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雯,史佳艺,张添昊,王艺璇,邓茜予,李桂莉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历经沧桑终不改,支撑中国在百年风风雨雨中砥砺前行的,正是爱国主义精神。调研组实地探访了瞿秋白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孟泰纪念馆及公园。在3 种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奉献和牺牲、团结与奋进、务实及笃行的精神并不是相互分离的“碎片化”体现,而是一脉相承、不断被弘扬和发展的,具有延伸性和连续性。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坚持和弘扬这些优秀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弱化,更不能被摒弃。
身处在和平年代,当代中华青年儿女更要手持爱国主义精神的火把,传承奉献和牺牲、团结与奋进、务实及笃行的精神,并以此为实践的指导;摒弃以“丧文化”为代表的鄙视劳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有牺牲精神和大局意识、消极的就业观等现象。通过贴近青年的方式,使青年更加关心和捍卫祖国的前途命运,更加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珍惜维护先辈们留下的和平美好的社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全身心地自觉投入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中,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和更加开放的心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发扬,他永不停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传承红色文化过程中,我们应把对党忠诚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品德风范、思想情操,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坚持不懈地思索和追问,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为国为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近可问鼎中原,退可扼守江淮的中原锁匙。在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上,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之一——淮海战役打响了。淮海战役主要以徐州为中心,是党组织优势的成功实践。正因为党继承了瞿秋白这一代党员的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才能在淮海战役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并获得战争胜利。
淮海战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军队用鲜血和汗水熔铸而成的优秀革命文化,从形成到发展、从丰富到深化,始终都没有脱离群众路线这一根本。长征路上的红军鞋与小岗村村民的红手印,淮海战役的小推车与当前创业创新的热潮,时代场景在变,但人民的奋斗不变,人民的精神不变,人民的力量不变。由此可见,弘扬淮海战役精神是继承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之基。
孟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孟泰被誉为“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无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新时代建设中,孟泰精神始终能够引领我们不断进取。不忘初心,默默奉献的劳模精神;敢闯敢拼,迎难而上的工匠精神,他的精神理应被铭记与传承。
“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这种高尚的思想情操,这种一心向党、一心为国、服务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年去学习!后辈为了纪念孟泰先生,学习其精神,建立了孟泰公园,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劳动模范名字命名的公园。
该文选取的瞿秋白、淮海战役、孟泰3 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符号,他们是分散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精神组成部分。以这3 个精神为例,证明不同时期的精神并不是相互分离的“碎片化”体现,而是一脉相承、不断被弘扬和发展的,具有延伸性和连续性。3 种精神都具有革命性、民族性、创新性和人民性,既辩证互动又与时俱进。这些不断开拓进取、科学求索、奉献的上进风气,是中华优秀文化之河取之不尽的源头。
传承弘扬优秀红色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时代的需要。这些精神所具备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必将指导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奋勇前进。新时代的新青年,对于一个伟人或是一场伟大的运动、斗争的纪念,不应该只停留于去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浮于表面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去开发、出成果、建事业。结合新时代的新发展,不断取其精华,凝练优秀思想,使其成为自己的思想财富,甚至是社会和国家的财富,并运用到新时期伟大建设之中。坚持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坚守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根据调查,超过一半的青年因学校的宣传活动而参观红色展馆,自愿参观红色展馆的为少数;经过实地探访时的随机采访与观察,发现其中有部分青年在展馆中进行拍摄留念、发布朋友圈打卡等,这证明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仍是受欢迎的,且学习红色文化故事也是青年引以为傲的实践项目之一。学校是弘扬红色精神的主阵地,加大学校对于红色文化相关知识的教育作用,落实红色行动,促使更多青年关注红色精神的学习。
首先,教师授课与学校组织相关活动是青年传承红色文化的最重要途径,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青年学习红色文化的必要性。
其次,绝大多数青年虽对红色文化知识有所了解,但是所了解程度不高,甚至少数青年完全不了解,加强青年红色精神的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最后,开展文化教育选择好的形式很重要。由调查数据可知,对于开展文化教育最有效的形式,有59.0%的青年认为是新媒体形式(如小品、影视作品等);其次为诗歌朗诵、话剧情景剧,占比为24.5%;舞蹈、歌曲音乐剧为16.5%。可见,当代大学生最认可的学习形式或途径是新媒体,新媒体形式的文化传播对青少年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信息时代,青年接收消息与知识的渠道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新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在年轻人聚集的新媒体上宣传红色文化,是要打造的更贴近青年的宣传形式之一。
当代青年学习红色精神的主要途径是高校教育,且因高校云集,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会更加凸显:众多专家学者,对红色精神有更深刻的研究与理解,能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学习红色精神。因此,高校教育在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红色精神价值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挥着巨大的价值。
3.1.1 激发教育者主体思维
组建相应的红色文化教育团体,为教师团队开设思政课堂,定期举办相关文化宣讲或放映红色电影,更好地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拓宽思维和开阔视野、增强教师理论知识[6],同时与现实相结合,从身边实例中提炼和挖掘红色精神传承的故事并采取行动;教育团队与村镇联合,讲好身边的红色故事,树立红色村风民风,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学习,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1.2 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网站等教育设施
校内教育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图书馆、教务网站等,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建立红色档案馆或相应展馆[7],补充专题学习教育,随到随学;将红色学习纳入党员发展的环节,使参观学习、主动学习常态化。
3.1.3 创新红色文化校内传播方式
结合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增强以教育为目的的传播方式与红色文化的适配性。组织编演红色话剧、开展红色诵读等活动,创新教育形式,以文育人,引起学生感情共鸣。
红色展馆、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基地作为红色精神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红色精神及红色故事最为完整、清晰的体现。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红色展馆亦应调整相应的宣传方式。
3.2.1 发挥文化基地主体作用
通过互联网、宣传片等形式扩大影响力,开展藏品交流、进校办展、专题讲座等活动,主动走进青年学生,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3.2.2 红色资源与高校教育同行
加强高校与社会的合作,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研发向深度发展。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与社会相关部门及红色文化基地等各种社会力量联合开发、统筹推进、立体动态开发,坚持保护、整合、挖掘、抢救的一体化开发新思路,充分发挥当地红色文化基地的作用,与当地高校互联互通,共建红色基地。
3.2.3 整合红色资源,打破交流壁垒
红色文化基地在地域限制和历史文化影响下,具有分散性,应避免单一开发,应体现红色文化价值的综合性[8],加快发展青年学生红色旅游、游学活动;由一引多,利用互联网资源创新深度融合、3D 技术、VR 技术、AR 技术等沉浸式体验形式,架构体系化、综合化宣讲网络。
红色资源要贴近青年,就要开发文创产品,用年轻态的形象示人。以故宫文创产品为例,其文创产品作为故宫博物院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在短时间内颇受大众欢迎。这不仅能够扩大故宫的影响力,还使得大众对故宫文化产生深深的兴趣。以独特的风格和方式将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元素中,拉近故宫文化与大众生活的距离。将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以此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将会使得红色文化及精神更加鲜活明朗,贴近生活。
3.3.1 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功能开发
当前青年群体对于手办、纪念印章等文化产品兴趣颇深,出现“复古”潮流:青年群体将使用印有毛泽东同志头像或红色宣传语的搪瓷杯、帆布袋等作为一种时尚潮流。建议企业应结合当前青年的喜好发展红色文化创意,制作出符合青年学生喜好的产品(如书签、摆件、文化衫、搪瓷杯等)。
3.3.2 开发体验式红色文化产业
企业紧跟时代,立足青年需求,建立沉浸式体验,如剧本杀等游戏,通过真实历史事件体验,化抽象为具体,潜移默化影响青年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触。
红色文化是否能传承,红色精神是否能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红色文化是否能得到积极和正面的宣传强化,以及是否能够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延伸,且使其能够正向、高效地传播。
3.4.1 媒体围绕主旋律贴近青年的宣传形式
新媒体科技及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发生改变。应加强在微信、微博、短视频、B 站等年轻人聚集的新媒体上正向宣传红色文化,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及宣传,用接地气的年轻态话语争夺网络话语权。
3.4.2 社会舆论正确引导中西方文化关系
当今世界各国间交流日益密切,各国文化在此期间不断深入交流。社会资源及社会力量应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关系,摒弃“崇洋媚外”“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肯定本国红色文化地位的同时,汲取西方优秀文化,这对于传承我国文化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3.4.3 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力支持
红色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是具有社会效益的事业,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促进和提升红色精神的传播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高校红色文化学习的财政投入与支持,防止出现因缺少资金而无法实践调研与实地学习的现象。
红色基因作为先进思想文化因子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已然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血脉之中。进入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要传承好红色基因,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魂,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青年作为对新时代建设最具有潜力的“后浪”,与“前浪”相比,由于和平年代下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乏会出现以“丧文化”为代表的颓废现象:部分青年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质生活而失去了艰苦奋斗的想法;部分青年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有牺牲精神和大局意识,常常将个人意愿放在第一位,忽视他人甚至社会的需要;部分应届毕业生也由于就业岗位的专业对口方向供需失衡,或因个人学历较高而认为某些岗位“大材小用”,从而产生消极的就业观……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红色精神是当今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人应忠于祖国、不负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放飞青春梦想!
最后,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与教育的任务,不仅是高校或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更是社会各界共同的任务。新时代青年应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