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思俐
肺癌在临床中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也被叫作支气管肺癌,因为绝大多数的肺癌都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部位,现如今,肺癌已成为全球癌症死因之首,诱发这类疾病的因素非常复杂,像患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大量吸烟、空气污染均可使肺癌的发病率上升,且近几年来肺癌的发病年龄也逐渐趋于低龄化[1]。肺癌在发病早期,患者通常不存在比较明显的症状,就算伴有阵发性干咳、呼吸困难等表现也容易被患者所忽视,这为疾病的持续恶化亦埋下了隐患,随着癌细胞对邻近器官组织的侵犯,声音嘶哑、胸腔积液、胸痛等症状也会随之出现,部分患者还会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另一方面,肺癌的发生也会累及其他重要系统,如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等等,而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的病情往往已经非常严重。手术、化疗、放疗均是治疗肺癌的有效方式,以手术为例,常用的手术方案包括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等,尤其是胸腔镜手术,现已是肺癌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这有效提升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但手术是一类创伤性操作,哪怕是胸腔镜手术,也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损伤,所以在麻醉消退后患者会伴有比较明显的疼痛感,而且术后疼痛是无法避免的,这对患者而言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会降低患者康复训练配合程度,也会导致不敢翻身或主动咳嗽,更是加重了患者的恐惧心理[2-3]。恐动症在肺癌术后患者当中有比较高的发生率,即患者出现对活动与运动非理性恐惧的不良心理状态,这也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因此,应就这类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这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缩短康复进程的先决条件。
邢丽华等[4]认为造成恐动症的因素是以受到疼痛性伤害或损伤而增强疼痛敏感度,这又会加重患者对身体活动或运动存在的非理性恐惧感,由此可见,患者自身疼痛程度与恐动症的发生是存在密切相关性的,而恐动症一旦发生,患者又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倘若不加以重视,机体最终便会处于“病废”状态,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也不利于病情康复。林海燕等[5]认为肺癌术后发生恐动症的原因主要是疼痛、心理状态等。所以建议将恐动症干预融入了肺癌患者术后护理工作中,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强化心理疏导、实施自我效能管理等方式有效缓解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亦缩短了康复进程。
现如今,疼痛已成为继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术后疼痛属正常现象,多见于术后24~48 h,疼痛程度与手术创伤轻重、对内脏器官的侵袭强度具备密切相关性。虽然术后疼痛是患者身体的保护机制,但持续存在的疼痛症状也会影响到其他的自卫功能,限制患者的肢体活动,使其不愿进行咳嗽、深呼吸训练,为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人的生理与心理状态是相互影响的,疼痛对患者而言是一种应激源,这无疑会使其焦虑、恐慌情绪进一步加重。现如今术后疼痛主要采取药物干预模式,即选择非甾体抗炎药物、麻醉镇痛药物等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这些药物在镇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所致的不良反应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以非甾体抗炎药物为例,其在达到镇痛目的的同时,倘若应用不合理,也容易刺激到胃肠道功能,为胃黏膜出血或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埋下隐患,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另外,虽然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显著上升,人们获取医学知识的途径也更多,但对一些专业性术语患者可能难以准确理解而造成认知偏差,尤其是预后较差的癌症,其更是“谈之色变”,在确诊后,由于短时间内无法接受现实,加之需要长期接受治疗,所以很多患者都会伴有心理、生理、认知方面的障碍,表现为精神状态差、情绪消极、性格改变等。这会使患者愈发逃避、拒绝活动,而恐动症的发生与消极情绪息息相关,倘若术后护理干预效果不佳,那么无疑会加重恐动程度。
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要将疼痛评估作为护理重点,术后当天,护理人员可以运用VAS视觉模拟评分表等工具每间隔4 h对患者疼痛情况展开1次评估,以引导护理人员明确患者的静息性疼痛、活动性疼痛程度,与此同时,要引导患者讲述自身疼痛情况,期间也可以在四等级FAS评估工具的引导下来了解患者的活动限制程度,倘若患者处于Ⅰ级,可不给予额外的护理措施,仅做好常规护理即可,处于Ⅱ级的患者,可在护理权限内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而对处于Ⅲ、Ⅳ级的患者,则应看作镇痛效果不理想,护理人员需及时与麻醉医师、管床医师取得联系,对目前的镇痛方案进行调整[6]。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建立疼痛评估单,在录入基本资料的同时,也要及时将其疼痛程度、部位、性质等信息及时记录到疼痛评估单当中。通常情况下,对于肺癌术后患者而言,临床多对其采取静脉自控镇痛或肋间神经区域阻滞镇痛方式,但这两种镇痛方式所存在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所以在应用相关药物的同时,护理人员也可以运用注意力转移疗法、音乐疗法等辅助手段来达到干扰疼痛信号传导的目的。另一方面,护理人员也不能忽略患者的健康教育,这是提高认知水平、积极影响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护理人员在术后护理工作中要全程穿插口头健康宣教,就术后疼痛的因素、与疾病预后存在的相关性等信息加以阐述,但要秉承循环渐进的原则,也要避免应用专业性术语,防止患者、家属因无法准确理解而造成认知偏差。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可以将咳嗽、深呼吸训练要点写在卡片上,放置于患者床头,以便于其翻阅理解,懂得尽早进行上述训练的重要性,并督促家属每日协助患者进行咳嗽、深呼吸训练,而且,通过施以健康教育的方式来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知水平,对并发症防控、改善生活质量是十分有利的。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死亡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认知恐惧感,尤其是癌症患者,他们往往存在比较强烈的心理问题,多表现为焦虑抑郁、悲观恐惧等情绪,这使其难以与家属、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也降低了治疗配合程度。而人的情感、认知与痛觉又是息息相关的,倘若患者情绪波动较大,那么对产生的痛觉感也会造成影响。建议护理人员在对患者从事护理工作期间借助像焦虑自评问卷(S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工具来明确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治疗期间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难以独立填写量表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可以就量表内容对其进行询问,代替患者填写。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注重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开展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医疗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引导护理人员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明确其生理、心理变化,以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咨询服务,且护患沟通亦能增进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以积极配合治疗。倘若情况允许,护理人员可以组织患者之间相互交流,鼓励手术效果明显,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来分享自己与癌症积极斗争的经验,以达到提高治疗信心、调节情绪的目的。另一方面,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也是提高患者治疗期间身心舒适度的有力措施。要为患者营造趋于家庭化的住院环境,适当添置便民服务箱、微波炉等设备,强化病房通风消毒工作,并在走廊内张贴“文明礼貌,切勿喧哗”等字样的标语。倘若病区内有人大声喧哗,护理人员要及时上前制止,但为避免发生争执,要注意自身沟通方式与态度。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也应尽早介入患者的术后功能锻炼,一般情况下,患者手术清醒后,护理人员便可引导其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即处于舒适体位,将训练器摆放于患者眼部同高的位置,告知患者含住咬嘴后吐气再缓慢吸气,以此让球体上升,尽量让球体上升至最高点。而后护理人员也应在适宜时机引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在训练之前,需让患者精神处于放松状态,并选择大小适宜的沙袋置于上腹部,以达到腹压增加的目的,准备工作就绪后,引导患者吸气并缓慢呼气,呼气时随着腹压缓慢下沉,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护理人员也应注意及时更换不同重量的沙袋[7]。在实施上述训练的同时,亦可穿插缩唇呼吸训练,即引导患者将嘴唇四周向内聚拢,口型与吹口哨的口型类似,呼气时要尽量将气体全部呼出,期间要注意放慢频率。
肺癌患者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包括胸腔出血、呼吸功能衰竭、肺不张等。这几类并发症一旦发生,对患者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所以护理人员要具备预见性思维,结合常见的并发症类型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肺不张、胸腔出血为例,为预防肺不张发生,除引导患者进行咳嗽、深呼吸训练以外,也要将湿化呼吸道、加强翻身拍背作为重点,必要时借助震动排痰机以达到排痰目的;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体征,注意聆听其主诉,倘若患者伴有呼吸困难、胸闷、心率加快等症状,应警惕肺不张,对于已合并肺不张的患者而言,要及时配合医师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吸痰[8]。而胸腔出血则多见于胸壁创面、肋间等部位,这类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凝血机制异常存在相关性,所以在术前务必要对患者生理、病理情况展开全面评估,倘若患者伴有凝血机制障碍,要及时进行纠正,手术即将结束时,护理人员要配合医师对患者胸腔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胸腔内不存在出血现象[9-13]。术后也应将生命体征监测作为重点干预内容,通常情况下,一侧全肺切除术后胸腔出血量低于500 ml时患者可能不会感觉到明显症状,但随着出血量的增加,像呼吸急促、烦躁不安、中枢神经系统缺氧等表现便会逐渐出现,待收缩压降至50 mmHg左右,患者则会从兴奋转为抑制,多表现为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等等。所以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各项指标水平波动,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刻告知当班医师,配合其对患者开展输血治疗或开胸止血术。现如今,人们对自身健康情况与治疗期间的身心舒适度愈发重视,这对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护理人员在对患者从事护理服务期间,要全程贯彻“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周到的服务、专业的技术水平与和蔼热情的态度来对患者进行服务[13-16]。除对患者展开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以外,也不能忽略与家属之间的沟通,因为家属在得知自己亲人患有肺癌后,对其而言也是不良的心理应激,往往会怀疑医疗诊断是否准确、不了解整体治疗方案、担心疾病预后,而这也会使其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倘若情绪没有及时得到改善,那么其在对患者进行陪护期间也容易对患者心理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加强与家属之间的沟通,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17-20]。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家属的性格特点与理解能力来正确引导其看待肺癌,对于因严重焦虑情绪而出现过激言论、行为的家属,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劝阻,注意情绪安抚,对其过激言论与情绪表示理解与同情,给予其更多的心理支持,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传授简单的护理技巧,以取得家属理解与配合,保持良好心态,这也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21-23]。
癌症患者生理病理状态非常特殊,为给予其更为优质的护理照顾,管理者也应着重强化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与技术操作水平,邀请肿瘤专科的主任医师与护士长定期在科室内开展教育讲座,就常见癌症疾病的护理、常见肿瘤部位解剖生理结构、恐动症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在实践方面,要将肘正中静脉置管术、心肺复苏术、手术配合等方面作为重点,如情况允许,护士长可以与护理部主任取得联系,对相关制度要求加以完善[24-25]。现如今,我国医患关系愈发紧张,护理人员倘若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那么会明显增加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概率,而医患纠纷事件发生后,对患者、医院双方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在对护理人员展开培训的同时,也应传授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以此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以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为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部分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会因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心理负担过重等因素而诱发恐动症,而恐动症又会使患者伴有严重的焦虑、抑郁倾向,也难以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术后功能康复训练,并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因此,在护理方面,要将疼痛干预、给予充分心理支持、注重常见并发症防控等方面作为重点,也应强化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完善护理管理流程,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手术效果得以充分保障,避免恐动症发生而诱发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