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金如锋,赵海磊
(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上海 201203)
近年来,人们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得到社会空前的重视,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均设立公共卫生学院,致力培养合格的公共卫生人才[1-3]。毒理学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和基础课程,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同时毒理学也是一门兼具基础性与应用性的学科,应用十分广泛[4]。本校《毒理学》共设置35个学时,内容涉及理论讲授、实验操作等内容。理论讲授主要是通过大课集中讲授教科书内容,包括绪论、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毒作用机制、毒作用影响因素、毒理学实验设计、一般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的致突变作用、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管理毒理学等内容。实验课主要包括生物标本的取材和急性毒性试验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部分的内容并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学习此门课程,掌握其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对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或者相关工作的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毒理学的理论往往涉及一些原理或者作用机制等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和难以理解,现有的教学方法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在总结以往毒理学教学中普遍出现的弊端及相关问题的基础上,从理论课堂和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等方面出发,探索毒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毒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打下基础。
1.1理论课晦涩难懂,学生难以有效吸收知识 毒理学理论课各个章节基本概念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抽象,使学生觉得课堂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没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比如毒理学的基本概念这一章中,需要理解记忆的概念达到20多个。因此,很容易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跟上教师讲课的进度,而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更有甚者出现逃课的现象。往往到了学期末,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这些概念性内容,达不到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的目的。
1.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与教师互动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 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5]。在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上,由于缺乏思考,学生在课上不能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导致在课堂上不能及时反馈上课效果,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无法对教学做出调整,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由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提前预习,没有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不能在短时间内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更不能短时间内形成独立的思考,也导致学生没有信心与教师互动,在课堂上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3课后复习巩固环节薄弱,知识点掌握不扎实 在如今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往往选择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课后及时复习的情况则是少之又少,导致学生遗忘课本知识点的现象严重。更有甚者,教师理论课讲完后,学生不清楚具体讲了哪些知识点。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布置课后思考和讨论作业,加之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导致知识点没有被及时巩固,学习效果差。
1.4实验课缺少提前预习,实验中被动参与,缺少主动思考 由于毒理学是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毒理学实验课是毒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可以巩固理论课知识,把理论课的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树立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但是目前毒理学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预期结果和实验注意事项等,并对主要步骤进行示教说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结果和出勤率进行打分。在此过程中学生仅仅作为一名被动参与者,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仅仅是机械地完成实验过程,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缺乏主动思考,甚至敷衍了事。很多学生常常认为得到预期实验结果就万事大吉,甚至实验报告的讨论内容都无从下手,更有甚者,学生不主动参与实验,而仅仅作为记录者和旁观者,如果教师仅从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上来看,并不能发现学生有没有参与相应的实验操作,这严重地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毒理理论课晦涩难懂,学生兴趣度不高;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第三,实验课学生主动参与度低,实验过程中缺乏思考[6]。为了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1.1运用PBL教学法,激发学生好奇心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7]。PBL教学法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具体实施过程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围绕问题进行搜集、整理、总结资料,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8]。比如在毒理学的“毒作用影响因素”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请学生们思考毒作用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随后进行分组,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过程,随后进行汇报展示和交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真正地做到了把主动性交给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和整理的过程,学生可以加深对毒理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另外,整个流程结束后,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也得到加强。
2.1.2运用案例教学法,使课堂变得生动 建立“案例库”,搜集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备典型性,并且要与课堂教学紧密挂钩[9-10]。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各论中选取1个或者几个案例作为课堂导入案例。比如在“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这一章,介绍历史上发生的著名的“反应停事件”,把“服用反应停导致小儿畸形”这一案例融入理论知识中去。从案例介绍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化学物的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由此引出化学物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的评价方法等理论内容。案例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开拓学生的思维,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2.1.3运用网络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网络教学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是学生课外学习有力的工具[11]。毒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内容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大纲、课程讲义、实验讲义、复习题、答疑模块等。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沟通,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2.2鼓励学生发言,加强课堂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通过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有话说”[12]。比如学生在讲解毒物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列举几个毒物的例子,然后再提出“你所了解的毒物,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化学物会成为毒物”这一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根据发言内容,教师或者学生可以适当进行点评交流,这样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2.3加强课后巩固,使知识点掌握更加牢固
2.3.1增加阶段性考核内容,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适当增加阶段性考核,考核方式应当多样化,题目设计应灵活,重点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而不是学生仅仅利用学期末进行突击复习。应用此方法,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更牢固。
2.3.2教师提出话题,学生围绕话题课后准备资料并分组汇报 学习完特定章节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汇报主题,随后学生进行准备,课堂利用10~15 min的时间进行汇报。比如在毒理学的实验设计课程之后,教师提出“要探究某毒物的急性毒性,应当怎么设计实验?怎么利用实验中得出的数据来判断该毒物的毒性大小?”根据此内容,学生进行本章的复习,随着资料的搜集准备,加深了学生对于本章理解,真正做到及时复习巩固。
2.3.3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教师认真做好平时答疑 可以合理利用网上交流平台创建的问题交流模块,教师进行复习答疑。这样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做到及时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做到及时解答疑惑,最后把问题搜集起来,整理后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
2.4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提高学生实验课的自主能动性 由于毒理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课时有限(一般是3~4个课时),参与学生人数较多(一般1个班级有30个人左右),学生接受程度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根据以上特点,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4.1调整实验课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验课开始之前进行分组,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比如急性毒性评价这一实验中,提出问题: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动物该如何选择?实验动物的染毒方式选择哪一种,应注意哪些操作要点?染毒的时间和剂量怎么确定?小鼠标本的保存方法是什么?怎么利用得出的数据进行毒物急性毒性的评价?基于以上问题,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实验技能得到了锻炼,还明白了如何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2.4.2重视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的反思和讨论 在实验过程中,若遇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验结束之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制作PPT。在下节实验课时利用20 min的时间进行PPT交流汇报,重点讨论实验课中遇到的问题、想出的对策及后续实验的改进方法。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沟通表达能力。
一直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2年国际公共卫生环境突发巨变,更凸显出了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人才队伍培养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13]。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学校的教育又是重中之重。人才培养既要有宏观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规划,也要有合理的教学改革,尤其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来推动[14-15]。
毒理学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兼具基础性与应用性的学科,在许多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应用十分广泛。但是,由于毒理学课程中基本概念和机制性内容较多,授课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晦涩难懂,学生兴趣度不高,亟待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分析,总结毒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中的短板,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利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毒理学理论知识;毒理学实验课上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还能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教师通过运用上述教学改革措施,对于提高毒理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也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永恒思考和探索的话题。作者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寻找新的突破口,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