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焕勤
(河南省新密市畜牧中心,河南 新密 452370)
近些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生猪养殖期间流行各类传染性疾病的概率也大大增强,呈现出高度的传染性、致死性,并且新型的传染性疾病引入风险大大增强。以非洲猪瘟为代表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类疾病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疾病发生流行之后通常不能够进行治疗,会给养殖户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而针对其他传染性疾病,很多兽医人员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普遍存在诊断不及时,诊断不科学的现象,不能够明确病原的种类,在临床用药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由于诊断不科学,用药不合理,不仅会消耗养殖户对药品的经济支出,而且还会导致治疗效果变差,甚至会因为用药不当出现一系列的反作用,错误的用药会降低猪肉品质,最终对生猪养殖行业发展造成阻碍,对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对此,需要进一步探讨兽医在猪病诊疗用药过程中所存在的几点问题,要保证兽医在科学合理诊断疾病的基础上,做到针对性用药,合理用药,如此才能够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
当前在猪传染性疾病防控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最大误区就是兽医在开展猪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抗生素药物滥用的现象。很多兽医人员唯抗生素论,当猪群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在没有明确病原的基础上,就指导养殖户开展抗生素使用,甚至会大剂量、多种类地使用抗生素。在猪群的各种传染性疾病当中,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合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各种寄生虫疾病、病毒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甚至会造成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甚至引发严重的药物残留。而针对某些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虽然使用抗生素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不同种类的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性,再加上现阶段药物的不科学使用,大多数细菌的耐药性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多种抗菌的药物的防控效果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防治效果逐渐降低。有不少的基层兽医人员将抗生素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特效药物,对各种疾病没有明确诊断分析,就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降低了药物治疗效果,无法根治病情,除此之外,由于药效不能够发挥,还会产生严重的浪费。由此能够得出,抗生素的滥用不仅无法起到积极的疾病防控效果,还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甚至会对猪群产生严重的制毒反应。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逐渐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养殖转变,并且由于养殖方式和养殖密度因素,生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传染性疾病,而这些疾病在临床上会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症状,并且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猪群的抗病水平往往比较低下,经常会出现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的现象,两种以上的病原相互叠加会使得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防控效果逐渐变差。兽医在开展疾病诊断过程中,往往只是把握了猪群的外在临床表现,并没有深刻地把握内在因素,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会根据猪群的外在临床症状,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在治疗腹泻发烧类的疾病时,选择使用抗菌类药物和退烧类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猪群的临床症状,但是并没有根据猪群的实际发病内因进行用药,达不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一旦停药,患病猪的临床症状就会逐渐恢复到原来,甚至会呈现逐渐加重的态势。有时在进行某些急性疾病治疗过程中,使用药物能够缓解患病猪的临床症状,耐过急性期之后,患病猪逐渐转变成隐性发病或者慢性发病,临床症状不是很明显,但是仍然会向外排出病原,使得养殖场的病情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根治,造成反复地流行该类传染性疾病。
在生猪养殖管理过程中,只有及时高效的接种各类疫苗,才能够有效防范各类疫情的发生流行,增强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和对某些病原的抗病能力。从当前的疫苗免疫接种现状来看,基层地区的某些兽医人员对生猪疫苗免疫接种存在一定的误区。有些基层地区的兽医人员不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免疫接种疫苗。每类疫苗都具有明确的免疫接种时间,某些疫苗必须连续接种两剂以上才会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并且需要进行多年的免疫接种。在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多次接种的时间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免疫接种的效果。基层地区的兽医在疫苗免疫接种期间存在很大的问题,每次接种之前都不能够详细地记录免疫接种时间、疫苗种类、接种部位、接种剂量,导致接种不符合规范,最终造成猪群的免疫效果降低或者出现免疫失败。另外,很多养殖场内部的免疫接种流程不合理,某些疫苗免疫接种必须结合猪群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母原抗体的消散情况确定最佳的免疫接种时机,如此才能够使机体产生充足的抗体,但是在实际用药过程中却存在与之相悖的现象,很多免疫接种对象不合理,兽医在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时没有阅读相应的使用说明书,不仅无法保证预防疾病的效果,而且还会滋生一系列的传染性疾病,对生猪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开展疾病诊断过程中,兽医人员要认识到通过对动物的外在临床症状进行观察是判定病情的重要依据,但是临床症状不是唯一判定病情的标准,因此,治疗之前需要对患病猪进行全面的检查。当出现病死病例之后,可以对患病猪进行认真细致的解剖,观察各个脏器组织的病理特征,如果脏器组织存在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之后,能够为明确某种病变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采集典型的病例,进行严格的病原分离鉴定,明确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者是寄生虫感染,确定致病原因,并结合养殖场的发病流行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此才能够保证治疗的针对性、合理性。
在开展猪病治疗之前,应该对猪病的发病原因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了解。首先应该根据患病猪的外在临床症状,对基本病情做出进一步的确诊,针对临床表现和病情进展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推理和检查,最终确定病因和病情。当养殖场出现大规模的疫病流行之后,可以根据养殖场的发病严重程度以及发病进程对病死猪做出有效的解剖,掌握病理规律并寻找真正的病因,然后再根据病情确定相应的病因,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保证最终的治疗效果。在确定病因之后,应该做到科学选择药物,在药物选择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药效、药物残留、毒性副作用以及经济性,尽量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频率,如果必须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药敏实验,筛选出敏感抗生素,并且要根据猪群的年龄大小、体质量大小确定最佳的使用剂量和使用间隔,避免病原产生严重的耐药性。此外,在药物选择和药物治疗过程中,兽医人员还应该综合考量药物在猪体内的代谢吸收情况,最终选择较为合适的治疗药物。例如,在进行肠胃炎疾病诊疗过程中,一般选择使用在胃肠道当中代谢速度较为缓慢,吸收速度较为缓慢的药物,这样能够确保胃肠道当中的药物浓度达标,从而有效抑制各种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保证最终的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
目前在生猪疫病防控过程中,常用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肌肉注射、口服、外敷、静脉注射等几种,并且每一种给药途径所获得的治疗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进行猪病治疗过程中,除了要保证药物选择的正确以外,还应该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这是提高疫病诊疗效果的关键。基层地区的畜牧兽医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用药途径,例如在治疗病情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时,一般选择使用静脉注射或者肌肉注射的方法,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地发挥药效。如果患病猪的临床症状相对较为轻微,通常选择使用口服给药的方式。如果生猪存在体表皮肤破损的现象,一般采用外部清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综上所述,在进行猪传染性疾病诊断和防控工作过程中,要想确实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科学性,兽医就一定要对用药方法和用药剂量进行准确的把握。一方面基层地区的畜牧兽医人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革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还需要做好临床诊断工作,要保证对症下药,并且对给药方式做出合理的选择,要保证用药的安全性。通过妥善用药、合理给药,能够保障生猪养殖行业的安全,同时降低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提高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为养殖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