,即培养大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各类生活事物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对生活事物的色彩、造型、线条、声音、质地等保持形式敏感度,并能在特定时机和场合将自己的情思投射于生活事物,建立起自我与生活事物之间的审美关系。
二是培养大学生的生活审美鉴赏力,即培养大学生根据美学基本原理对生活中的审美对象进行鉴别、欣赏、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懂得辨别生活中的美丑,更要能说出生活之美美在何处、何以为美,进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生活审美标准。
三是培养大学生的生活审美创造力,即培养大学生创造美的生活事物、美的生活环境、美的自我和美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生活审美创造力是基于生活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的更高层次的能力体现,是大学生个体生活审美能力的核心。
四是培养大学生的生活审美分享力,即培养大学生将自己对于生活审美感知、鉴赏和创造的亲身经历、心得体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的能力。生活审美分享力使大学生能将自己对于生活审美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成果表达和展现出来,因此它也是一种生活审美表达力和展现力。
上述四种生活审美能力彼此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审美感知力是其生活审美鉴赏力、创造力和分享力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如果没有对生活的审美感知,就无法对生活进行审美鉴赏、创造和分享,其生活审美活动也就无法发生。大学生的生活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又会激发出其生活审美创造力,而大学生在生活审美创造中又必然包含着对生活的审美感知和鉴赏。大学生的生活审美分享力则是其对自身生活审美感知、鉴赏和创造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它既有助于大学生生活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又是对其生活审美感知、鉴赏和创造的再经历和再体验,因此也是对大学生自身生活审美经验的丰富、充实和延展。
大学生的生活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创造力和分享力也正体现出其生活审美能力发展的四个阶段。换句话说,大学生生活审美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它的培养应循序渐进,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大学生的生活审美感知力,即引导大学生以审美的眼光留心和打量生活中的诸事诸物;第二阶段培养大学生的生活审美鉴赏力,即在第一阶段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大学生能领略和评判生活事物的审美意味;第三阶段培养大学生的生活审美创造力,即通过第一、二阶段的生活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的培养,大学生已经能把握日常事物的审美特性,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审美经验,这时就应对大学生提出审美创造这一更高的能力要求;第四阶段培养大学生的生活审美分享力,即引导大学生通过分享成为生活审美理念和行动的倡导者。
培养大学生个体的生活审美能力,不仅在于使大学生能打造自己的审美生活,还在于使他们能成为他人审美生活的表率,以自身的生活审美能力去激活大众的生活审美需求,引领大众感知、鉴赏和创造生活之美,提高大众的生活审美素养,并最终促成社会整体生活审美水平的提高。在此,大学生既是生活美育的受教者和受益者,又应成为生活美育的施教者和传播者;他们不仅应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还应主动关心他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为推进生活审美的大众化、普及化和共享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美育亦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有助于使大学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7]。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特别将建基于生活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生活审美分享力纳入大学生生活审美能力的培养中,这不仅因为生活审美分享力使大学生的生活审美活动形成了一个从感知到鉴赏到创造再到分享的完整过程,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生活审美经验的深广度;更重要的是,生活审美分享力是联结大学生生活审美与他人生活审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大学生的这种生活审美分享可从内容、对象和方式等三个方面来看。在生活审美分享的内容上,大学生既可与他人分享有关仪表美、饮食美、环境美、器用美等生活审美的具体问题,也可与他人分享如何开掘生活中的美、如何把握好生活与审美的关系等生活审美的普遍性问题,从而帮助他人将寻常的生活经验向愉悦的生活审美经验转化生成,提高他人生活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及其生活品质。在生活审美分享的对象上,大学生应与自己的同学、亲朋好友分享,加深对生活审美重要性的认同;更应与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分享,推动社区居民改善生活质量、过上审美生活,进而形成生活审美实践共同体。在此通过大学生的分享,社区居民成为了生活美育的对象,而生活美育也被纳入社区美育。在生活审美分享的方式上,大学生应多使用微信和短视频平台,从而既使生活审美分享能随时随地进行,方便快捷;又能增强生活审美分享的互动性,并扩大受众面,实现生活审美信息的交互共享。
可以说,大学生只有通过生活审美分享,才能实现与公众的日常交往,也才能有效地带动和影响周围其他人,使他们不仅认识到生活审美能力对于创构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而且开始注重培养自身的生活审美能力,学会“将审美的观念融入生活的感知、决断与选择中”[8],从而提升生活的审美蕴含,并力求实现生活审美的常态化。同时,大学生生活审美分享的过程也是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建构个人魅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何做到言行举止的诚恳大方、得体适宜,如何保证沟通交流的亲切自然、顺畅有效,如何展现精神风貌的开朗活泼、积极向上,如何传递生活态度的自信乐观、有情有趣,进而实现与他人愉快融洽地相处并提升个人魅力,也是大学生生活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不难看出,大学生个体生活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社会整体生活审美水平的提高是相互生成、相互契合的。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培养自身的生活审美能力,努力成为审美生活的榜样以教育大众,促进社会整体生活审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整体生活审美水平的提高,追求和创造生活之美的社会导向与风尚也会逐渐形成,人们将普遍认识到“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才是社会发展到高级水平的标志”[9],这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培养自身生活审美能力和美化自我生活的自觉性。因此,大学生个体生活审美能力与社会整体生活审美水平可以在相互联动中共同提升。
长期以来,大学生接受美育主要是在艺术领域,但显然艺术不是大学生美育实施的唯一领域。大学生生活美育的实施,能够将大学生美育的领域由传统的艺术拓展至日常生活,这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美育的领域和内涵,推进了新时代大学生美育工作的改进与发展;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将审美作为生活的向导和将生活审美能力作为自身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且稳定的组成部分,学会从审美的角度看待生活、感悟生活、理解生活、诠释生活和创造生活,养成审美生活方式,保持审美生活状态,营造审美生活氛围,最终实现自我及他人的审美化生存。
在大学生生活美育的实施中应遵循“三联动”原则,既要立足生活美育自身,又不能舍弃艺术教育;既要有外部生活美育资源的创设,又要有大学生自身的生活审美实践;既要着眼大学生个体生活审美能力的培养,又要放眼社会整体生活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构建起生活与艺术、内因与外因、个体与社会统筹兼顾的生活美育机制,确保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美育能够真正取得实效。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展,美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生活美育认识的日趋深入以及大学生生活审美实践的日渐丰富,大学生生活美育的实施原则也将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
进一步看,相较于大学生艺术教育研究,对于大学生生活美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潜力。仅就大学生生活美育的实施来说,如何打造合理、系统和完备的生活美育课程架构及评价方式,如何划分生活美育的展开场域并采取相应的美育路径和方法,如何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和生活美育的丰富资源中获得启发和汲取养分,如何使生活美育与自然美育、科技美育、新媒体艺术美育等其他多种美育形态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并形成美育合力,如何建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相互衔接和贯通的生活美育育人体系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