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引导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育人价值的实现

2022-12-08 06:15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伏山镇苏楼明德小学张崇华
天津教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创设法治道德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伏山镇苏楼明德小学 张崇华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学科之一,展现着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便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有利于不断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了进一步发挥本课程的育人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思想品质。那么具体而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策略的意义与价值有哪些呢?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更易于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小学生的情绪体验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状态,也影响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效果。在常规的“唯知识论”教学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会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课程理论,学生的思维、情感参与度都不高,这就直接弱化本课程的育人效果。但是,情境教学不同,情境的本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与工具,在课堂上还原某种情感环境或者是社会文化现象,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使学生自主思考某一个道法知识的实际意义,更易于促使学生自觉分享自身的成长体验与认知经历,实现素质发展。

(二)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关系着他们的建构行为。皮亚杰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指出,情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基本条件,并呼吁各位教师在课堂上主动创设情境。这是因为情境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切实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不良状态;可促使小学生在情境引导下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促使小学生认同道法理论,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自主总结有效观点;也可直接优化学生的精神状态,有助于学生实现素质发展。

(三)便于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也正因如此,导致小学生在解析道法知识时常常出现认知肤浅、思维片面等问题,而且难以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迁移本课程知识。这种并不理想的学习状态会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在情境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生活体验,这就有利于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相似的情境中回顾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有利于真正改善小学生的思想认知,便于提升小学生的素质水平。如此,有利于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效果,也有利于促使小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综上,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采用情境教学策略开展学科活动,意义重大,教师也应主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讨论德育案例、总结道德与法治理论,使小学生能在情境启发下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自觉追求远大的理想目标,能正确处理人与自我、社会、自然的关系,从而切实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水平。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便要积极落实情境教学策略,以便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与做法

(一)组织生活观察与体验活动,还原生活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以“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了生活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情境教学中,教师也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历,使小学生能自主迁移认知经验,以便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情感体会。值得一提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所收录的教材内容都与小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关,教师应围绕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能自主迁移成长经历,切实优化学生的认知状态。具体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创设生活情境:

第一,在课前设计生活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认识。在新课改下,乡土资源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提前设计主题体验活动,使小学生能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由此丰富学生的直接体验,以便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引导学生谈论相关问题,使学生在谈论成长经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通过角色扮演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创设生活情境。为了促使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及时回忆起成长经历,教师则可组织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能客观地展现特定的社会关系、再现成长经历等,由此唤起学生的成长记忆,优化学生的认知状态。

比如,在“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了解,教师提前一天让学生利用课间活动、放学之后的课余时间去观察本校的结构、所开设的各类活动以及学校的生态环境特点等,使学生能及时参与生活观察、体验活动。学校是属于每一个学生的大家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学校环境的特点,也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学校的干净、美观需要靠大家的努力这一道理。但在生活观察与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够认真观察校园环境,这有利于促使小学生发现被自己遗忘的细节。比如,有的学生能够发现学校有一块尚未开采的土地上长出了一些小野花;有的学生发现一到课间活动,学校的操场上便有很多同学、教师在锻炼;有的学生发现有一些教师、同学会将路上的垃圾捡起来……在生活观察与体验中,本班学生能够产生热爱校园的美好情感。在此基础上,便可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主动参与“说说我们的学校”这一主题讨论活动中,主动表达自己对学校的爱与珍惜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便根据本班学生所观察的校园生活点明主题:每一个人都要爱惜、保护我们的校园。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直接围绕教育主题设计了校园生活体验活动,但并不是限制学生所参与的校园活动,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校园生活,保证开放性与自主性,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校园环境。在课堂上,教师也让学生自主分享了校园生活经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趣味游戏与表演活动,创设趣味情境

皮亚杰在“玩中学”理论中已经指出,游戏是最适合儿童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教师设计“做中学”活动,以便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实践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利用游戏活动创设趣味情境,使小学生能在游戏活动中思考问题。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可通过如下策略顺利创设游戏情境:

第一,客观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特点,由此开发、创编主题游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创设游戏情境的基本目的,是要唤起学生的认知欲望,使学生能自主迁移已有认知经验。所以在设计游戏活动时,教师应客观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题内容,围绕核心观点设计游戏情境,由此引导学生在趣味情境中实现自主学习。

第二,可在课间休息期间创设游戏情境。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他们在课间活动中能自主地组织游戏活动。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可在课间活动期间组织学生玩游戏,由此创设游戏情境,这样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新游戏情境的实现方式,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能充分参与案例讨论与问题探究,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

比如,在“健康游戏我常玩”一课教学中,由于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引导小学生参与一些健康的游戏活动,使其能在游戏活动中树立规则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发展社会性情感等。因此,教师便在课间活动中组织学生在户外、室内玩游戏,并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开展游戏活动,还表示会根据各个游戏的进度适当延长游戏的时长。接着,本班学生都开心地与好友玩起了游戏。有的学生直接拿出特定的游戏道具玩起了“狼人杀”;有的学生则直接在室外玩起了“123,木头人”、踢毽子、丢沙包等游戏活动。看到学生幸福、可爱的笑脸,教师也感到十分欣慰,而当上课铃声响起时,有少部分学生的游戏还没有结束,教师也让学生继续玩游戏,直到学生分出了“胜负”。在这种状态下,本班学生的心情都变得放松、愉悦,这有利于促使本班学生参与“健康游戏我常玩”这一主题讨论活动中。而教师也告诉学生他们可以经常参加游戏活动,并告诉学生要遵守游戏规则,且要在游戏中主动与同伴交往、合作,希望学生能在游戏中变得幸福与健康。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健康游戏我常玩”这一教学主题开展了丰富的游戏活动,而且充分利用了课间活动,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理道法理论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游戏经历汇总关键知识,使学生能高度认同道法知识,据此改善、规范学生的游戏行为。

(三)利用电教媒体与网络资源,再现视听内容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具有资源丰富、信息交互及时、不受时空限制等功能优势。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去开发、整合网络资源,据此创设视听情境,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此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应通过如下方式创设电教情境:

第一,从儿童视角出发整合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师生双方的思维方式、兴趣、关注点都不同,如果教师不能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在选择电教媒体时是很难判断学生的兴趣所在的,而这有可能会削弱电教情境的创设效果。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应坚持从儿童视角入手,待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之后再合理整合图文、声像、动画等电教媒体,为学生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做准备。

第二,根据教学内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重组电教媒体,以便促使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实现学习进步。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整合多种形式的电教媒体,以便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情境体验和感受,使其能顺利融入情境中。

比如,在“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教学中,为了顺利创设生活情境,教师鼓励本班学生准备一张全家福,在上课之前交给教师,而教师会在课堂上播放《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首歌曲,结合学生准备的全家福,引导学生诉说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这样一来,小学生就能直接在照片、音乐的带动下进入人文情境中,这有利于促使小学生主动思考亲子相处方式,并能激发出学生对父母的爱与关心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导入了本课教学主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故事。根据学生提供的真实案例,教师则会引出感恩教育,告诉学生要多与父母沟通,并且要理解、接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诲,希望学生能明白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以便切实激发出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本班学生设计一份回报父母的行动计划,使学生能真正回馈父母的爱惜与养育之恩。

(四)借助实物展示与语言描述,展现人文情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求异、求新奇,而是让小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必看重教学手段、工具的新奇性、创新性,只要能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即可。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可通过实物展示与语言描述的方式去营造人文情境。其中,生活实物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会、成长经历,便于学生自主表达;语言本就具有极强的渲染作用、启发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课堂上表现出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以便切实优化人文情境的创设效果,使学生能在语言带动下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前收集了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塑料瓶、废纸等“垃圾”,据此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及其原本的用途。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引入本课教学主题,即“变废为宝有妙招”,鼓励学生自主地对这些“垃圾”进行设计、发明创造,希望学生能重新利用这些“垃圾”。在本节课上,教师应用饱满的情感讲述自己对垃圾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脏、乱、差的担忧与顾虑,同时可以也用担忧的语气告诉学生现在的垃圾回收与处理速度远远跟不上垃圾的生产速度,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焦虑。这一番动情的语言能让学生也产生一种迫切的心情,这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变废为宝有妙招”实践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地展现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改善小学生的思想认知状态,便于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积极影响。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则应通过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既要还原生活现象,也要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电教情境丰富学生的视听经验,结合实物展示与语言描述等各种方式,切实优化情境创设效果,使小学生能在情境中实现自我发展。

猜你喜欢
创设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