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李水琳,钱琼秋,陈再鸣*
(1.金华市挺美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金华 321000;2.浙江大学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3.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
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属侧耳科、侧耳属,亦称刺芹侧耳、平菇王[1],因其菌肉肥厚,口感如鲍鱼,又具特殊的杏仁香味而得名。近年来,杏鲍菇的商品性获得了市场广泛认可,已成为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主要菇种之一[2]。但国内商业栽培的杏鲍菇种源一直依赖国外引进[3-6],来源较为单一,尤其是适宜工厂化袋栽模式的优质杏鲍菇品种缺乏,严重制约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效益提升和产业发展[7-8]。为有效破解这一产业“卡脖子”难题,本研究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引进了自主培育的杏鲍菇优新品种天鸣1号(浙认菌2018001),通过2 a的栽培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为金华市杏鲍菇工厂化袋栽探索出了一种优质高产新型栽培技术模式,这将有力促进金华市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供试杏鲍菇品种天鸣1号(浙认菌2018001)引自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
所用仪器有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水平电泳槽、紫外分光光度计、2300 kjeltec Analyzer Unit自动定氮仪、FOSS 2055脂肪测定仪、FOSS 2010纤维测定仪、210 Plus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SYKAM 433D氨基酸分析仪等。
PDA培养基为马铃薯200.0 g·L-1、葡萄糖20.0 g·L-1、KH2PO41.0 g·L-1、MgSO4·7H2O 0.5 g·L-1、琼脂20.0 g·L-1。原种、栽培种培养基为棉籽壳45%,木屑35%,麸皮20%,含水量60%±1%。出菇栽培袋培养基为棉籽壳48%,木屑35%,麸皮10%,玉米粉5%,石灰2%,含水量60%±1%,低压聚乙烯薄膜袋规格为18 cm×35 cm,料重1.2~1.3 kg,料高18 cm,抽真空高压灭菌1.5 h,冷却后接种、培养。
1.2.1 固体三级菌种的制作
将天鸣1号母种按无菌操作程序接入母种培养基中,常规培养,淘汰不典型菌落,选正常菌落继续转接到常规固体原种、栽培种培养基中,培养后制成固体栽培种备用。
1.2.2 栽培条件控制
出菇栽培袋接种后前7 d温度控制在20~22 ℃,菌丝定植后,袋内温度不超过24 ℃,长满菌袋3/4左右移入定植库,满袋后,进入后熟期,控制温度23~25 ℃,后熟10 d后进行开袋。
将后熟后的菌袋移入出菇室,进行催蕾管理。打开菌盖,去除菌袋表面老化菌丝。开袋后前2 d控制温度在18~20 ℃、湿度95%左右,不通风。第3~10 d温度稳定在14~16 ℃,湿度85%左右,适当光照、通风;菌丝变白并扭结形成原基,第10~13 d湿度维持在90%~92%,CO2浓度0.10%~0.15%,光照300~500 lx,2 h·d-1。
伸长期控制空气湿度90%~95%,CO2浓度提高至1 500~2 000 μL·L-1,根据菌盖大小调节光照时间,经过22~25 d,柄长13~15 cm、菌盖直径3~4 cm未开伞时及时采摘。
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每组100袋,重复3次;2个对照品种为兴科11、磐兴1号(均引自浙江大学食用菌研究中心)。营养生长期记录菌丝萌发、生长速度、满袋时间、后熟时间及成品率等指标;生殖生长期记录出菇时间、菇盖直径、菇柄长度、菇柄直径、产量及转化率。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采用GB 5009.5—2010;粗脂肪含量的测定采用GB/T 15674—2009;粗纤维含量的测定采用GB/T 5009.10—2003;灰分含量的测定采用GB/T 12532—2008;粗多糖含量的测定采用NY/T 1676—2008;氨基酸含量的测定采用GB/T 5009.124—2003。
试验数据分别采用Excel 2003和IBM Statistics 20.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天鸣1号菌落在PDA培养基培养时,菌丝体表现洁白、平展、气生菌丝中等(图1中A),生长速度为4 mm·d-1,培养基中无色素分泌,无星网状菌落(无性孢子产生)产生现象。菌丝显微结构显示(图1中B),菌丝直径主枝8~10 μm、分枝5~7 μm,分枝间距610~690 μm,分枝角度42°~45°,菌丝细胞内均有2个细胞核,核直径2.1~2.9 μm,菌丝细胞间有隔。3 000倍电镜观察,可见明显锁状联合(图1中C)。
A—菌丝;B—菌丝显微结构;C—锁状联合。
天鸣1号子实体丛生,中偏小;菌盖直径3.0~4.9 cm、厚度0.9~1.6 cm,初半球形,后渐展开,成熟时顶部多为平展,浅栗色;菌柄中,棍棒型,规整、匀称,直径1.9~3.5 cm、长8.7~14.2 cm,多中生,有的偏生,白色,实心;无菌环或菌幕,菌褶延生、密集,乳白色,不等长(图2中A);孢子印白色(图2中B),孢子椭圆形或近纺锤形,孢子表面有脊状凸起,大小为3.15 μm×6.69 μm(图2中C)。
A—菌褶;B—孢子印;C—孢子形状。
从天鸣1号和2个对照品种兴科11、磐兴1号栽培试验结果显示,在营养生长期,天鸣1号菌丝萌发快,菌丝洁白、均匀,无斑点状现象出现,生长速度4.1 mm·d-1,满袋时间比对照兴科11缩短2 d,比磐兴1号缩短6 d;从后熟时间看,天鸣1号和对照兴科11均为10 d,而磐兴1号为12 d。最后从菌袋成品率分析,天鸣1号菌袋达到99.5%,优于2个对照品种(表1)。天鸣1号菌丝体的上述性状指标显示,其菌丝体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和较强的抗性,具有了高产优质的条件。
表1 天鸣1号和对照品种菌丝体营养生长比较
从生殖生长期各指标分析,天鸣1号全生育期为63 d,与对照品种兴科11和磐兴1号差异不显著。从子实体形态发生看,天鸣1号原基发生量中等,从原基到成菇阶段管理时不需要疏蕾,成熟子实体以丛生或单生为主,菇体大小适中,菌盖呈浅栗色,柄白色、平滑,朵型优,畸形菇少;对照品种兴科11原基发生量大,从原基到成菇阶段管理时要通过疏蕾才能保证形成正常形态的商品菇,畸形菇率为5%;对照品种磐兴1号子实体群生或单生,柄较粗且多凹凸,畸形菇比例到达10%,商品性较差。从产量看,在工厂化标准栽培模式下,天鸣1号2潮菇总产量达到每袋329.2 g,总生物转化率73.2%,比对照兴科11和磐兴1号分别增产8.9和8.7百分点(表2)。
表2 天鸣1号和对照菌株产量比较
与2个对照品种相比,在感官性状方面,天鸣1号商品性好、朵型优,菇肉细嫩、白色,具良好杏仁味;理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天鸣1号含蛋白质2.14%、粗纤维1.2%、粗脂肪0.6%、灰分0.58%;在粗多糖含量上,天鸣1号高达8.32%,比对照兴科11高2.90百分点,比磐兴1号高1.12百分点(表3),这显示了其在降血糖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的应用前景。
表3 天鸣1号和对照品种子实体理化成分比较
从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表4)分析,天鸣1号子实体的氨基酸总量达到1.82%,高于2个对照品种;氨基酸种类有16种,其中包括赖氨酸、亮氨酸等6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呈味氨基酸方面,天鸣1号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及甘氨酸等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2个对照品种,说明其在食用口感方面有较好的优势。
表4 天鸣1号和对照菌株子实体氨基酸含量比较
天鸣1号是浙江大学食用菌研究中心采用单孢杂交+紫外诱变选育的杏鲍菇新品种[9-11],于2018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12-13]。从本次引种试验结果看,天鸣1号在工厂化周年栽培模式下,显示了较好的推广前景[14-18]。
从农艺性状看,天鸣1号营养菌丝体生长快、抗性强,菌丝满袋时间短、菌袋成品率高[19-25];在生殖生长方面,菌袋后熟期较短,子实体表现为丛生或单生,幼菇成活率高,畸形菇比例低,栽培时可采用免疏蕾、整丛采收方式,这样既可获得优质高产商品菇,又简化了栽培工序,提高栽培效率,还可有效避免疏蕾操作引起的细菌性病害,降低了生产风险。
从品质特性看,天鸣1号子实体品质优良,在感官性状方面呈现出朵型优、杏仁味强的特点;在有效成分方面表现为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因而菇体具有细嫩、鲜甜的风味;尤其是在多糖含量方面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这显示了其良好的功能开发特性。据金铭等[26]报道,杏鲍菇多糖对人体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防止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抗肿瘤、降血糖、护肝等多重效果,杏鲍菇碱提多糖有降低血脂、抑制小鼠体重增加,并使血浆胰岛素水平、血清甘油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小鼠爆破血糖水平下降,进而控制小鼠的血脂水平,并起到预防脑血栓、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杏鲍菇多糖能降低由于肾上腺素和葡萄糖所致的高血糖,磺化后的杏鲍菇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此外,有报道[26]显示,杏鲍菇有提高免疫力等多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特性,这为天鸣1号等优良新品种的功能特性进一步发掘和相关深加工产品研发提供了更深入和广阔的探究空间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