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王成,郑艳丽,文雅洁,卢意靖
(湖北师范大学,湖北黄石 435000)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与积淀。1956年以来,国家一直坚持着“双百”方针,我国的现代文化产业社会发展势态一片大好。现有客观数据及事实表明,我国现代文化产业还处于一种低层次性的供需平衡和一种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特殊状况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且部分传统文化面临逐渐流失的险境。可见,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目标任重而道远,建设现代文化强国的任务艰巨异常。因此,要大力发展高质量文化产业,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和自信心。
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中国文化企业发展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到,要加大财政政策对文化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快推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促进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从而为中国文化发展增添新动力。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鼓励优质文化产品的大力发展;要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文化企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速度和进度,最终形成新型文化企业发展的新业态和健康高质的文化消费模式。
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对文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5.8 万家大型规模以上专业文化生产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6 624 亿元,中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2020年2月八大博物馆共聚淘宝,利用直播形式进行宣传并科普博物馆藏品的知识,期间,直播间人数高达百万,可见,目前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的需求不可小觑。即便是在防控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的消费趋势依然保持上涨,这反映了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传统文化的强烈需求。且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文化产业的不断融合,数字文化产业将迎来更加宽广的上升空间。与此同时,文化消费市场趋势呈现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化,对文化产品扩容提质提出了严标准、高要求,也为社会文化场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
综观黄石市文化产业现状,有3 个明显特点:一是产业设施比较齐全。黄石地区除了有《黄石日报》《东楚晚报》等具特色的期刊报纸外,还有一批如历史博物馆、歌舞剧院等完备的历史文化消费服务设施。二是产业资产比较雄厚。统计资料显示,黄石市文化和旅游局(汇总)2019年度支出总计6 157.61万元;年度财政拨款收入5 668.13 万元,比年初的财政预算收入高出了505.81 万元;一般公共服务预算财政拨款支出为4 709.3 万元,其中,项目支出高达928.78 万元。三是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黄石市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黄石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打造文创孵化平台,鼓励各高校、各级单位发展文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地区优秀特色文化和非遗文化等,并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力度。在此基础上,文化产业有了较好发展势态。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产品,并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趋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我国各省市开设文化体验馆,其作用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文化体验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
文化体验馆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汉服体验馆”“诗酒文化体验馆”“古乐器体验馆”等文化体验馆陆续走进人们的生活,但也凸显了许多不足。
(1)文化馆由于内部结构人员配置不合理,缺乏相关艺术专业人才,从业者良莠不齐。虽然现在大多数文化馆都积极招收包括应届毕业生在内的优秀青年,但他们大多只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及社会实践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体验馆的健康发展。
(2)文化馆行业商业化气息浓重。目前,只有部分创业者在传统文化创意行业领域掀起一股创业及投资风,但大都因缺乏系统的企业管理经验及企业品牌文化建设,而出现文化商业化,核心内容和文化内涵底蕴缺失等问题,最终导致汉文化市场至今难以拥有稳固的立足点。
(3)文化服务内容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大部分文化体验馆内容单薄,涉及面窄且浅,消费者在其中只是走马观花,并未沉浸式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核。此外,大部分体验馆将陈旧的运营模式照搬,难以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消费者难以产生代入感。
针对以上3 点不足,该文制订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第一,产业运营与传统文化的弘扬相结合,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融合新兴的游戏形式,让消费者在一定的情景设计中身临其境地体会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乐趣,结合角色扮演、知识问答、线索找寻等方式提升消费者对汉文化的认知水平,并将沉浸式体验发挥至极。
第二,线上线下相结合。融合互联网发展,通过云直播、云课堂、微信H5 小游戏让大众足不出户也能“云”享汉文化,同时借助微信平台实现线上定制,线下体验的消费模式,真正做到文化的线上、线下双发展、双体验。
第三,与当地文化相结合。通过对当地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进行专项考察工作后,立足实践,深挖理论,对“汉文化体验馆”的传统体验模式进行推陈出新,结合琴棋书画基本运营模式及当地文化特色构思有黄石市文化特色的汉文化体验馆新模式。
琴棋书画在古代被人们广泛称为“四艺”或“雅人四好”。琴,指中国古琴;棋亦即指围棋,特指古代中国围棋;书,指古代绘画书法;画,特指古代的中国画。琴棋书画是极具代表性的国学文化,但是,据调查,大部分民众对它们的了解只局限于表面的理论知识,而对其文化内涵较为模糊,自身体验也较为枯燥。
鉴于此,汉文化体验馆的新型模式Ѳ打破了琴棋书画的传统界限,将其融入新兴游戏形式,以“琴棋、书画、诗词”作为游戏三大主题,让体验者身临其境感受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乐趣。其中不乏角色扮演、知识问答、线索找寻等环节,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体验者在游戏体验中提升对汉文化的认知。
以黄石地区为例,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体验馆新型模式试点分析。其将结合黄石地区特色文化进行拓展延伸,给予消费者更丰富的当地文化、手工艺制作及饮食体验,彰显了该地区的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
3.2.1 地方文化
黄石市是古代华夏民族青铜铁器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民族矿冶工业的摇篮,从古至今,这里已经发掘出大量古矿冶工业遗址,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随着经济发展,以三千年矿冶文明为特色的黄石文化却逐渐被埋没。而彰显其特色的文化体验馆更是少之又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99%的人表示愿意体验汉文化(如图1所示),这表明黄石地区的文化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文化馆的开办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且随着矿业的不断开采,黄石市已成为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迫在眉睫。而汉文化体验馆何尝不是一个绝佳的转型方式呢?黄石市文化体验馆,以矿业旧址为样板进行建设,高度还原矿洞的环境和氛围。以关于黄石市工人挖矿惊奇小故事、冶矿过程等设置游戏关卡,逼真有趣,增加玩家的体验感。
3.2.2 手工制作
以黄石手工技艺为基础,挖掘其市场价值,增强其吸引力,将其作为体验黄石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阳新布贴。
阳新布贴,是一种属于汉族地区民间装饰的传统工艺美术品。黄石地区的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来装饰衣服、鞋帽等穿戴物,制成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带有动植物及传统的吉祥图案的装饰品。布贴的品种繁多,共有三十多个系列。文化体验馆可将其作为手工制作体验项目,吸引消费者动手制作,这对传统技艺的宣传与保护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大冶刺绣。
大冶民间刺绣艺术作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湖北大冶、阳新等地,是一种有着鲜明的汉绣文化艺术特点的大冶民间工艺刺绣。大冶刺绣的针法十分丰富,图案工整娟秀,观赏性强,可操作性较大,可作为黄石市文化体验馆的项目之一。大冶刺绣有多种针法,以针法为吸引点,通过展现不同针法的基本制作增强消费者体验。
3.2.3 饮食特色
(1)黄石港饼。
黄石港饼是湖北省黄石市的特产小吃,其历史悠久,传说其前身是三国时期的龙凤饼,在当时深得皇帝的欢喜,因而闻名遐迩。作为黄石地区的特色小吃,黄石港饼香酥可口,甜而不腻,且食用便捷,物美价廉,市场广阔。
(2)大冶印子粑。
印子粑作为黄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口味极佳,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粑印里面分别刻有反向的各种精美的动植物图案,如马、牛、羊及禽鸟、花草等,制作出来的印子粑边缘有一圈花纹,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综上,以黄石文化体验馆为中心导向,将饮食作为附加产业,重点突出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引导体验者了解特色美食所蕴含的文化故事。黄石港饼、大冶印子粑等不仅是美食,还是优秀的工艺品。黄石饮食特色与文化体验馆的相互融合,传承了黄石本地民俗文化,使体验者对黄石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黄石矿冶文化不只是一段历史、一种记忆,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拥有3 000 多年矿冶文明的黄石而言,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早已蕴含工业之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黄石本地的文化逐渐被埋没,该文以湖北师范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以“对黄石地区矿冶文化了解程度”为主题的调查研究,共收取220 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仅有31%的被调查者非常了解或较了解黄石地区矿冶文化,这表明黄石地方高校还没有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辐射与影响。综上,提出了以下发展策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总体方向明确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如何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实用建议。业内专家也表示,要将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中,旅游和文化二者不可偏颇,必须密切结合。
推动文旅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重点工程。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已是大势所趋,不少城市已开始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将文化和旅游结合得越来越密切。黄石以工业立城,有不少因矿冶工业遗留下来的遗产,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留下了璀璨痕迹。鉴于此,黄石市汉文化体验馆将抓好契机,立足自身优势,将矿冶文化的宣扬作切入点。
黄石市的历史溯源、创新理念、城市发展规划中蕴含着的矿冶文化,是这座城市的核心和灵魂,矿冶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文化精髓融入校园文化,能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他们的思想素质、人格培养得以全面提高,能有效促使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对黄石这座城市的价值认同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举措。
4.2.1 与高校校园文化教育互动融合发展
使用宣传工具,为矿冶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互动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校报、校园网站等能够使校园文化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全面开放的城市。充分发挥这些宣传工具的优势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是当前黄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4.2.2 形成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积极健康的绿色校园文化
通过多形式、新颖健康的方式推进大学校园文化教育系统特色建设。通过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优化育人环境,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结合起来,使校园文化不断充实。与矿冶企业、文化单位密切合作,利用社会服务、调研咨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等形式,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校园文化、城市文化、矿冶文化的互动渗透,使师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矿冶文化内涵与精髓的耳濡目染,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矿冶文化。
4.2.3 以矿冶文化为载体,整体规划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地方性环境容易造成地方高校的相对封闭与分割,影响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校园文化需要城市文化、社会文化和矿冶文化的充实与渗透,需要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校园文明创建、大学精神的塑造,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赋予他们现代观念、先进文化和文明精神。
黄石市作为拥有3 000 多年矿冶文明的城市,具有良好的文化依托,地域文化丰富,极具包容性,在汉文化体验馆的运营模式下,可以做到兼顾独特的地方特色,拓展相关内容,使体验更贴近当地群众,从而获得良好文化与经济效应。文化需要思维的创新,需要科技的相融。汉文化体验馆在黄石地区的践行研讨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体现了在文化传承上的方式创新,进一步做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