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李 娜,马光辉,李 媛,高 昱,马 蕾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山东 滨州 256600)
接触性皮炎(CD)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由产生刺激(有毒)效应的化学物质或金属离子引起,或由修饰蛋白质和诱导免疫反应(主要是T细胞反应)的反应性化学物质(接触过敏源)引起[1]。CD特征为红斑、肿胀、丘疹、水泡,甚至大疱等。已知的CD根据发生的原因,可疑分为刺激性CD和变应性CD 2种。
接触性皮炎一旦发生后,如何快速地控制及治愈皮损,是临床诊疗中常见,但有时是很棘手的一大问题。目前,西医主要给予抗组胺药物、外用激素治疗等对症治疗,有时配合中药治疗[2]。但是这些药物,例如外用激素类药物,长期反复使用,容易出现皮肤萎缩、色沉,甚至加重局部急性炎症。臭氧水疗是近几年兴起的临床治疗方法,臭氧作为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溶于水中具有更强的杀菌能力[3]。本文将提供2例典型的CD患者,通过其皮损情况观察传统药物结合臭氧水疗的疗效,进而综合评价CD对臭氧水疗的治疗反应。
1.1病例介绍
1.1.1病例1 患者,男,55岁。因右前臂红肿伴痒痛感20 d,加重4 d于2021年3月22日就诊于本科。患者约20 d前因挤压伤及右肘、右前臂、左腕等部位出现疼痛,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破溃。多次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口服消炎药物治疗,外用消炎生肌膏、红霉素、皮炎平、碘伏等药物治疗,红肿较前减轻,破溃处出现结痂。4 d前再次于诊所外用药物之后,右肘、右前臂红肿范围较前增大,肿胀较前加重,伴局部渗出,渗出物为黄色清亮液体,后皮疹渐累及前胸、腹股沟、外阴等部位,伴瘙痒,无发热、咳嗽、胸闷、腹痛等伴随症状。后病情不缓解,于是来本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查体:右肘、右前臂可见片状红斑,大部分可见增厚、皲裂,局部可见糜烂、结黄痂,边缘可见不规则水肿性红斑;左腕可见片状但红斑,中央可见愈合后色素减退性瘢痕;前胸、腹股沟、外阴等处可见片状红斑,其上可见抓痕,无水疱及破溃。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测结果示白细胞计数为12.4×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9.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9.8×109L-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0.3%;(2)肝肾功及尿、粪常规检测结果未见明显异常;(3)局部细菌学培养结果为阴性。
1.1.2病例2 患者,男,48岁。因右上肢红肿伴瘙痒1周,加重2 d于2021年3月26日就诊于本科。患者约1周前因右肘关节疼痛自行外用止痛膏药治疗,次日贴敷膏药部位出现轻度红肿伴瘙痒。于是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过敏,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百癣夏塔热片等药物治疗,红肿及瘙痒较前好转。后于当地诊所再次就诊,给予草本康肤抑菌膏、苗山草本抑菌膏等外用药物及中药洗剂治疗。2 d前右上肢红肿及瘙痒再次加重,范围扩大,且局部出现大量黄色清亮渗液。发病期间间断低热,体温最高37.8 ℃,无畏寒、寒战,无胸闷、恶心或腹部不适。为进一步诊治,患者就诊于本科。患者既往体健,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查体:右上肢肘关节附近皮肤可见大片水肿性红斑,边界略清,其上可见散在片状黄色结痂及皲裂;局部见破溃及暗红色结痂。未见明显渗液。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测结果示白细胞计数为12.7×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2.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0.3×109L-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109L-1;(2)肝肾功及尿、粪常规检测结果未见明显异常;(3)局部细菌学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1.2治疗 (1)静脉用药:地塞米松5 mg/d(治疗3 d后停药),VitC注射液3.0 g/d;(2)口服药物:盐酸西替利嗪片10 mg/d;(3)臭氧水疗:水温主要分为2个阶段,有渗出的急性期,温度控制在20~25 ℃,后期恢复阶段温度控制在36~38 ℃,泡浴每次15~20 min,每天2次,擦干后外用臭氧油;(4)外用药物:复方氟米松,每天2次,主要用于皮损较厚且未破溃部位。以上方案治疗1周后,2例患者的皮损均出现红肿消退,局部黄色结痂脱落,增厚或皲裂皮肤基本恢复正常,未再有渗液或新发皮疹。瘙痒感明显减轻。复查血常规、肝肾功、局部细菌学培养等结果均正常。2例患者出院后治疗方案除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及外用复方氟米松(每天1次,共3 d,之后隔天1次,1周内停药),每周进行1~2次臭氧水疗;避免接触可疑过敏物质。随访1个月均未复发。
CD是指皮肤或黏膜接触外源性的物质后,不止在接触部位,也有可能是其他部位发生的一种炎性反应。据统计,在中国CD是儿童常见皮肤病之一,患病率约为5%。在欧洲,患病人群要更广泛,患病率约15%,是第三大常见的皮肤病[4-5]。随着时代的发展,引起CD的环境和物质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此类疾病值得我们重视[6]。
与过敏反应不同的是,CD对皮肤的直接损害主要是由先天免疫介导的。多种途径被认为参与其中,包括皮肤屏障破坏、表皮细胞损伤和先天免疫的激活[1,7]。日常生活中反复洗手会去除角质层的脂质,增加经表皮水分流失,导致皮肤屏障功能障碍,随后皮肤干燥和皲裂。不恰当的民间土方、偏方,不明来源的苗药、藏药也是CD的常见病因。本文中2例患者即是如此。因此,CD诊疗的关键在于预防,例如应教育患者如何减少此类皮炎的发作,时刻避免接触过敏源或刺激性物质,也可建议他们如何洗手及护肤,必要时可以外戴手套或者穿防护服。对于高危患者(比如因美发、化工或医疗用品等引发的),应建议一级预防,一级预防特别在职业性CD的预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但是,随着CD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广泛,以及后期感染概率的大幅增加,及早适当的治疗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臭氧作为一种经典的氧化剂和消毒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9],涉及抗菌作用机制、抗氧化防御机制、免疫调节机制、表观遗传修饰机制、生物合成机制、止痛剂和血管舒张机制等。臭氧水和臭氧油因能快速缓解瘙痒、水肿等症状,减轻疾病严重程度,被广泛用于治疗炎症性和感染性皮肤病[10-11]。在CD中,皮肤微生物群的不平衡影响炎症和免疫反应,从而可能导致其严重程度进一步加重。臭氧水疗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应用,增加皮肤的水合度,促进药物吸收[12]。一定浓度的臭氧水对靶部位进行治疗,作用于皮损部位,快速达到消炎、杀菌、止痒、止痛的功效,为患者提供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这是一种纯物理治疗方法,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均容易配合,通过对患处的冲洗及浸泡可以达到快速抗炎、止痒的疗效。
本文中的2例患者,入院时病情处于急性期,利用臭氧水疗配合药物治疗,1周内快速控制病情,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使局部渗出停止、红肿减轻、浅表糜烂面愈合。同时缩短了传统药物尤其是激素类药物等外用药物的使用时间,出院后随访1个月无复发,达到了临床痊愈。因此,臭氧水疗联合药物治疗CD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我们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