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杨梅竹斜街,艺术家团队利用闲置空间创新打造“胡同花草堂”,收集廢弃容器作为花盆,鼓励居民通过养花、种菜等活动增进交流。随着居民参与度日益提升,邻里关系更加融洽,社区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这一艺术实践也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提供了新方案。
在上海市虹口区广中路街道,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师生团队走入社区,与居民深度交流,用艺术的方式记录百姓故事。同时,团队通过手绘等方式改造垃圾桶,宣传垃圾分类理念,使艺术真正服务大众,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老弄堂中绘上重彩壁画,再现都市风情;社区里的口袋公园,既是休闲运动的去处,又是露天的艺术展台;地铁里的特色艺术装置,成为城市文化窗口……近年来,艺术日益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助推器,全国各地积极推进“用艺术点亮城市文化空间”实践探索,越来越多艺术元素的融入,为闲置的社区空间注入了文化活力,使城市建设的主体不再只是艺术家,而是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居民。
(摘编自“人民网”2022年9月11日)
◆素材解读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历史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托。
从连接生活场景和空间美学出发,从满足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品位、品质出发,充分发挥艺术优势,以艺术的方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整体形象和发展品质,有助于增强城市的生命力与艺术的延展性。
今天的城市公共艺术,已不只是提供被欣赏的艺术作品,而是鼓励人们参与其中,和艺术作品、城市空间产生良性互动,使城市空间里的艺术更具体验性和传播性。
◆适用话题
艺术应用 提升审美 城市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