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兰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自2012年财政部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来,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高职院校面临各类复杂的内外部风险,高职院校的风险管理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建设,应融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机制,通过全过程管理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与事业发展规划。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单位层面、业务层面、监督与评价。结合内外部环境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单位层面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与权责、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与沟通、文化建设、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等内部控制要素,是整个内部控制的基础。高职院校应该全面梳理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确定管理环节和流程,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不断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解决资源配置有效性的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的基本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基本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科学管理、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框架建立。根据相关发展规划,经过5~10 年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2021年4月修订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一次对职业院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了规范。因此,多元化主体办学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学校理事会(董事会),进一步明确学校、行业企业等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提升行业企业代表在理事会(董事会)中的地位。
从风险管理视角来看,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风险控制重点内容包括:①明确党委会、理事会(董事会)、校长、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的分工和制衡机制。②通过梳理流程与评估风险,采取控制措施,建立有效的议事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从而提高外部与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各项事业发展。③借鉴COSO 风险管理框架,在学校理事会(董事会)下设立内部控制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建立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和理事会(董事会)下设的内部控制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理事会(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
《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指出,组织架构是高校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大学章程,结合高校实际,明确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包括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等。建立科学高效、分工制衡、权责明晰的组织架构,是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目标。风险控制的重点是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与定期轮岗。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组织架构,并明确岗位权责。
就内部控制工作而言,高职院校确定牵头部门或单独设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工作,形成内部控制部门、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审计和纪检部门相互制约与协调运作的组织架构体系。在工作实践中,一般可设4个小组分别负责相关工作,体现了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
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制度建设为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提供了良好制度环境,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形成以章程为核心、层次清晰、内容规范的四级管理制度体系。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将法律法规等外部监管要求转化为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双高计划”建设相关标准,全面系统地梳理本单位的各项制度和管理文件,通过查缺补漏、修订废止等方式,持续改进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梳理和优化内部管理制度的过程,既是规范管理的过程,也是对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风险控制的重点内容包括:是否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是否与学校章程协调一致;是否匹配本单位的业务实际情况;各制度是否有相关配套文件;文件内容是否明确了具体执行要求、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各项制度文件之间是否有内容重复、相互冲突现象。
通过信息化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因素;通过自动预警、实时监控、数据分析等功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信息化建设目标就是要做到全流程信息化。
在工作实践中,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控制重点内容包括:①控制对象全覆盖,将制度与流程嵌入信息系统,控制对象从经济业务活动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②关键控制点固化,对关键控制点进行逐项梳理后,通过制定标准模板,在信息系统中明确和固化关键控制点。③数据共享,打破各部门使用专业软件造成的“信息孤岛”,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④表单规范化,表单设计是否标准直接影响流程的规范性,表单规范化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⑤控制指标量化,如果无法量化控制指标,信息系统就无法识别风险,也无法进行预警和实施控制。
沟通以信息透明、信息渠道畅通、信息传递及时准确为目标,对风险识别具有重大影响。高职院校信息沟通的风险控制重点内容包括:①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包括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明确内部沟通的渠道、方式和频率,建立并拓宽信息沟通平台,确保信息在内部不同层级之间、同一层级之间,以及在管理层、教职工、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②建立有效的内外沟通机制,在相关信息平台公开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重大投资、采购工作、人才引进、科研成果等信息,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③建立有效的投诉沟通机制,建立预防信息传递失效的特别沟通渠道,如管理人员接待日、教职工信箱、学生信箱、举报投诉电话,完善举报人保护制度。
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增强制度效力,并弥补制度缺陷,反之会导致各种风险。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基于办学传统、历史传承与核心价值,在办学实践中培育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的学校文化。
从风险管理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培育风控文化,主要内容包括:①学校管理层重视并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将风控文化融入具体的工作实践。②通过多种方式宣传风控文化,定期开展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专业培训,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氛围,将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理念融入各项工作,强化全员风险意识。③通过制定或完善岗位职业道德守则,建立相应的评估制度,明确评估的内容、程序与方法,避免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评价和改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帮助单位实现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预警、监督、评价、建议等作用,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当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独立性问题。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加大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确保评价与建议的客观性,可由设在理事会(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学校内部审计的总体工作安排,研究制定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也可由本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工作。
二是专业性问题。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要求内部审计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上,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建议,专业性要求较高。内部审计岗位应当由具有审计或会计工作经验的人员担当,通过组织内审人员参加培训活动,更新专业知识与提高专业技能。内审人员定期到相关业务部门轮岗,不断提升工作的专业性。
内部控制是全员控制,人力资源水平直接影响内部控制质量。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及实践,通过改善内部环境,提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建立或完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为目标,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各部门与教职工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风险控制重点内容包括:①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包括人才需求分析与计划、人才引进制度与流程、选聘和选拔管理、人才储备机制、教师培训机制等。②人力资源的使用与激励,包括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关键岗位管理、轮岗管理、档案管理、教师发展与晋升机制等。③人力资源的退出,建立健全解除劳动合同、辞职、退休等退出机制,明确退出条件和程序,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职院校还需要完善绩效管理,重视对内部控制工作情况的绩效考核,制定内部控制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设置与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结果相关的绩效指标,将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结果作为各部门、各岗位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绩效工资、职级晋升等挂钩。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业务层面建设,忽视了单位层面建设,制度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滞后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造成了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建立全面、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内部控制体系,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