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榕
阅读指要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按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涉及到的关于“家乡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要求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完成对家乡文化生活的调查,借此了解家乡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并对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建议,属于综合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的结构。
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1.开头。
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
2.主体。
表现调查的重要内容,常用叙述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常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1)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过程来写。
(2)横式结构:将调查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
(3)对比结构:把两个不同的对象加以对比来写。
3.结尾。
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以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二、调查报告的阅读方法。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精读开头,明确调查对象、主要内容;浏览主体,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重点留意数据、发表的议论,深入研究核心内容;整合信息、把握结构、概括中心。
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典型材料。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观点。
(2)对比方法。留意文中今昔、新旧、正反、成败或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从对比中了解事物特点、明辨是非、把握作者观点。
(3)精确数字。基本的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式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收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
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两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
(摘编自陈方《网民需具备“媒介素养”,获取信息却未必能看到真相》)
材料二:
材料三: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暴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
(摘编自解冰《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须双管齐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互联网时代,媒体人和网民都需要具备“媒介素养”。
B.网民在接受信息时,要有理性,不能忽略一些要素,如信源的权威性和事实的完整性。
C.《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显示,中国青少年在网络规范素养方面的得分最低。
D.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问题,并非毫无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民有必要摈弃头脑中的偏见和思维定式,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實。
B.依据《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2)》,中国青少年的信息甄别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
C.《真相》一书中提出的“六问”判断标准,体现了对专业的信息捕捉者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
D.受众存在知识盲点是导致网络谣言传播的根本原因,受众急需弥补这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