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瑜
(1.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2. 南京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0094)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深入,移动互联网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网络已然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集散地、最前沿和主战场。多股势力的渗透、各种矛盾的转化以及中西文化的激荡、多元思潮的涌入、不同观点的交锋,使得思想尚不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深感“乱花渐欲迷人眼”,形势的严峻性和斗争的复杂性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教育和引导,将网络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使学生“乱云飞渡仍从容”,是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提高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政权安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高校辅导员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整合各类资源,面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网络平台建设、网络文化营造、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情处置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过程所需具备的理论知识、方法手段、品格素养等的总称[1]。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具有以下四个特性。一是鲜明的时代性。即聚焦网络前沿,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及时关照学生需求。二是内在的政治性。即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肩负起“两个巩固”的历史重任。三是广泛的融贯性。即把握好虚拟与现实、微观与宏观、引领与斗争等多维度的复杂关系。四是形式的隐蔽性。即注重方式方法,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解决实际问题、激扬思想伟力。
(1)网络意识形态宣教能力
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筑牢全体师生拼搏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修炼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学懂弄通做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解决困难、推动工作,是及时开展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宣传、教育与释惑工作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理论根基,没有过硬的“看家本领”,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意识形态宣教能力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若对党的创新理论不知甚解、领悟不透,就很难让学生真正入脑入心入行,无法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要深谙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意识形态须借由“语言”这一载体进行传播与表达,网络意识形态也不例外,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价值取向、传播方式等,是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前提。舆论斗争已转战至网络主战场,敌我交锋寸步不让,如若不精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核心、话语内容、话语范式、话语表达,那就丧失了斗争的有力武器,无法抢占网络舆论斗争“制高点”,难以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无法做到用闪耀真理光芒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涵润人心。
要善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是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延伸与拓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特点,创新教育模式、完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高校辅导员要能在线上教学、公众号推文、实时沟通、直播互动等形式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四个自信”,引领学生向善向上,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防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思想保障。
(2)网络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身处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仿佛置身于海量资讯迷宫与多元观点旋涡之中,高校辅导员要能做好做强正面引领,把好“定盘星”,占据“制高点”,引导学生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要善于构筑网络阵地。人在哪里,战场就在哪里,战旗就要插到哪里。能主动占领大学生所在的网络阵地,包括QQ、微信等及时通讯阵地,腾讯会议、腾讯课堂、学习通等在线课堂会议阵地,学习强国、慕课网等学习资源阵地,公众号、微博、B站、贴吧、豆瓣、短视频等兴趣社区阵地,知乎、树洞、私信等分享交流阵地,熟悉不同类型阵地特点,持续做好阵地建设。能针对大学生群体圈层化、分众化日益突出的特点,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形成多元立体化网络阵地格局,做到建好网、管好网、用好网,为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搭好台”。
要善于把握网络传播规律。能精通新媒体技术,熟悉学生对网络的应用趋势,通过合理设置网络议题,做好舆论引领和价值引导。网络议题的设置既要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内在一致,如聚焦社会热点、结合重大时间节点或节庆日,展现中国力量、彰显制度优势,又要回应学生关切、解决学生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价值归属与文化自信。高校辅导员要能发挥一线学生工作的优势,善于使用学生喜爱的语言风格,要“生活化”不要“理论化”,要“网络化”不要“学术化”,在用语文明规范的前提下,从网络流行语中汲取时代活力,提升意识形态引导的穿透力和实效性。
要善于培育网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源于传播学理论,是指舆论场中较为活跃且影响力大的人。培育意见领袖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关键一环[2],作为生活中所熟悉的人,意见领袖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高校辅导员要能以自媒体平台,或者在官方平台开设专栏等形式,通过个人或者组建团队运营,做好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加工与传播。同时,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网络素养高、人格魅力强的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时引导舆论走向,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3)网络意识形态处突能力
高校网络舆情频发多发,网络舆情处置已成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科学研判、正确把握、有效引导舆情的发展方向,将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甚至转危为机,化险为夷,赢得主动,是高校辅导员必须练就的技能和本领。
要具备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能用政治眼光、政治智慧来看待和判断网络舆情,并能通过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一支高效的信息员队伍,对可能产生的舆情进行预判或者在萌芽阶段及早发现,做到关口前置,防患未然。熟悉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基本类型、演变过程及应对机制,能在复杂多变、斗争激烈的网络空间拨开迷雾、明晰脉络,准确判断出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隐患,抓住引发舆情的核心问题,这对提高网络舆情处置效度至关重要。
要具备研判问题的鉴别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舆情事件的起因、特点、影响等要素进行分级分类,科学区分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各类社会思潮影响、民生热点及师德师风问题泛意识形态化等类型,善于进行辨识提炼,挖掘隐藏于事件背后的力量,有效区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并对舆情风险等级做出判断,以此制定针对性强、有效度高的处置方案,有的放矢,分而治之,将“一失万无”的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要具备解决问题的处置力。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是现实的,网络舆论斗争旨在争夺人心,舆论的制高点,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我们不用正确的思想进行武装,敌人就会用错误的思想进行武装。舆情处置工作中,辅导员要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划清底线,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必须准确传递给学生,而不能犹豫闪躲、暧昧不清。有斗争精神的同时还要富有斗争艺术,能有理有节斗争,善于总结规律凝练方法,在回应热点、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及时疏导学生负面情绪,凝聚强大思想共识。
首先,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政权安全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工作对党和国家的极端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关乎我国社会长治久安和各项事业稳定发展,特别是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能否守住打赢,事关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做好担当复兴大任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实践。高校辅导员肩负为党育英才的光荣使命,是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力量,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是夯础筑基的固本工程,也是立足岗位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付诸的生动实践。
其次,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聚焦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现实要求。有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见贤思齐,引领校园文明风尚,在网络土壤上孕育明德惟馨之花,不断凝魂聚气。有助于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网络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增量,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多元的传播平台载体,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多可读、可看、可听、可交互的思政“盛宴”,着力打造网络育人精品,不断提升育人的实效性和黏着度,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迭代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是构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辅导员又被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哨兵”,其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可见一斑。第八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基础知识测试环节中,对策分析题专门设有网络思政对策分析与网络舆论引导专题,由此可见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在辅导员素质能力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一批“最美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的涌现,激发了不少辅导员立志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进阶专家型辅导员的强烈意愿。《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称《标准》)也明确,高级辅导员要具备较高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3],可见,提升网络意识工作能力是练成专家型辅导员的突破之口和必备之技。
一是理论功底较为薄弱,网络意识形态宣教能力相对欠缺。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较为年轻,工作时限不长,专业背景比较多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掌握程度不够系统深入,对于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相关积累相对不足,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宣教工作大多停留在情感态度层面,运用相关理论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甚至在一些重要契机及热点事件上,存在发声缺失、教育缺位的情况,很多辅导员可以很好诠释大学生“知心朋友”的角色,但距离“人生导师”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二是网络素养水平不高,网络意识形态引领能力有待提升。一些高校辅导员尚未适应自媒体时代平台种类繁多、信息海量繁杂、分众化圈层化突出的新特点,对大学生钟爱的各类网络平台不熟悉、不了解,对于网络传播的规律特点把握不到位,没有主动占领工作阵地,或者无法输出高品质的网络文化作品,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辅导员缺乏网络媒体传播知识储备,不善于进行网络议题设置、意见领袖培养、评论员队伍建设等,即使推出了内容质量较高的网络文化作品,也尚未达到理想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三是舆情研判与处置经验缺乏,网络意识形态处突能力仍很不足。辅导员作为一线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舆情的预警研判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从近年来产生的涉高校学生舆情案例来看,一些辅导员在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或事件上敏感度不够,对于出现在网络平台、学生群组中可能产生舆情的言论警惕性不足,对于新发布的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管理制度的解释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事前的预警及干预措施不及时。在既成舆情的事后处置中,也存在着方法不当、处置不力的情况。[4]
善于学习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重要法宝。加强理论学习,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是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第一,高校要不断强化政治引领,着力实施辅导员理论学习提升工程。为辅导员搭建经典著作研读、学习笔记展评、时事问题评析、专题研讨分享等学习交流平台,建立包括专家辅导报告、专题培训班等在内的长短期结合、分层分类的辅导员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与国内外研修、攻读博士学位、进行专项课题研究等,组织和推荐优秀辅导员参加理论宣讲大赛、素质能力大赛、网文写作大赛等,切实提升辅导员学习和宣传党的理论的能力。
第二,辅导员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系统全面学习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所需的各项理论、知识和技能。既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又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丰富内容,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基本原理,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第三,辅导员要努力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具体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将理论素养转化成工作效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和“四史”客观指引,做强正面宣传教育,向大学生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伟大历史成就,增进大学生对党的理论的深刻理解和选择道路的高度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同时将深厚的理论积淀化作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杀手锏”,揭开敌人的虚伪面具,让各类错误观点和思潮无所遁形,做到在网络博弈交锋中不缺位、不失声、不乏理,真正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守正就是要发挥现有优势,坚持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创新就是要保持与时俱进,不断锤炼网络育人本领。坚持守正创新,是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引领能力的重要原则。
第一,高校要善于取势谋势,把握住媒体融合发展大势。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校园媒体资源,改变各自为战、统筹不足的局面,推动校报校刊、宣传栏、网站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强国号、短视频等新媒体的融合,积极链入便民服务功能,建设师生网络家园,努力打造既体现媒体权威性、解读深入性,又兼具广泛传播力、时代引领力的校级融媒体发展中心,为辅导员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优秀阵地。
第二,辅导员要积极建设网络阵地。对于大学生喜爱的各类平台均能熟悉运用,并可选择个人最擅长的平台开辟专属空间,通过优化内容供给,做好有效话语转换,将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官方话语进行创新性表达,将宏大叙事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用“接地气”的方式促进党的创新理论更广泛传播。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圈层化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需求和现实需要,将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重新梳理制作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靠“有意思”的形式突破“茧房效应”,增强网络育人的穿透性和实效性。[5]通过良性互动,充分利用网络交互的便捷性、深入性和实时性,建立密切的师生互动关系,筑牢情感基础,强化辅导员“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角色定位,以“亲其师”引领学生“信其道”。通过与党团干部、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及学生骨干等组建团队,协同发力,探索建立网络育人“工作室”“工作坊”,利用“首发效应”合理设置议题,引发学生关注,引导学生“想什么”,利用“熟人场域”积极培育意见领袖,给予准确解读,抨击错误观点,引导舆论走向,引领学生“怎么想”。[6]
第三,辅导员要打好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组合拳”。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融入课堂课程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实践实习项目和校园文化活动中,连接好“线上”“线下”意识形态时空战线,在虚拟与现实的相互贯通、彼此支撑中实现灵魂塑造和基因传承。
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处突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第一,高校要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强化保障等作用,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传导责任压力,明确辅导员相关责任,突出辅导员重要地位。切实将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按照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保障,特别是足额保证辅导员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所需经费。着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辅导员个体自主提升的良好工作机制。
第二,高校要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将软指标变成硬约束,探索将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认定内容,将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业绩纳入评优、绩效、晋升体系。强化课堂主渠道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开设有关教育课程,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为辅导员开展相关工作提供良好基础。
第三,高校要完善舆情治理工作机制。通过制定舆情分类分级应急预案,明确辅导员在舆情研判、处置、善后等阶段的工作流程与责任分工,提升网络舆情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通过做好师生服务管理,畅通沟通渠道,促进辅导员向广大学生做好政策宣传,减少因管理漏洞或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网络舆情[7]。通过落实依法治国与依规治校,增强学生法制意识与规则意识,约束学生不当言行,净化校园网络空间。通过引入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做好舆情监测,把握高校舆论发展走向,为辅导员做好舆情分析研判、制定处置方案等提供有效依据。通过校地联动,建立完善高校与宣传、教育、网信、国安等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机制,发挥好辅导员的一线工作优势,使之成为协同战线的重要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