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小戎
最近很多人讨论第一学历的问题,尽管教育部多次强调没有“第一学历”的概念,但依然挡不住企事业单位对第一学历的迷恋,甚至这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取向,深埋在人的观念深处。比如,某985 高校的本科生,获得保送到北大的资格后去选导师,看到北大一些博导本科读的是某某学院,说瞬间不想跟了,北大师资差。
我也经常听到有些名校生鄙视其他地方考过来的同学,觉得自己才根正苗红。少林寺弟子强过其他寺院的方丈?其实可能相反。一些人本科时读的普通院校,然后考研时考入名校,这可以说是一种逆转,最后以弱胜强。外地本科生要更努力、更有追求,才会去考名校的研究生。
那位同学如果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选导师,可能还看不上爱因斯坦呢。
爱因斯坦1896 年10 月考入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当时这是一所技术师范学院。
其实,名校的学生之所以优秀,有很多不是因为老师的栽培,而是他们本身天资就高,有意识地去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边界,而学校又能提供各种硬件、有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说他读北大的时候不怎么去上课,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在图书馆看书。
985 本科生固然是从高三学生中择优录取的,但诚如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一书中所说,即使是最聪明的招生人员也无法精确地评估18 岁的学生最终会做出哪些真正杰出的贡献。
诺兰·莱恩是棒球历史上最伟大的投手之一。但他在18岁的时候参加棒球选秀,直到第12 轮才有球队签下他。汤姆·布雷迪是橄榄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分卫之一,但到第199顺位才有球队选他。你看,即使是像棒球或橄榄球这样需要很大天赋的运动,都很难预测最后的结果,因此,在其他很少依赖天赋的领域里,我们就更难预测谁才是未来的王者了。
有的人本科没有考上名校,可能因为他们是大器晚成型。
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说,关于天才,一般人总认为与“早成”密不可分——我们总觉得,真正的创意,必须基于年轻人的清新与奔放。确实,奥逊·威尔斯的杰作《公民凯恩》问世时,他才25 岁;莫扎特21 岁便完成了他划时代的《降E 大调第九钢琴协奏曲》。但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在其49 岁时出版,而《鲁宾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在59 岁那年写成的。
毕加索20 多歲完成的作品,价格是其60 多岁完成的作品的4 倍;然而塞尚却是恰好相反,他60 多岁创作的绘画作品,价格是其年轻时创作的作品的15 倍。年轻人的清新、活力与冲劲,没给塞尚带来什么,他属于大器晚成。天才如毕加索,他们一切都从“观念”出发,而且有清楚的念头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接着便是执行。大器晚成者的方法却刚好相反,他们比较喜欢采用实验法。
本科读的名校,只能说明你高中时很优秀。本科时读的普通院校,可能是因为少年时期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然后一朝醒悟,毕业时奋起直追。有的人甚至到了中年还跨专业、开始学一门新的技能,最终成为大师。
(米粒摘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萝卜叶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