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张志芳,杨永升,张明明,李佳豪,任孟伟,李红梅,李怡
揿针,又被称为“皮内针”,是一种特殊的针灸针,针尾与针身垂直,且呈环形。由赤羽幸兵卫于1950 年在日本发明,承淡安先生在国内开始推广使用[1]。《灵枢·官针》[2]云:“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文中的“浮刺”为“十二刺”之一,揿针便由此针法发展而来。揿针疗法,是通过浅刺人体穴位而起到治疗作用的方法。揿针首次应用于眼科临床是用于治疗麦粒肿、近视、电光性眼炎等疾病,临床疗效可观[3]。本文就其在眼科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眼科医师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2]中论述的“十二皮部”理论是揿针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十二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居于皮肤-络脉-经脉-脏腑系统的最外层,主要功效是祛除外邪、保护机体[4];同时内层的脏腑病变也可以通过此途径由内到外,在皮部表现出来。因此,皮部又具有反应证候、协助诊治的作用。《灵枢经·邪气藏府病形》[2]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说明眼在结构上与经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眼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更离不开经络的传输功能。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脏腑的病变可以反映在体表的腧穴,通过针刺腧穴可起到调节脏腑的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腧穴既可以反映疾病又可以治疗疾病。揿针以“静以久留”为特点,可以微弱而长久的刺激眼周穴位,引导经络气血上濡于目,同时揿针的浅刺激可行卫气、通孙络,通络止痛,补气活血,标本兼治,从而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5]。
现代医学[6]认为,揿针的机制主要是微弱而持久地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及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病理兴奋,改善机体反应性等。还有学者[7]认为,揿针刺激的局部组织会释放5-羟色胺等物质。亦有研究[8]发现,耳穴的刺激可以促进机体的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及自然杀伤细胞的释放,进而达到免疫调节的作用。李璐等[9]发现,针刺可激活炎症痛敏部位的阿片受体,发挥外周镇痛作用。何玲[10]研究显示,揿针主要是刺激真皮层的神经末梢组织,刺激信号通过神经末梢传导,缓解病灶部位痉挛,改善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症状。周洁等[11]表示揿针针刺局部痛觉敏感皮肤,可产生内源性阿片效应,实现局部镇痛。揿针埋针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所参与的针刺镇痛作用[12],对穴位的弱性持久刺激可改变周围机体的微观组织,促进代谢(增强碱性物质),对经络起到调节脏腑功能[13]。
可见,目前对于揿针的起效途径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今后需多做些揿针机理方面的研究。目前,中医主要是以《黄帝内经》的“十二皮部理论”为基础,从解剖结构和脏腑、经络与穴位的生理病理关系论述,西医则围绕神经系统的传导机制展开论述,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各自的理论依据,临床中也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对揿针原理的认识是否还会有更大的突破,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揿针疗法多用于治疗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和慢性病,尤其是痛证、功能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可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各科使用,主要用于治疗失眠、面瘫、带状疱疹、过敏性鼻炎、痛经、膝关节炎等疾病,临床应用广泛。其在眼科临床的应用,目前较为局限,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韩莹等[14]将58例(105 只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揿针组和针刺组,治疗3 个月后发现,揿针组与治疗前相比,裸眼远视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调节变化数值的调节幅度变化差值大于针刺组(P<0.05),这说明,传统针刺疗法和揿针疗法在提高青少年近视患者裸眼远视力和屈光度调节变化上均有疗效,揿针在屈光度方面的治疗优于传统针刺。范海梅[15]利用揿针对青少年轻度近视(肝肾不足、脾气亏虚证)进行了干预,将样本量分为3 组,A 组予揿针治疗,B 组予近视康口服液口服,C 组予近视康口服液口服联合揿针治疗。结果发现,3 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青少年轻度近视患者的屈光度数,尤以C 组疗效最佳。邓宇等[16]将低中度近视儿童240例(480 只眼)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只做检查,不予治疗,治疗组予结膜Ⅳ号方熏蒸联合耳穴揿针治疗,观察12 个月后,治疗组视力较对照组提高,屈光度和眼轴虽较治疗前增加,但增加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张启燕等[8]观察了揿针治疗青少年近视60例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揿针组患者的视力变化优于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组(P<0.05)。李华宏[17]发现,揿针联合补精益视片治疗小学生轻度近视疗效显著。王利华等[18]采用揿针针刺耳穴治疗635例青少年近视,发现视力和屈光度方面均有提高,总有效率高达95.60%。因此,揿针治疗近视的疗效可观。
马宏杰等[19]曾研究过揿针和人工泪液2 种治疗方法对干眼患者泪膜变化的影响,发现揿针埋针治疗有助于增加泪液分泌量,延长泪膜破裂时间,对角膜的病理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眼干涩、异物感等不适症状,提高视觉质量。曹兴伟等[20]做了揿针联合眼舒颗粒治疗干眼的研究,以0.1%玻璃酸钠滴眼液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在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揿针联合中药治疗干眼,能改善临床症状,增加泪液分泌,且无不良反应。张秀清[21]对揿针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进行临床观察,认为揿针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有确切疗效,较单独使用揿针治疗,或单独使用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疗效更佳。王鲁等[22]曾报道过1 则干眼医案,患者治疗前泪液分泌量测定:左眼3 mm/5 min,右眼5 mm/5 min,治疗时拟定2 组穴位,2 组穴位交替取穴。7 d(6 d治疗,1 d 休息)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后复查,眼部干涩不适基本消失,泪液测定双眼都已经大于10 mm,可见揿针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可以肯定。高辉等[23]研究表明,使用针刺联合揿针治疗干眼优于单一使用针刺治疗组,可明显增加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液分泌量,可见,针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显著。刘红佶等[24]使用揿针联合0.1%玻璃酸钠滴眼液治120例(120 只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干眼患者,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0.0%。
陈谊[25]使用揿针和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频显示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视疲劳,结果显示,在改善球结膜充血方面,揿针与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疗效相当,但在改善眼部症状和全身症状方面,揿针治疗明显优于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且揿针治疗操作简便,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同时又节省治疗时间。周敏[26]将120例视频终端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揿针组和西药组(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2 周后发现,联合组的视疲劳症状积分和疗效指数均优于揿针组和西药组,说明揿针联合西药疗法疗效最佳。张祝强等[27]观察揿针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VDT 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发现其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单纯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方翔[28]以中医五轮学说为基础,以经络循行为出发点,运用揿针联合珍珠明目滴眼液治疗VDT 视疲劳,结果表明,滴眼液能直入病所,消除局部症状,辅以揿针可很快缓解眉棱骨疼痛、头痛头晕、眼部酸胀感等视疲劳症状,且疗效良久。
马宏杰等[29]将90例(180 只眼)干眼性视疲劳患者随机分为人工泪液组、清润养目组和揿针组,治疗2 周后,各组数据对比显示,治疗后在各时间点揿针组、清润养目组均能降低主观症状积分、角结膜荧光染色(fluorescent,FL)评分,促进泪液分泌,增加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及延长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提高总有效率。而人工泪液组虽能降低主观症状积分、对比敏感度评分,提高总有效率,延长BUT,但不能增加SIT。
郭菊兰等[30]选取原发性青光眼患者86 只眼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 只眼,对照组施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揿针治疗,发现对青光眼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揿针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及预防病情复发或加重。
刘爱霞[31]曾报道1例急性麦粒肿病案,予耳尖、耳后静脉、双足中趾尖点放血治疗,隔日1 次,同时以耳穴肝、脾、眼、目1、目2 行揿针治疗,放血加揿针,共奏攻邪泻热消肿之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王斓婷[32]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运用揿针脑视觉训练治疗63例儿童肝肾不足型弱视,总有效率达98.21%,提示此疗法对儿童弱视有明显临床疗效,可进一步推广。
曹兴伟[33]使用揿针治疗70例胞轮振跳患者,以口服甲钴胺片为对照组,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40.0%,可见揿针治疗胞轮振跳具有显著的效果。
宋雪[34]将40例儿童周围性面瘫(风寒袭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揿针组)、对照组(毫针组),治疗2 周后发现,2 组患者中医症候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魏宇娇等[35]应用揿针埋针疗法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肝经风热型上皮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5例,以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作为对照组(35例),治疗21 d 后发现,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揿针埋针疗法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肝经风热证患者的疗效肯定。
汪娟等[36]将56例眼科术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 组(各28例),试验组予揿针治疗,对照组予毫针针刺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有效率为92.9%;试验组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均为100.0%,对照组满意度及依从性分别为92.9%及78.6%,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揿针临床疗效较毫针针刺更为明显。
由此可见,揿针的临床疗效可与针刺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指标上优于针刺疗法,且较针刺疗法更为方便,作用时间长,因此揿针值得在眼科临床中推广。但现有文献多为小样本量研究或者个案报道,更是根据自身经验取穴,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依据,也没有形成专家共识或临床路径。今后可试探性地将揿针应用到更多的眼科疑难杂种的治疗中,为揿针的临床运用与推广提供更有价值和意义的证据。
揿针是一种无痛安全、有效的新型绿色疗法,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对眼科疾病尤其有效。其优势在于作用持久,无毒副反应,操作简便,价格低廉,透气性好,过敏率低,黏附性好。通过对以上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当前对揿针的运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眼科方面。揿针在眼科病种中的应用还较少,应多做些有关揿针在眼科的疗效评价课题,以推广揿针的临床应用。目前关于揿针选取耳穴治疗眼病的文章较少,至今没有眼科方面的数据支撑。揿针在视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也较少,笔者认为,可试着将揿针治疗的眼病范围逐渐扩大。循经选穴是临床使用揿针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如何选穴,如何治疗,需制定出诊疗规范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