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徜徉
入乎其内
春秋更替,物换星移,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发展,词语也不例外。一方面,词语的数量不断增多,出现了很多近义词;另一方面,词语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不同义项活跃在语言的舞台上。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正确理解使用词语,需要我们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
一、察细微差别,仔细辨析词义。
辨析詞义,关键是找出近义词之间的不同点。我们以下面这段话为例,学习辨析词义的几种主要方法。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脊背),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察语素,明意义。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形、义的结合体,不同的语素决定了词语的不同意义。对于近义词,我们不仅要看到它们的共同点,更要细察它们的不同点(侧重点)。不同点(侧重点)体现在互不相同的语素上,如“后窍”与“后身”,不同点主要体现在“窍”和“身”上。“窍”是洞穴,“后窍”指肛门;“身”是身体,“后身”指身体的后背部分。看到烟雾从“后窍”里喷出,说明观察仔细。
2.察范围,比大小。
词义所涵盖的范围,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其大小来辨析。如“脊梁”和“脊背”,“脊背”指“整个背部”,而“脊梁”指脊背中间因脊柱生长而成线型的部分。“脊梁”一词,写出了孩子们的动作稳、准,体现出孩子们的顽皮可爱。
3.察程度,知轻重。
有些词语,有程度的轻重之别。如用“翻开”就比用“掀开”更准确适当。“翻开”力气可小,目的性不强,程度轻;“掀开”力气要大,目的性较强,程度重。孩子们在百草园中是去玩乐的,做事率性而为。
4.察对象,能搭配。
词语有其适用的对象,如“一阵”表数量,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事物、现象;“一股”表数量,用于条状物。此烟雾在空中停留一段时间,故鲁迅先生改为“一阵”,“一阵”还体现出了孩子们的专注力,突出了他们在百草园中的兴味盎然。
5.察感情,分褒贬。
词语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感情色彩,要根据情感倾向来选用词语。如“低唱”和“弹琴”是褒义的,把鸟鸣当作音乐,体现出孩子们对百草园中事物的喜爱之情;如果用成“哀鸣”和“聒噪”,那就是贬义了,表达的情感则是讨厌和烦躁。
词义的辨析,需要放在语境中进行,判断其是否适用。
二、看多样义项,准确把握规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逐渐消亡,为满足表达的需要,词义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义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来把握词义的变化规律。
1.词义的增加与减少。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就像水的波纹,以本义为圆心,引申义一层一层地展开。比如“朝”字,本来是名词,意思是“早上”,如成语“朝思暮想、朝气蓬勃、朝夕相处”等;因为古代大臣觐见皇帝在早上进行,就引申为动词“朝见”;因为朝见是面对面的,就又引申为“朝向”;因为“朝着某个方向”常常表示动作的方向,意义慢慢虚化,就有了介词的用法。这样,词义就不断增加了。
有些词义,义项则由多变少。如“书”字,现在指“书籍”,但在古代还有“信”和“写”的含义,在诗句“家书抵万金”中,书是“信”的意思;在成语“罄竹难书(用尽南山的竹子做竹简,都写不完罪行)”中,书是“写”的意思。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现代汉语大多已变成了双音节词,于是导致一些词义的减少,如“妻子”,古代汉语是两个单音节词“妻”和“子”,意为妻子和子女;而现代汉语中是双音节词,只有“男子的配偶”之意。
2.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有的词所指对象范围由小变大,有的词所指对象范围由大变小。如“皮”,原来专指野兽的皮,现在则泛指皮肤,这是词义的扩大;又如“臭”,原来指一切好闻和难闻的气味,现在则只指臭味,这是词义的缩小。如何探察“古义”?可用成语推断法,因为成语基本上来源于古代汉语。此如从“与虎谋皮”“乳臭未干”中,我们不难推断出“皮”和“臭”的古义。
3.词义的转移和消失。
一些词义,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转移,如“风骚”,原指《国风》和《离骚》,指代文学素养或文采,如诗句“各领风骚数百年”;后引申为人的形象,为“容貌俏丽”之意,如《红楼梦》中写王熙凤“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再后来,“风骚”便演变成今天的“轻浮放荡”之义。“风骚”一词,由褒义逐渐滑向贬义。
有些词义已经消失,如“服”字,在“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是“穿”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这个用法了。
“通假字”正是基于词义转移或消失的语言演变而产生的,一类通假是当时多个字表达同一个意思,后来出现分化,如曾经“尊”和“樽”,都表示盛酒器,现代汉语中“尊”字没有这一用法,于是“尊”就成了通假字;一类是当时表达的意思消失了,如“反”字,古代含有“返回”的意思,现在表示这一意思是“返”字,“反”就成了通假字。
通过分析词义的变化,我们知晓了一词多义的来源、古今异义的变化、通假字出现的原因,在阅读时,不能望文生义、以今律古。
阅读时,我们察细微差别,准确理解词义,可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看多样义项,留意古今词义变化,可避免“错把芝麻当西瓜”。写作中,我们只有仔细辨析词义,才能正确选用词语;只有准确把握规律,才能优化语言表达。
出乎其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劳模之所以赢得大家的尊重,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________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____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一些企业缺失“工匠精神”,在__________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生产规模的崇拜。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目一新 推崇 投机取巧 粗放式
B.焕然一新 推崇 投机倒把 开放式
C.耳目一新 崇拜 投机倒把 粗放式
D.焕然一新 崇拜 投机取巧 开放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夏五月,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令封德彝举贤(举:推举)
B.上诘之(诘:责问)
C.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去:前往)
D.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谲:诡诈)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答:
(2)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