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模与物模的某工程短鱼道水流条件研究

2022-12-08 03:42李桂青桑林瀚何霞
海河水利 2022年6期
关键词:鱼道测流水流

李桂青,桑林瀚,何霞

(1.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天津 300222;2.天津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天津 300017)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过鱼设施采用短鱼道与机械提升转运相结合的形式,过鱼设施通过电站发电尾水以及补水管流量诱鱼。短鱼道及集鱼池布置于厂房右侧,总长64.90 m。集鱼池分为消能池、集鱼箱池和赶鱼栅池,赶鱼栅将进入鱼道内的鱼赶入集鱼箱内,再利用机械设备将鱼类提升、转运过坝至上游水库。短鱼道沿水流方向分为标准池室、休息池室和鱼道进口,桩号鱼0+000.00—0+039.00段与桩号鱼0+039.00—0+64.90段夹角为123°,标准池室长2.0 m,休息池室长4.0 m,池室宽均为1.5 m,并采用带有导板的竖缝式隔板结构,竖缝宽度0.3 m,鱼道坡度1/40。鱼道进口设为渐变形式,长3.0 m,宽1.5~3.0 m,以改善水流流态,鱼道进口通过引渠与河道相衔接,引渠渠底宽度为3.0 m。为避免鱼群上溯至电站尾水渠内,需在鱼道进口上游侧河道布置拦鱼电栅。

为兼顾多种过鱼对象,鱼道进口设计流速应介于0.11~0.60 m/s,且流速越大,诱鱼效果越好。根据本工程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确定鱼道竖缝断面处设计流速控制范围为0.93~1.02 m/s,池室平均流速范围为0.50~0.64 m/s。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手段开展,建立鱼道三维紊流数学模型和整体物理模型,对鱼道内流场分布和水力特性进行研究。

2.1 数学模型

本次数值模拟[1]针对工程短鱼道建立局部计算模型,网格划分采用笛卡儿正交结构网格,网格大小取0.05 m,有效网格总数约267万。

模型在集鱼池上游设置进口边界,进口边界条件根据补水管流量设置为流量边界,在进鱼口位置设置出口边界,出口边界条件根据下游河道水位设为压力边界,固体边界采用无滑移条件,液面为自由表面,流体设置为不可压缩流体。

2.2 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2]针对短鱼道、补水管、电站尾水以及进鱼口上下游一定范围的河道地形建立整体模型,进鱼口上游河道地形长90 m、下游河道地形长60 m,从而消除模型边界对进鱼口水流的影响。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采用正态模型,几何比尺Lr=10。上游来流流量通过流量计控制,下游进鱼口水位通过固定测针控制。

3 研究结果

本文主要针对电站运行典型工况进行分析研究,电站下泄流量63.90 m3/s,鱼道补水流量0.42 m3/s,鱼道进口水位968.72 m。

3.1 鱼道竖缝

鱼道竖缝自上游向下游依次编号1#~21#,流速测点布置于竖缝中间,分别测量竖缝测点表、中、底层的流速,实测结果如图1所示。竖缝流速大小基本分布在0.80~1.20 m/s,平均流速分布为0.89~1.08 m/s,满足设计流速要求,自上游向下游竖缝流速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变化较小。

图1 鱼道竖缝沿程流速分布

3.2 标准池

考虑到123°转弯段[3,4]可能对标准池水流流态的影响,取转弯段上游第2个标准池和转弯段下游第3个标准池作为研究对象,标准池内沿水流方向布置6个测流断面,相邻断面间距0.36 m,每个测流断面布置5个流速测点,相邻测点间距0.30 m。

由于表、中、底层流速分布基本相同,计算相同测点表、中、底层流速的平均值,流速分布如图2所示。转弯段上下游标准池水流流态相近,主流基本位于池室中间,弯曲程度较小,呈倒“S”形分布,利于鱼类上溯,在主流两侧存在两个范围大小相差不大的低流速回流区,可以为鱼类提供良好的休息空间。

图2 模型实测标准池流速分布

数值模拟得到的标准池流速分布云图,其结果与物理模型实测结果相近,主流流速大小主要分布在0.5~1.0 m/s,主流两侧回流区流速基本在0.3 m/s以下,从边缘向中心流速逐渐减小,中心流速基本趋近0。

3.3 休息池

休息池[5]内沿水流方向每隔0.38 m布置1个测流断面,每个测流断面相邻测点之间距离0.30 m。测点表、中、底层平均流速的分布情况如图3(a)所示,主流进入休息池后受竖缝导板的影响偏向左侧,之后沿左侧边墙流动,并在下游隔板的作用下发生弯曲进入休息池下游竖缝,主流弯曲程度较大,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贴壁现象。在主流区左侧上游和下游分布有范围较小的回流区,主流右侧的回流区范围较大。

数值模拟得到的休息池流速分布如图3(b)所示,其流场分布与模型实测结果相近,主流流速主要分布在0.3~0.9 m/s,回流区流速基本小于0.3 m/s,回流中心流速最小,基本趋近于0。筛选每个断面的最大流速值得到最大流速沿程分布曲线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休息池内主流流速沿程先减小后增大,在下游竖缝位置附近达到最大。

图3 休息池流速分布

图4 休息池最大流速沿程分布曲线

3.4 转弯段

数值模拟计算的流速分布与模型实测流速分布情况相近。转弯段上游部分主流偏向左侧边墙,在左侧边墙的导向作用下,主流偏向转弯段下游部分的右侧边墙,最后经下游竖缝流出转弯段,转弯段内主流较为明确,弯曲程度较小,但存在一定的贴壁现象。在主流区两侧分布着3个回流区,回流区尺度相差较大,上游左侧回流区尺度较小,而右侧回流区以及下游左侧回流区尺度较大。主流流速主要分布在0.4~0.8 m/s,转弯上游部分主流流速较大,下游部分主流流速较小,至下游竖缝位置流速增至最大,主流两侧回流区流速基本不超过0.3 m/s,在回流中心位置流速趋近于0。

3.5 进鱼口及引渠

进鱼口渐变段每隔1.50 m设置1个测流断面,引渠内每隔6.00 m设置1个测流断面,共布置7个测流断面,每个测流断面在中间及两侧布置3个测点,分别测量表、中、底层的流速,实测结果如图5所示,图中仅列出测点的表层流速。

图5 模型实测进鱼口及引渠流速分布

根据测量结果,主流出标准池后受竖缝导板的作用偏向左侧,1#~5#断面左侧流速基本分布在0.1~0.6 m/s,满足诱鱼流速要求,且随着水流向下游扩散,左侧主流流速逐渐减小,在主流右侧存在一个范围较大的回流,因此中间及右侧测点流速值较小。6#、7#断面测点靠近河道,流速方向与河道主流一致且流速较大,6#断面表层流速最大为1.61 m/s,7#断面最大流速为2.57 m/s。

3.6 池室水深

鱼道沿程水深分布测量结果,如图6所示。从鱼道进口到集鱼池,水深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进口水深为1.60 m,赶鱼栅池水深为1.78 m,水深增大0.18 m,但相邻标准池室间水深相差不大,整体水位变化较小,衔接顺畅。

图6 鱼道沿程水深分布

4 结论

本文基于某工程过鱼设施,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竖缝式短鱼道的水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

(1)短鱼道竖缝平均流速分布在0.89~1.08 m/s,满足设计流速要求。各标准池水流流态分布相近,主流基本位于池室中间,呈倒“S”形分布,主流两侧存在两个范围大小相差不大的低流速回流区,主流流速大小主要分布在0.50~1.00 m/s,满足鱼类上溯需要。

(2)休息池与转弯段主流流速分布在0.3~0.9 m/s,并存在一定的主流贴壁现象,且回流区尺度差别较大,今后需通过设置整流挡板等措施改善池室流态。

(3)从进鱼口至集鱼池,鱼道内水深总体呈逐渐增大趋势,但相邻池室间水深相差不大,衔接顺畅。

(4)数值模拟计算成果与物理模型试验成果在水流流态、流速分布等方面基本一致,二者相互验证补充,成果可作为设计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鱼道测流水流
全自动缆道测流控制软件分析与设计
渠道断面自动测流系统在位山灌区测水量水中的应用
哪股水流喷得更远
基于PIT遥测技术的竖缝式鱼道过鱼效率及鱼类行为分析
能俘获光的水流
蜿蜒式鱼道与竖缝式鱼道的水力特性对比分析
基于水文测站测流垂线精简试验分析研究
紊流特性对鱼道结构的影响
不同类型鱼道结构及功能研究
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