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颖欣 郑 凌
湖南工程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当今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对象[1]。以土家织锦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既面临冲击也迎来新的挑战,传统生产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当前智能化、数字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挖掘产业需求,探索产业发展趋势,结合互联网思维开展生产性保护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创新路径研究出发,探索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创新模式与策略,最终通过开发土家织锦App,验证模式与策略的可行性。
“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渐走向白热化,不同于传统物质类文化产品可以通过数字化、视觉化的形式进行生产性保护,以手工技艺为核心的非遗文化产业由于其技术复杂、产量少、成本高等因素,在开展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因此,深入挖掘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展开分析,结合互联网思维与技术优势探索生产性保护创新模式,首先需要确立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创新研究路径[2]。以土家织锦手工技艺为例,其主要包含土家织锦手工制品生产性保护需求与发展趋势之间的拟合,确定创新模式以及围绕土家织锦手工技艺模式创新所开展的生产性保护技术路线。
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模式创新技术路线围绕研究对象、生产方式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挖掘用户需求、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对土家织锦市场用户反馈、销售模式与织锦产业结构相匹配找到解决途径,从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与发展可持续三个角度开展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模式创新并给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需求与织锦市场趋势拟合的创新匹配,从而得到模式创新原理与策略(如图1)。
根据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模式创新研究路径,需要根据相关人员、产业、市场等的需求,根据政策、消费、技术等的发展趋势,建立起两者之间的拟合关系,推演出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创新模式及对应的设计策略[3]。
通过线下访谈及实地调研,对消费者、农户、商家、工厂以及各级非遗传承人等多方对象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将访谈内容进行整理,通过制作洞察卡片的方法,更直观地得到土家织锦利益相关者需求及痛点。洞察卡片的内容以POEMS 研究框架为指导,此框架可以对研究者的观察以及记录行为起到指导作用,同时提供信息后期处理的分析框架,主要由4部分组成:人物/行为/环境的图片;问题描述;购买产品特点;购买动机。根据获取的卡片进行成果整理,将利益相关者购买动机划分为旅行纪念、装饰收藏、体验定制三种,并通过其给出的描述进行归纳、梳理及提炼,得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需求特点如轻便化、趣味性、差异化、高端化、实用性、自由的、可操作等。最后通过发散设计机会点找到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发展趋势类型,形成需求与趋势的拟合路线。用户对土家织锦动机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需求预期,从而影响生产开发的形式。另外,针对用户反馈、销售模式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同,推演出不同坐标系下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创新原理。如文化创新与产业开发共存原理、破圈整合与可持续发展平衡原理、技术创新与技艺传承匹配原理(如图2)。
文化创新与产业开发共存。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一定数量消费者出于购买旅行纪念品的目的,在景区、机场、车站等相关场所产生购买行为。根据调研发现这部分消费者对土家织锦的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产品的便携程度、是否具有趣味性以及实用性等方面,因此根据消费场景及消费用途推演出生产设计机会点,可以从文化、造型、元素等角度展开大宗产品开发,通过品牌化的方式展开文化创新,形成文创品牌,实现产业发展。
破圈整合与可持续发展平衡。目前传统土家织锦手工技艺的保护方式仍停留在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与技术传承人的持续性教学等,主要从内向外传播与推广技术与产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经济的发展,非遗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外扩,许多消费者被非遗产品的外部所吸引,倒推文化或技艺由外向内发展,可以通过用户参与、协同设计等方式搭建桥梁,通过不同圈层资源的整合,从可持续的角度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技艺传承匹配。当前无论是企业相关人士、传承人还是消费者普遍认为土家织锦仍存在技艺复杂、图案陈旧、原材料低端等问题,导致产品耗时长、实用价值低、人工费用高等。于是从传承人的角度更需要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通过少而精的传统路线及建立高端产品线的方式,打造定制化、高品质的收藏级路线,从而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向上发展,弥补土家织锦手工技艺高端领域的空白。
通过二维象限法对用户产生购买行为的需求特征进行归类,根据土家织锦生产特点定义了用户对土家织锦机器化生产与手工生产的需求的坐标两端,再从用户产生需求的动机出发分为个性化的需求与大众化的需求,作为需求坐标的另一轴向两端。围绕文化创新、发展可持续与技术创新等方向展开原理分析,揭示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模式创新的规律与法则,归结生产性保护创新模式,分别为:以发展可持续为核心的体验式生产模式、以文化创新开发为主的品牌化生产模式、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高端化生产模式,并根据模式制定相对应的创新策略(如图3)。
基于创新资源整合的品牌构建策略。从品牌角度出发,整合资源,包括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以及品牌产品开发等。品牌产品开发主要包括旅游景区产品的开发以及传统织锦的多种实用产品的开发[4]。根据需求特征中的实用性、趣味性以及轻便化,从多个角度出发,考虑织锦的多种可能性以及商业模式的多种可能性。可利用企业生产制造经验,与高校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他们集体参与到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大宗产品开发中,形成品牌发展战略与校企文创孵化中心,保证持续不断的创新来源。
基于用户体验的协同创新策略。协同设计已经从最初鼓励用户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完成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发展到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社会创新研究领域,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各利益相关者围桌而坐,去创造共同的语言、远景和战略。在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中,以手工实践为核心的体验式生产模式为用户提供从体验式服务到个人定制服务再到用户能动性等多种需求层次的体验方式。具体做法通常为线上线下结合的体验式协同创新,消费者参与到手工艺体验中并完成产品的制作。
以手工艺传承为核心的技术开发策略。土家织锦的符号文本为流传多年的图案,这些具有强识别、强认知的符号文本很难从文本中找到突破,通过改变图案或创新图案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产品的创新问题。土家织锦手工技艺的创新并不仅仅是图案的创新,更多可能涉及土家织锦的材质、色彩、包装等所谓的“伴随文本”,可以从多样的展示空间、材质效果以及数字化技术转化等方面展开,构建具有收藏价值的高端化生产模式。
开展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创新模式应用实践,利用互联网思维下的网络传播策略,提出基于“互联网+非遗”的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展示平台交互系统模型。通过分析非遗软件的系统架构与信息架构,获取展示平台软件的核心功能模块,最终进行交互与界面设计,从而验证模式与策略的可行性[5]。软件的核心功能有三个,包括线上线下非遗体验模块、品牌化产品运营模块以及个性化定制及收藏模块。如土家织锦非遗文创平台“西兰花”信息架构与效果图设计(如图4)。
线上线下非遗体验模块。土家织锦非遗文创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即线上线下体验模块,可通过免费线上教育课程提供给用户可重复的知识内容,还有线下非遗体验馆及展览馆的介绍,可预约线下课程开展土家织锦手工技艺体验与学习,实现非遗传播的通路闭环。
品牌化产品运营模块。根据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创新策略中给予创新资源整合的品牌构建要求,树立品牌并展开创新产品开发,通过平台展示与推广实现品牌化的运营与销售,根据土家织锦非遗文创平台“西兰花”App信息架构的搭建设置导航分类、产品列表、广告推广等模块,快速检索消费者所需的土家织锦相关产品。
个性化定制及收藏模块。根据软件信息架构展示,为发扬并传承传统手工艺人的手工技艺,弥补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中高端产品线的缺失,开发个性化定制服务模块,满足少量精品化客户需求,从而达到提升品质和行业收藏价值标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