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苗
单元作为教材体系的基本支撑点,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中,每一个单元都拥有相应的话题和功能、句型和日常用语。每一个单元知识点在相对独立性呈现的同时,往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单元关联点将单元之间的知识点(如话题和功能、句型和日常用语)微妙融合,相互拓展,将丰富的教材内涵一一呈现。
单元板块内容(包括图片)及它们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存在纵向和横向联系。了解单元的纵向联系有利于以旧引新、温故知新、逐步扩展、不断巩固;了解单元的横向联系有利于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打好基础。
下面从关注单元关联点的必要性展开对单元关联点的观察与思考,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单元关联点展开教学。
单元关联点隐藏于教材中,只有教师敏锐观察和深度挖掘,才能将其加以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单元关联点时常被忽视。以下从其功用与教学现状阐述关注单元关联点的必要性。
1.由点到面,构建知识框架
单元关联点将相关语言知识紧密相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框架构建。由基础的一个语言知识点延伸出若干个相关联的语言知识点,再由相关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知识点,由点到面,形成网状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展开认知与记忆。学生在不断地对比与分析中感知相关知识点的潜在联系与区别,将相关联知识点以形象的网状图式展现出来。随着网状图式的不断叠加,学生逐渐完成对知识结构框架的构建。在网状知识结构框架中,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提高分析归纳能力。由点到面的整合,改变语言知识以单元呈现的零散性,使语言知识在学生不断建模的过程中内化并吸收,让语言知识框架内容更丰富与紧凑。
2.新旧交替,引导知识复现
知识复现是语言学习的有效策略,既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在面对相关联知识点时的质疑能力。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在教授新知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巧妙做到新旧知识相互融合,以旧知带新知,以新知促旧知,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旧知复现与新知呈现的紧密结合点是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纵向把握单元新、旧知识关联点,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新、旧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
3.内化语言,养成英语思维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教育部 2012)。关注单元关联点正是在这一要求下展开,将相关单元知识点相互融合与联系,在具体的接触、理解、操练、运用语言等环节,逐步实现语言知识内化。在运用过程中,将相关语言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可以自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展开交流,不再局限于单元仅有的词汇与句型,可以灵活地将前后相关联知识点紧密联系,与师生展开讨论与交流。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调动已有语言知识储备,并加以综合利用。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体会运用英语的乐趣,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培养英语思维。
译林版小学《英语》以单元为语言知识点载体,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习惯将每一个单元独立展开教学,即只教授本单元相对应的语言知识点,不主动将其与相关单元知识点相联系,这对灵活运用教材是一大阻碍。
1.割裂语篇主题之间的关联,弱化话题功能
教材每一单元都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提供一系列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其中前后单元语篇所提供的话题功能存在密切关联,其功能具有统一性,且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单元间的话题功能有互相辐射的作用。单元间话题的整合可以有效拓宽学生交流的平台,继续深挖交流层次,将话题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一成不变的独立单元教学,仅围绕本单元所提供的话题展开讨论,导致学生可讨论的话题有限,局限于本单元的话题、词汇和句型,使其整体语言输出模式化,千篇一律,回答无新意、无创新,甚至出现无须思考的应付型回答,从而弱化教材的话题功能。
2.割裂图片信息之间的关联,降低故事趣味性
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的图片情景丰富,人物表情丰富,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字在表达信息方面的不足,并将卡通人物形象塑造得更真实、自然。在常态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处理图片时,往往三言两语带过,局限于简单描述或简单提问,忽略图片之间的关联。这样,图片的潜在价值被忽略,卡通人物的整体形象难以塑造,故事的趣味性大打折扣,故事的整体性遭到破坏,从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割裂语法知识之间的关联,影响分析归纳能力
语法教学应遵循理解运用原则,在情境中理解,在交流中运用,在分析对比中整理归纳,逐步发现语言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运用。教材中一个单元主要围绕某一个语法点展开,但前后单元语法点存在相互依赖的关联性。部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未能仔细研读教材和探究单元语法点的内在关联,未能正确把握语法知识点的系统性,没有正确利用语法知识点的关联点,时常进行单一语法知识点的枯燥训练,无法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语法知识。教师一味强调支离破碎的语法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与提高其语言运用的目的相违背。为了夯实学生的语法基础,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语法知识点展开教学,无视相关单元语法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影响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整体把握,给其造成语法知识零乱、无系统性的假象。同时,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式,不利于培养其分析归纳能力,阻碍其养成良好的分析归纳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挖教材,准确把握单元关联点并加以利用,让单元之间建立紧密联系,拓宽学生话题交流的范围,将讨论话题辐射范围最大化,围绕话题展开更深层次讨论,让其运用更多已学知识交流,使话轮不断增加,交流更具有真实意义。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符合《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的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语篇之间的关联点,层层引导,搭建知识结构,使单元之间的知识衔接更紧密,从而引导学生对相关话题的探讨更深入。
例如,在Unit7 Protect the Earth的Storytime拓展运用环节,教师紧密联系Unit 6的单元主题,设计教学任务:
步骤一:围绕主题,快速判断图片中的行为good or bad。
步骤二:“头脑风暴”。结合自身实际谈论如何保护地球。
T:Do you have any ideas to protect the Earth?
S1:We should reuse and save water.
S2:We should walk to school.
S3:We should not drive so much.
S4:We should...
这一堂课的拓展运用巧妙结合Unit 6和Unit 7单元主题中的环保关联点,在步骤一中,呈现大量关于环保主题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其中行为正确与否,为步骤二的语言输出作铺垫。其中,大量的图片在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单元中出现过。在熟悉的图片刺激下,学生可以灵活地将旧词汇与新句型相结合,让交流变得更真实、有意义。在步骤二中,学生最终的语言输出不局限于本单元提供的几条建议,更多融入对环保的真实想法,灵活调用已有知识储备,将更多词汇运用到本单元话题讨论中,拓宽环保话题的交流平台。
《课程标准》在分级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力。教师应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背景、环境变化、人物关系、人物表情及动作等,关注图片细节,主动思考,获取有助于理解故事的支持信息(李影、郄利芹 2011)。图片的形象性、情节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巧妙借助单元图片之间的关联创设情景,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诱导其求知欲望,还能使其作好学习新知的心理和知识准备,从而更好地感知、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Unit 7 Protect the Earth中的Cartoon time时,利用该图片中的小插图,建立与Unit 6 Bobby乱扔垃圾的关联。具体如下:
T:What does Billy want to draw?
S1:He wants to draw a rubbish bin.
T:A rubbish bin.Why?
S2:Because Billy slipped on a banana skin.
T:Where was the banana skin from?
S3:It was from Bobby.
S4:Bobby threw a banana skin on the ground.
T:Oh,I see.(呈现上一单元相关图片)Billy draws a rubbish bin because of...
Ss:Bobby.(哈哈)
在教学中通过巧妙设问,顺着学生的回答引出两个图片之间的关联点。在讨论时呈现图片,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激发他们说的兴趣,还能自然地引入新知识学习。图片是静止的,而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师应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利用和有效加工教材提供的图片,充分发挥其作用。
《课程标准》在语言知识部分指出“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的意义和用法”。只有让语言实践活动生活化,在操练活动中形成初步技能,才能逐步内化,从而上升为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法知识的学习要立足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运用中学习语法(杨敏 2011)。
六年级(上)出现两个时态概念,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在复习这两个时态时,教师借助节假日图片创设情境,形成强烈的时间对比,让抽象的时态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教学片段如下:
闯关 1:Quick eyes
根据呈现的图片或文字,要求学生快速说出对应的节日,并拼写出来。可以顺利完成节日拼写任务的学生,则为对应的“节日使者”。
闯关2:幸运转盘
(1)学生转出将要讨论的节日,如2010年中秋节、2034年元旦节。
(2)其余学生运用相关句型向“节日使者”发问。此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转到的对应年份的节日展开对话,自主区分运用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问对与答对的学生都可以为小组赢得“小叶子”,反之则接受“炮弹轰炸”。
闯关3:想一想
(1)小组讨论,为什么需要运用不同句型;
(2)小组汇报,小组间补充;
(3)整理归纳一般过去时与一般将来时的知识点。
教师可将一般过去时与一般将来时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回忆曾经做过什么,设想将来会做什么。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会、理解抽象的时态概念。抽象的时态概念一旦形象化,学生就可以在具体情境中有效理解、体验和实践,从而较好地分析现象,体验语言规律,最终更好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才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才能通过教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其思维,以满足其学习需求。一线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密切关注单元之间的关联点,努力做到运筹帷幄,整体把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