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文化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研究

2022-12-13 01:37陈佳妮
西部皮革 2022年14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民族团结服饰

陈佳妮

(广西财经学院 学生工作部,广西 南宁 530003)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民族意识,其实质是民族认同,尤其强调精神层面的一体化,价值追求的集中化,进而形成巨大的动员力量,在凝聚民族力量、强化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统一上发挥重要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必须抓紧抓好这一群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 年4 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1 民族服饰文化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下成长,服饰文化受到多元影响,哈韩、哈日,欧美流行文化一度对青年影响颇深,民族认同问题日益突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抗疫方案在全球独树一帜,成效明显,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成功举办了2022 年北京冬奥会……大学生对中国之治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空前高涨,中国之美,尤其是汉服、华服受到了青年大学生的追捧,从民族服饰文化中汲取文化积淀,塑造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交流,有利于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中华民族认同,传承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

1.1 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缩影

民族服饰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始终,以服饰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汉族服饰与汉族文明曾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据主流位置,其间与少数民族服饰文明有融合与交流,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南北融合”,到唐朝时的“胡风盛行”、明末清初的“满汉交融”,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的主体结构,成为世人解读中国历史文化的最佳窗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为系统化。

1.2 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识别判断事物的首要感官是视觉,由视觉感受到不同的心理体验。服饰是文化的外显符号,比之语言、习俗等符号,服饰所带来的体验更直接、更迅速、更明晰,是首因效应中占比最大的因素。中原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关键载体,透过服饰,可以解读每一种穿搭或装束在历史中承载的作用与意义,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为生动化。

1.3 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灿烂文明的人文体现

民族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鲜明的民族个性、独有的精神面貌。服饰文化经由历史的积淀与民族的交往而去粗存精,如袴褶等胡服元素、“十八滚十八镶”进入中华礼仪服饰体系,形成了融合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服饰文化,深刻地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并蓄;传统汉服制作采用“平中交右、宽褖合缨”的剪裁方式,则直接反映出中华文明所推崇的守正执中、天人合一、中庸和合的价值追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为人文化。

2 民族服饰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传播要求

民族服饰文化体现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精神,是族群意识高度自醒的无意识外显,表现民族特征与性格,寄托民族情感,凝聚民族认同。由服饰所引发的情感带有显著的社会文化意味,且这一情感无关个人的审美情感,而是透露出与个人心理状态无关的、社会集体成员所共有的情感。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迁徙与互融,56 个民族有着共同的生活感受和劳动经历,不同民族服饰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2]“华服”即是汉服的别称之一,狭义指汉民族传统服饰,广义涵盖汉民族服饰影响下的其他民族服饰。各民族服饰的形制、色彩、纹样都有些微差别,但都诞生于中华大地的生产劳作中,集结于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这是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服饰文化传播的基础。

2.1 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服饰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理念,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是向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传播方式,对周边国家影响颇深,和服、韩服均受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全球由西方文明引领进入工业时代后,西方文化的主流化导致西方服饰的主流化,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一度有弱化的现象。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催生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复兴的价值诉求,青年大学生对民族服饰的认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愿意穿着带有民族文化元素的现代装或民族传统改良款服饰,服饰装扮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穿着人及其周边群体的心理感受,由此带来高度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强烈的中华文化自信心,从而使民族服饰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2 打破单一民族认同,民族服饰文化才能发挥强大的号召力

服饰作为族群文化的一部分,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民族服饰文化传播,应打破单一的民族视角,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来培养大学生,特别要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容,着重讲好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讲好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故事,讲清各民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接纳、共融并保留自身文化的精髓,坚守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精神家园的历程,发挥民族服饰文化的强大号召力,引领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继而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3 回归生产生活实践,民族服饰文化才能焕发时代的感染力

人类对服饰的需求来源于生存需要,服饰发展变化与生存环境、地理气候、劳动条件有关,民族服饰会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生活需要而改变形态。如苗族服饰千变万化,在广西、湖南等气候炎热的苗族聚集区,会形成对襟胸兜式裙装,可根据气候变化和衣或敞开穿;在黔西北、滇东北等气候寒冷的苗族聚集区,会形成对襟披肩型裙装,取材使用毛料,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服饰不再是本民族的生活着装,民族服装成了民族文化或相关礼仪场合的特殊服装,民族服饰具有了更多的仪式感和审美性。新时代民族服装的创新发展也必须回归人之所需,适应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只有将传统服饰文化与时尚潮流设计、现代生活方式深度融合,在时代感的基础上挖掘民族的精华,既有现代气魄、现代风格,还有民族特色,才能做到传承历史,兼容并蓄,推陈出新,打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

3 民族服饰文化融入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途径

民族服饰文化因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缩影、中华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中华灿烂文明的人文体现等作用,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生动性。结合《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可以从加强学科融入、开展专题教育、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将民族服饰文化的外在表征学习和内在意涵研究相结合,文化学习与文化实践相结合,文化自觉与文化交流相结合,进一步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3.1 注重课堂教学,外在表征学习和内在意涵研究相结合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服饰文化融入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各项课程,与中小学的教育不同,大学生的课堂应注重知识传授与理论凝练相统一。一方面,可以结合形势政策课等课程设置民族服饰文化专题,落实到课程思政实施中;同时广泛挖掘教学资源,结合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开设民族服饰文化的公共选修课,引导学生从民族服饰文化中感悟民族交往智慧,汲取民族交流经验,发现民族交融本质。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等开设第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第一课堂收获的知识和学习进行思考和升华,传承和创新民族服饰文化,深挖民族服饰文化的当代价值,赋予其更高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将民族服饰文化推向大众化和市场化。

3.2 加强活动组织,学习知识与实践感悟相结合

高校可在校内构建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公共选修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组成的横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成立由校党委宣传部统筹、学生工作部牵头,各学院党委具体组织,各班团支部具体实施的纵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执行体系,形成纵横向联动,相互协作推进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格局。同时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月等校园文化活动,如团中央在农历三月初三倡导的“中国华服日”等活动,培育一批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的校园文化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悟提升知识学习,积极营造弘扬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的氛围[4]。

3.3 完善平台建设,文化自觉与文化交流相结合

民族服饰文化源于社会,也应回归社会。充分调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积极与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民族博物馆、社区服务等社会组织合作,搭建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一方面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开展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以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党的民族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观摩学习活动,发挥基地实践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多个教育平台。校内鼓励学生组建民族服饰文化社团,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服饰文化分享、民族团结联谊、研学实践等多层次多领域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各族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校外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宣传教育,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促进社区的民族团结与进步。通过以上努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弘扬优秀民族服饰文化,达到分享感受、文化互鉴、知行合一的目标,让民族服饰文化在社会场域和民众中自然延续,引领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看,民族服饰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及其整体性社会生活,熔铸着华夏子孙个体的体验与集体的认知,民族服饰文化成为文化强国、文化兴国的重要载体。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交融和创新发展研究,对民族服饰文化做到知来处、明去处,有利于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认同;有利于保护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让中华民族儿女更自信地穿上代表当代中华文化精神的服饰,凝聚更强大的复兴伟力。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民族团结服饰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民族服装文化视角下民族服饰的国际化与品牌化
动物“闯”入服饰界
民族团结之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浅析民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欢欢喜喜购物记
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数学教学的思考
汤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