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文化教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创新举措

2022-12-08 05:06张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政治

张帮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重任,而大学生历史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其综合人文素质水平。目前,为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愈加重视历史文化教育,并将历史文化教育作为重要教育内容。而在具体教育中,需要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出发,充分考虑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明确将历史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充分挖掘,帮助学生树立历史文化观,掌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

1 历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璀璨的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和国家实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伟大目标。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推广,关于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的内容不断增加,并引起了广泛重视。同时随着历史文化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在以历史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中,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限制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历史文化教育内容存在滞后性,且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未能有效落实历史文化教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经典”等传统文化类选修课较少,且以专业院校为主,使得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难以发挥历史文化的育人作用,甚至限制了优秀文化思想的弘扬。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弥补了历史文化资源应用不足等方面的缺陷。

第二,高校学生整体人文道德素质有待提高。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对高素质大学生需求量和综合性人才需求量不断上涨,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此时社会利益、结构剧烈分化,部分群体受多元化信息影响,导致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层次性特征,造成具有丰富道德价值及人文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课程开展不到位,难以发挥传统优良思想道德及文化对新一代青年群体的正面影响作用[1]。

第三,高校学生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理解不足。现阶段,大学生主体为“00 后”,其正处于文化多元发展时期,受当今社会“功利化”思想及就业压力影响,促使学习更多实用性知识以及考取更多证书成为大学生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选择。历史文化课程在考取证书,以及培养大学生实践技能方面作用有限,难以得到大学生积极响应。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下大学生中依旧有约50%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导致出现明显历史、文化理解缺陷。

第四,民俗民风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文化资源,尤其是民间习俗、节庆礼仪文化等。常见传统文化展现形式有腊月祭灶、除夕守岁、红包压岁、清明祭祖、中秋月饼、重阳敬老等,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受西方文化思潮及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影响,现代年轻人多追求浪漫、唯美的“西式”节庆活动,且很少能够放慢生活节奏去传承民俗文化,由此导致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民俗民风资源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 历史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在现代化教育中,更加重视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而历史文化观则是素质教育中的友好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2]。

2.1 民族历史选择受历史文化观影响

民族历史文化作为民族发展和传承的根本,凝聚着民族对世界、自身历史方面的认知和现实感受,同时也包含着整个民族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最为深层次的历史追求以及行为准则。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观影响下,历史发展做出了合适选择,如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道路,该道路是在救亡图存历史命题指导下进行的,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民族使命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并在历史不断推进和文化沉积中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华民族特点的民族精神。

2.2 大学生群体为传承传统文化主力军

在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具有丰富知识和技能,且树立民族精神的高素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希望和主力军,不论是能力方面,还是对社会发展方面,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涉及的历史文化内容,不仅包含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且与文化弘扬和发展存在密切关联性。拥有良好传统文化素养的高校学生,可更好地肩负起社会主义强国建设重任。

2.3 历史文化教育是实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天然素材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积累,文化内容和精神思想极为丰富,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宽仁、包容,关注道德精神修养。道家秉承“天人合一”思想,更加强调对自然热爱、对人关爱以及对更高层次的精神家园建设的追求。而这正是当代大学生培养中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尤其是进入到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大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提升。而通过历史文化教育,可使大学生从更多的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人格[3]。

2.4 历史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增强文化内涵,并且可保持一定文化张力,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效果,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手段。同时将历史文化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利于扭转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方向,可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准提升。

3 历史文化教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施策略

现阶段,继承历史和弘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将历史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设与思想教育内容相结合,可提升历史文化课程教育进展,有效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陷,可从理论等方面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并找出了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发展的新教学方式。

3.1 历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包含多种类型其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资源,如历史名人、重要思想文化、历史文化场所、重大历史事件、红色旅游基地等,这些文化资源以书籍、图片、视频、网络、实物等形式存在。高校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中,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可起到良好育人效果。而在具体应用中,为充分发挥其价值,提升教育效果,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导向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首要功能是导向性,通过教育可将大学生塑造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将历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这一原则,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展开教育,可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进而发挥其育人功能。

第二,一致性原则。历史文化是经历数千年继承、创新而不断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一个历史过程。运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通过合理引用、借鉴、创新,实现古为今用,并结合我国实际,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既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格,又可保证其与我国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相符合,且能够保证教育工作开展的正确性,与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高度一致性[4]。

第三,真实性原则。将历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保证历史文化资源的真实性,这就要求客观分析历史事实,并将其与神话故事、演绎故事和传说等进行界限划分,禁止将虚假、杜撰内容作为教育资源,要求必须尊重历史事实,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四,实践性原则。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仅依靠理论知识难以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效果。道德形成中需要对品格、素质、修养等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长期教育,在此过程中需要借助校园文化熏陶、社会实践考验和锻炼。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发挥历史文化作用必须强调实践性原则,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实践切实感受历史文化,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文化氛围。

第五,整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想教育中,融合历史文化资源,还需要强调整体性。简言之,就是将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融入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在运用历史文化资源时,将校内理论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等联合起来,建立现代化科学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此外,还应将培养目标和校外实践紧密相连,建立现代化校外育人体系及历史文化育人资源校外体系。在多种体系和规章制度等支持下,确保整体育人效果。

3.2 融入思想政治理论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解说进行教学也是落实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方式。同时,理论教学也是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并发挥其育人功能的主要阵地,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能够降低以往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课堂枯燥性,从而提升教学内容生动性、学术性和地域性,易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具体实施时可采用以下方式:第一,将历史文化穿插进案例分析中,根据课文教学内容,将历史文化、人物、事件、思想等融入教学内容中,构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第二,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展开研究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过程中,可要求大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资料收集调查,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以此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知识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根据课程特点,开展参观历史文化实地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较少,为提升历史文化教学效果,应利用本地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场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参观性课程[5]。

3.3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历史文化资源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大量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此类资源的利用,将民族精神、传统道德、传统人文思想以及传统哲学等内容作为核心,并结合真实历史故事,将其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中。现阶段,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接受程度有限,为提升其对相关内容掌握效果,需要在历史文化资源支持下进行创新。

3.4 拓展历史文化教育载体

近年来,随着教育知识内容不断丰富,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为现代化教学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首先,应利用现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加强对学生基本历史文化观培养,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而保证教学符合整体课程开展要求。其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思想文化教育氛围,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利用其中的人文精神熏陶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逐渐接受历史文化。

3.5 开设历史文化公共选修课

高校通常开设大量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能够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提升个人素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提升学生对历史文化内容的掌握效果,发挥教学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应通过开设《历史文化概论》公共选修课程,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加强学生对区域历史文化的了解。

3.6 嵌入高校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认识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为发挥其积极作用,应对校园环境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此过程中,高校可将历史文化中爱国历史人物,极其重要思想,通过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展示等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构建净化心灵、升华思想的校园环境,加强对学生情操陶冶[6]。

3.7 开设多样历史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有效融入历史文化,可通过开设多种类型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发挥历史文化资源育人效果。首先,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的方式,提升大学生对历史文化了解与认同。其次,可利用节日庆祝活动以及良好的活动氛围,如清明组织学生扫墓,到烈士陵园或爱国人物纪念馆,缅怀革命烈士、历史人物英雄,气节及爱国精神等,加强对学生爱国思想培养。最后,举办专题展览。在校园内通过展示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专题展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实习,使学生受历史文化氛围的熏陶。

4 结语

目前,高校在历史文化教育中,利用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可起到熏陶和育人功能。但在实际进行教育中,传统历史文化教育内容尚且未能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使得历史文化未能切实发挥其价值。但在实际教育中,通过落实历史文化教育,并对内容、载体和教学手段等进行创新,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