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数字交互技术的广西壮族手工艺传承与传播研究

2022-12-08 01:19黄晓瑜黄清华
西部皮革 2022年8期
关键词:织锦手工艺文化遗产

黄晓瑜,黄清华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广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和睦共处,形成了广西地区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象,诞生了许多彰显广西人民人文情怀、文化价值、生活样貌、生产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广西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广西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的体现,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一份色彩。宣传、保护、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广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另一方面有助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世界。通过数字交互技术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实现文化的代代相传,推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扩展广西地区的知名度,这是有助于当代也有助于未来的正确举动。因而,必须重视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作用,加大研究力度,使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广西壮族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继承[1]。

1 广西壮族手工艺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偏远地区的传统文化产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民族手工艺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与挑战。因而,民族手工艺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对民族手工艺展开保护工作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弘扬并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但是,从近几年的广西壮族手工艺发展状况来看,民族手工艺的保护工作正在面临着巨大的难题和挑战。由此,本文针对广西壮族手工艺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期望能够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促进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传播。

1.1 对民族手工艺的价值认识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广西壮族的民族手工艺品以生活用品为主。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手工艺作品中,蕴含着世世代代匠人的智慧结晶,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的展现,但是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受到了机械化工艺的冲击。机械化工艺的成本较低,效率更高,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支持,随着机械工艺的不断应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也遭受着挑战。多数本地人认为,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有助于工艺品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将传统手工艺价值的认识不清,没能深刻意识到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现实价值。

1.2 民族手工艺发展缺乏现代理念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时期手工艺品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往往来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体现了当时的思想趋势,进而促进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是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相反,不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手工艺品只是简单的摆设。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手工艺品必须具备文化内涵,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此外,要想实现民族手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对手工艺品经营观念和策略的创新。专业和学者指出,传统手工艺品必须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如果手工艺品的质量堪忧不但会影响传统工艺的传承,还会阻碍手工艺品的市场发展。因此,相关经营人员要将目光放长远,充分掌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要,积极转变经营理念使其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小规模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发展仍然面对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广西壮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2]。

2 广西壮族织锦技艺的发展现状分析

广西壮族的织锦图案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民族手工艺者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崇敬与认同,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壮族织锦技艺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首先,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化纺织业飞速进步,机械化生产的引入,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产品取代了传统手工艺品,壮族的织锦服饰变成了展示品,织锦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减少。

此外,壮族织锦技艺原本是妇女为了生存而掌握的技术,但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妇女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妇女不愿意从事织锦工作,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从事壮族织锦工作的人日益减少,特别是近期,许多掌握织锦技术的老人大多逝世,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政府和相关组织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传统工艺因缺少传承人而导致的失传。

再者,随着现代化的到来,青年人对织锦工艺的兴趣不浓厚,愿意学习织锦技术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更愿意从事经济效益高的活动,不愿意再从事传统织锦工作,尽管有机会学习,人们也往往静不下心,难以坚持到最后,进而导致壮族织锦工艺的发展困难重重,尽管有织锦大师招收学徒传承织锦技艺,但是只依靠个人的努力,很难产生效果,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性也不强。

最后,国家日益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关部门也出台了许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政策,对非遗保护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对职业院校和民间传承机构进行大力支持,在国家和政府的帮助下,这些机构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提高,但是传统技艺人才仍然匮乏,真正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的人少之又少,壮族织锦技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发展道路仍然困难重重[3]。

3 数字技术在广西壮族手工艺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有效策略

3.1 注重丰富非遗形态转化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同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充分发挥数字交互技术的优势和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工艺品为主要的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在对手工艺品进行保护时,可以在生产和运输两方面进行资源转化。将广西壮族手工艺通过工艺品的形式呈现给大众,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坚实基础,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遗工艺品要具有各地区的地方特性,这有这样才能引发社会群众的认同感,此外,要保障非遗工艺品生产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宣传工作,使社会大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彰显了一代代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广西壮族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演出活动以及竞赛活动,进而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通过各种手工艺品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4]。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与作用。首先,要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保障传统手工艺作品及技艺的有效传承,比如,可以通过3D 技术进行广西壮族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宣传工作,避免传统宣传工作中对工艺品造成的损坏和丢失问题。此外,可以借助数字技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对光线和环境的掌控,进而展现工艺品的材质信息。可以通过3D 建模技术,提高工艺品的转化效率。最后,在修复非遗工艺品时,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进行细节修复,或者借助图形技术,实现对作品局部的修补工作,进而实现对非遗作品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3.2 积极丰富非遗保护手段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与数字技术相结合,首要任务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文化载体的改变,努力挖掘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扫描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转变。借助数字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与传输手段能够变得更加有效,更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储存。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展览与宣传时,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有助于减少作品的损坏和丢失,进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保护。除此之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可以通过数字交互技术建立虚拟博物馆,充分发挥数字交换技术具有的编写和讲述功能,向参观者介绍作品背后的故事。相关人员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用数字技术进行舞蹈编排和讲解声音的植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一切数字化技术都必须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来进行,不论是档案记录还是创建虚拟博物馆,一切手段都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服务。形成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系统,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各地区可以依据地区非物质文化具备的地域文化、风土面貌、文化背景,建立独具特色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形成非遗数据库,构建一套完备的数字化体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此外,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要努力引入更尖端、更优秀的数字技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虚拟技术,实现非遗传承与保护手段的多样化,比如采取三维信息建档、虚拟AR 技术等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代发展同步,通过新兴技术激发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度和认同感,进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5]。

3.3 破除边界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态化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壮族刺绣,其传播的主要以女性为主导。传统的壮族刺绣技艺更多的是面对面教授,师带徒、家庭传承更为常见,学习技艺者、传承技艺者多为女性。在历史长河中,壮族刺绣对于女人而言意义非凡,直接与女性的成长紧密相连。从女性出生,其母亲就会为其规划未来学习刺绣的方向与步调,并且从5 岁就开始为其准备出嫁时所穿的嫁衣。在女孩出嫁的时候,女孩的美丑已经是次要,嫁衣的精美程度才是主要的。这将是判定女孩是否贤惠持家的标准。当女孩的嫁衣精美异常,则会给新郎挣得面子,使其自豪之感满满。

伴随数字化交互技术的繁衍生息,让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变得有所不同,随着数字化交互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有部分男性加入到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这些男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上已经有着较高技艺,在技法较量和创作思想上都与女性难分高下。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已经不再单单依靠手工制作,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已经实现了机械制作,为更完美呈现,更快速制作,现在更多的是采用机械制作加手工刺绣相结合的方法。机械主要对刺绣的边缘、基础进行制作,手工制作精巧的主体部分。数字化交互技术背景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已经不再仅限在于特定人群,而是不断创新,将创作与现代相结合,根据用户群体的不同制作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现在的用户并非只是个人,而是多类型群体,存在一定的社会认知、结构、心理差异。简而言之,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在选择产品的时候有着不同的行为特点、使用需求以及商品触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也存在差异。因此,数字化信息交互时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制作企业也了解到这一点,会根据用户群体的身份、社会职能、文化程度等设计不同的产品,设定其观赏性的程度与实用性的程度[6]。

4 结语

现阶段,人们正处于数字技术广泛普及并普遍应用的时代,数字时代为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文化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传承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对广西壮族手工艺的前期认定、分析工作还是后期的建立档案、保护宣传、传承发展,数字技术都能发挥传统技术受到无法发挥的作用,比如,现阶段流行的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虚拟网络展出。数字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转变传统的保护方式,像是建立档案、建立展馆等等,可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进行宣传、保护和传承,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织锦手工艺文化遗产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瑶族织锦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与文化遗产相遇
传承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