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亮
学生在经过六年的小学英语学习后,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但个体间的差异也随之加大,主要体现在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因此,在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下,一部分“潜能生”会丧失学习的能动性,甚至将英语学习看成“负担”;另一部分特优生因为上课进度缓慢及难度低而产生“吃不饱”的情绪。
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即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从自身的问题出发获得最好的发展。这一朴素的分层教学理论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近代分层教学的雏形是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里斯(Harris)创立的“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进度制”(叶琳 2003)。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在布鲁姆(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维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影响下,教育界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不能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一刀切”,应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差异性,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分层教学的实质是客观地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科学的手段,对他们进行主动干预和调适,促使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大的进步。
如何使学生在分层后发挥分层教学的效果呢?近年来,教育界进行各种模式的改革,如翻转课堂、导生制、走班制等。教育哲学告诉我们:人是不能脱离群体而孤立存在的,学习亦是如此。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将同一层次或不同层次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在交流碰撞中产生学习机制的学习方式(谢秀珠 2011),能使师生的互动性、生生的互动性得到升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越来越关注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合作是人类交往的基本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齐心 2007)。
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以外语教育为特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该校将分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因素,将原始班的学生分成两个不同层次的小班进行授课。这种小班化分层教学并非对现行课堂教学做加减法,而是按照新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建构新的课堂教学系统并付诸实践。为了提高分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推行小组合作模式,从而使小班化分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按照1∶1的比例分为A、B两个层次。A层学生为英语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能力强的学生;B层学生为英语基础弱、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两个A层学生、两个B层学生可以结为一组。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模式保证了每个小组实力均衡,为小组合作竞争提供了保障(华国栋2002)。
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再根据男、女生的比例进行调整,整个班级分成6组,每组4—5人,2男2女,其中两组为3男2女。在小组初步形成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身份认同”。为了突出英语学科的特点,将语言元素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为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响亮的英文名。这样,教师的管理更加便利和人性化,为开展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即为了合作而合作,形式大于内涵。在教育史上,自夸美纽斯(Comenius)开创“班级授课制”以来,全班教学、小组学习、个别指导三种模式并驾齐驱(何兰凤 2014),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都是无法取代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及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钱玉红 2005)。
下面根据教学实践,结合对分层模式下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探讨分层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具体操作应用。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语》话题资源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单元话题Making friends、Protect the Earth、School Club、People around us、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Animal friends等,都可以设计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的合作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设计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基础、认知差异、行为动机等因素应有不同的设计。
英语课堂上所设计的学习活动应基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以促进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梅德明 2020)。在教学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5 Water talk时,教师设计了针对A层和B层两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思路,以达到优化小班化分层教学的目的。课文讲述了主人公黛西(Daisy)和一滴水在洗手间的对话。对话的内容主要是水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涉及水循环的科普知识。语篇中生词多,理解难度较大。教师设计了A层学生合作学习活动——拼图阅读(Jigsaw Reading),将故事文本分成七个部分,打乱顺序,每一部分单独呈现在卡片上,将卡片分发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将其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文本。A层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的合作学习任务可以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文本的含义。B层学生词汇量欠缺,在单句理解方面存在困难,篇章理解中的障碍更大。如果教师仍然采取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机械地训练语言技能的教学模式,B层学生的学习体验就是枯燥、单一的,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基于主题语境,融语言、思维、文化为一体的学习活动可以使教师落实英语课程内容和素养发展要求,使学生得到发展(梅德明 2020)。基于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第一部分活动中,各小组之间模仿对话,这是简单的机械操练。第二部分中,小组成员合作编排对话。第三部分中,引导小组成员表演对话。同时,在B层学生的小组合作中,更加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语言基础。
在以往的写作课上,教师通常直接讲评范文,让学生操练和背诵,作业为统一命题,不分层次。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层写作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参与意识,教师使用Ball-Throwing小组集体写作模式。
在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1 People around us的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以The person I like为话题,开展小组内思维共享写作。整个作文分为人物的外貌描写、性格描写、发生的事件等。教学过程如下:每名学生先在作文纸上写出第一部分,然后将作文纸揉成一个球(ball),投向小组内的任何一名学生,捡到这个球的学生接着对这篇作文进行第二部分书写。这样,后一名学生要顺着前一名学生的思路创编下去。课堂中虽然没有小组之间言语交流探讨的学习,但更多的是思维的交流碰撞。
针对A层学生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对所给要点逐一陈述,适当发挥,避免简单翻译,让他们根据上一名学生的描述进行再创作,思考每一段的主题句是什么,字数不限定,要求组内学生自由分配各人所阐述的中心点,如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等。针对B层学生的写作任务,则要求学生根据已给出的六个要点,写出句子的谓语部分,然后对照要点,写出意义完整、结构正确的六个句子。
传统的复习教学中往往有大量的习题和机械的操练,没有主动性的生成,对不同学生的困惑不能“对症下药”。
分层教学模式可以用在复习教学中。在将单元知识点重新梳理、完成适当练习的同时,发现A层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B层学生表现出“吃不消”的状态。基于此种情况,在针对A层学生的复习教学中,组织他们针对平时课上的笔记和做过的各类习题,在小组内合作列出一张复习提纲,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单元。针对B层学生,让小组长带领组员把本单元的高频核心词汇听写一遍,然后把组员认为最难的两个单词拿出来命两道“根据单词首字母填空”的题目并发到教师邮箱,第二天上课时请班级其他学生完成编制的题目。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小组共读,设计问题
A层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听、说、读、写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深其对文本素材的理解,然后联系背景知识、百科常识、跨学科知识等引导他们结合文本,发散思维,提出新颖的问题。接着,在组间互相交流本组提出的问题。这样,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可以产生火花。
2.任务驱动,小组协作
一个脱离了真实语境的任务对学生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融入任务型教学法。在课堂中,教师让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任务复习习得的语言素材。每一个任务对应不同的分值,任务涉及小组成员“句子接龙”、合作完成一幅图的描述等。在掌握基本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挑战更有难度的任务。B层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亦或是学习基础薄弱,更有甚者,出现习得性无助的情况。教师应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将小组内每个人的注意力转移至小组合力上来,对他们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B层学生的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语言基础、学习策略等,引导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教师应将知识点细化,提供必要的“支架”,减少他们的认知障碍,增强其自信心。
4.关注语言,搭建交际
与A层学生的小组合作任务不同,B层学生的学习任务应回归到基本的词句上。语言的功用是交际。在设计B层学生的小组活动任务时,教师既要关注语言本身的难易,又要关注活动本身是否具有交际功能。
当前初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而英语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媒介。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利用分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实效,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