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

2022-12-12 02:51朱丹婧丰玉芳
英语教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译林英语教材思政

朱丹婧 丰玉芳

引言

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政教育任务由专门的思政课承担,且思政课往往与其他科目之间长期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实际上,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相对于思政课的“显性思政教育”,其他学科呈现的往往是“隐性思政教育”(许涛2019)。其他科目教师应将思政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加深对自己在思政课上所习得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韩杰 2021)。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性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其中,英语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资源,还是教师进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媒介。通过研究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2020年版)发现,思政教育可以从价值观念、多元文化意识、文化自信、审美情趣等多个角度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有机融入。

一、围绕主题语境,引导正确价值观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引导。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个关键期,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以教材中的单元主题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主题语境不仅规约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范围,还为语言学习提供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部 2020)。《课程标准》还规定了高中英语教材应围绕三大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编写。“人与自我”的主题聚焦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人与社会”的主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人与自然”的主题则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这三大主题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共有10册,包括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每一册书均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三大主题来编写。例如,必修一围绕“人与自我”的主题来编写。在Workout部分的结尾处,呈现了一首小诗I Am Me,其中出现了如“I can love me and be friendly with me.”和“I am me and I am okay.”等语句。教师在开始讲解这册书前,首先将这首小诗展示给学生,带领他们用自信的情感大声朗读,然后让他们表达自己读完这首诗的感受,最后结合这首诗让他们懂得“爱自己”的重要性。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这册书的主题后,教师告知他们这册书中还有许多关于与自我相处的内容。这一话题可以帮助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走出迷茫,找到人生方向。

又如,必修二围绕“人与社会”来编写。第四单元的Extended reading部分节选了《老人与海》的片段,文末的思考题是理解“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这句话。教师在讲解这句话时,结合课本内容,并适当展开延伸。比如,以海伦·凯勒、贝多芬为例,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强调“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要求他们铭记“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这句话。这句话不仅可以在遇到挫折时激励学生,还可以作为语言积累运用到写作中。

再如,必修三第一单元围绕“人与自然”的话题展开,Reading部分在介绍亚马逊森林的生态价值的同时,讲述了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破坏。在学生读完这篇文章后,教师让他们阅读该单元Integrated skills部分一篇讲述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影响的文章。由此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并借助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无节制的人类活动对大自然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教育他们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教育部 2020)。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世界,语言既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又是蕴含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载体。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以英语这门世界通用语言为媒介,带领学生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使英语更好地发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价值作用(陈学春 2021)。学生通过接触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不仅可以拓宽国际视野,树立多元文化意识,还能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

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除了涉及英美等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外,还展现了许多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民族特色。例如,必修二第三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的配套视频资料介绍了泰国、瑞士、墨西哥三个国家的一些节日和风俗。教师将其播放给学生观看,并设计表格,让他们根据视频内容填空。表格内容包含 Name、Country、Customs和 Purpose。然后,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知道的其他国家的一些节日与风俗,并对表格内容进行扩充。另外,本单元的Reading部分以主人公亚历克斯(Alex)的旅行视角介绍了印度婚礼的习俗和巴西里约狂欢节的盛况。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补充展示相关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想象自己正处于图片或视频的氛围里,并尝试用英语进行文化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领略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增强其课堂体验感。

又如,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介绍了世界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如日本寿司、意大利面等。饮食文化的主题贴近生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寻美食背后的文化背景,能增进学生对其他国家的理解,使其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另外,教师还可以举一些中外饮食相互融合的例子,如韩国的炸酱面、美国的左宗棠鸡(美国人眼里中餐“第一菜”)等,以此说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必然趋势。

此外,教师在融入多元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大局观念。比如,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提及“丝绸之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丝绸之路”给沿线国家带来的益处,并鼓励他们为全球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教师结合当下的全球疫情,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所在。只有携手共进,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守护和发展我们的美好家园——地球。

三、弘扬爱国情怀,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爱国主义是思政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该为传播好中国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理解与交流”(教育部 202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英语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能够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弘扬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了许多中国元素,这为英语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必修二第三单元Integrated skills部分的主题是“promo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教材在这一部分对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春节和元宵节的相关习俗作了简单的介绍。教师采取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介绍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任务,要求他们用英语介绍节日习俗、与节日相关的神话传说或者古诗词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又能引导他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实现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舞台的课程目标。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翻译好古典诗词至关重要。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古典诗词的翻译作品,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等。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同时,应保持批判性思维。以必修二第三单元的《水调歌头》为例,教材选择的是许渊冲的翻译版本,他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译为“So let us wish that man may live long as he can!Though miles apart,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beauty在这里可能会被外国读者误认为是“美人”,同时对she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颜延、王荣媛 2021)。另一位译者龚景浩则直接将“婵娟”译为moonlight,这样直观的表述反而可以减少外国读者的误解。教师由此教导学生在翻译古诗词时,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然后,教师列举一些同样可以翻译成moon的词语,如玉盘、蟾蜍、广寒等,并向学生解释这些词语的典故,赞美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此外,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与时俱进,添加了中国在许多领域尤其是科技领域的伟大成就,如高铁的建设、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天宫二号的发射等,这些成就不仅展现了中国力量,还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前,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查阅相关成就的最新进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学生由此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盛,这有助于培育爱国情怀,坚定制度自信。

四、提升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育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赵晓燕 2021)。美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从绘画、音乐、诗歌、戏剧等角度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多样化,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王道俊、郭文安 2016)。

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美育的资源可以被挖掘,其中选择性必修一中涵盖了音乐作品、绘画流派、诗歌鉴赏等内容,这些都可以作为美育的切入点。

例如,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以“音乐”为主题,介绍了不同的乐器、音乐家和音乐作品。Reading部分提及了中国的《梁祝》和美国的乡村音乐。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乐曲的部分片段,让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引导下,欣赏经典音乐的韵律美,感受音乐传达出的意境美。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单元标题The universal language的含义。

又如,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以“美术”为主题,介绍了中外许多优秀的画家及其绘画作品。教材中图文并茂,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欣赏名画,包括《蒙娜丽莎》《清明上河图》等。Project部分要求学生介绍一名画家。教师以教材中的徐悲鸿为例,介绍徐悲鸿的生平,用幻灯片展现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并让学生用一些英语单词或句子来描述自己看到这些画作后的感受。最后,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搜寻自己喜爱的画家,设计一张介绍画家的海报,要求海报中重点介绍画家的一幅画作,并根据画家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用英语分析这幅画作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项任务里,选择画作和设计海报可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作美的能力;用英语分析画作,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除了音乐和绘画这两种直观的美育形式外,诗歌这种通过语言文字传达美的美育形式,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例如,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以“诗歌”为主题,单元中包含了古今中外的许多诗人及其诗歌作品的介绍。Reading部分的文章标题为how to read a poem。文章结合几首小诗,引导学生探索诗歌的美,包括用耳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脑海中想象诗歌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象美等。教师在课后布置学生按照Reading部分的指导,欣赏Extended reading部分的诗歌The Road Not Taken,并要求他们以这首诗为模板进行自我创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鉴赏英语诗歌的能力,又能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

结语

新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在课文内容、知识点呈现、课后习题等方面都紧扣《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主题,蕴含许多可以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在研究中发现,思政教育的话题并不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交叉融合的有机整体。例如,教材中出现的一些优秀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兼顾文化自信和正确价值观念两方面的教育。英语教师应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深度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同时,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时,不能禁锢于教材,要批判性地看待教材。教师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灵活设计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译林英语教材思政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译林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The Amazon Rainforest: a Natural Treasure”为例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译林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The Amazon Rainforest: a Natural Treasure”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Textbook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